(轉)Clang 比 GCC 編譯器好在哪裏?

編譯速度更快、編譯產出更小、出錯提示更友好。尤爲是在比較極端的狀況下。

兩年多前曾經寫過一個Scheme解釋器,詞法分析和語法解析部分大約2000行,用的是Boost.Spirit——一個重度依賴C++模版元編程的框架。當時用g++ 4.2編譯的狀況是:
  1. 編譯速度極慢:完整編譯一次須要20分鐘
  2. 編譯過程當中內存消耗極大:單個g++實例內存峯值消耗超過1G
  3. 中間產出物極大:編譯出的全部.o文件加在一塊兒大約1~2G,debug連接產物超過200M
  4. 編譯錯誤極其難以理解:編譯錯誤常常長達幾十K,基本不可讀,最要命的是編譯錯誤常常會長到被g++截斷,看不到真正出錯的位置,基本上只能靠裸看代碼來調試
這裏先不論我使用Spirit的方式是否是有問題,或者Spirit框架自身的問題。我當時由於實在忍受不了g++,轉而嘗試clang。當時用的是clang 2.8,剛剛能夠完整編譯Boost,效果讓我很滿意:
  1. 編譯速度有顯著提高,記得大約是g++的1/3或1/4
  2. 編譯過程當中的內存消耗差異好像不大
  3. 中間產出物及最終連接產物,記得也是g++的1/3或1/4
  4. 相較於g++,編譯錯誤可讀性有所飛躍,至少不會出現編譯錯誤過長被截斷的問題了
當時最大的缺點是clang編譯出的可執行文件沒法用gdb調試,須要用調試器的時候還得用g++再編譯一遍。不過這個問題後來解決了,我不知道是clang支持了gdb仍是gdb支持了clang。至少我當前在Ubuntu下用clang 3.0編譯出的二進制文件已經能夠順利用gdb調試了。 最後一點,其餘同窗也有講到,就是Clang採用的是BSD協議。這是蘋果資助LLVM、FreeBSD淘汰GCC換用Clang的一個重要緣由。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