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個推B2D研發工程師 海晏css
根據《愛立信2018移動報告》(Ericsson Mobility Report,June 2018)的預測,蜂窩物聯網設備鏈接數將在2023年達到35億,年增加率達到30%。網絡
圖片來源:《愛立信2018移動報告》(Ericsson Mobility Report,June 2018)ui
報告中還強調了中國IoT產業的迅猛發展對上述數據產生的巨大影響: 文字節選於《愛立信2018移動報告》(Ericsson Mobility Report,June 2018)lua
IoT(Internet of Things,即所謂的物聯網)可能早已爲你們耳熟,不管是能打電話、看視頻的智能手錶,仍是隻有信用卡大小的樹莓派,其實都是IoT設備。而在諸多的IoT技術之中,NB-IoT無疑是目前國內最受關注的一個,前有三大運營商積極建設基站、狂砸補貼,後有ofo、摩拜創新研發NB-IoT智能鎖。設計
NB-IoT全稱是NarrowBand IoT,也稱窄帶物聯網,是由3GPP組織開發的爲大範圍蜂窩網與設備服務的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廣播技術,其規範在3GPP Release 13中徹底定型,並在Rel-14中作了部分加強(Rel-13 主要是對LTE的改進,並制定了一些物聯網規範)。orm
其實在NB-IoT以前已經有了其餘IoT技術的存在,曾幾什麼時候,咱們也使用2/3G網絡鏈接物聯網設備,雖然如今看來2/3G網絡頻譜效率、吞吐率等不高,可是對於數據量極小(相對PC、智能手機以及能夠打電話、看視頻的智能手錶來講)的物聯網設備來講已經足夠了。視頻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物聯網設備的需求與落後的技術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一方面考慮到IoT設備的數量,大量使用GPRS模塊成本偏高;另外一方面低電池容量的IoT設備也與GPRS的相對複雜的通訊協議天生難以相容。此外,考慮到GPRS即將被「退羣」,人民羣衆對新的物聯網通訊解決方案的需求也日漸高漲。圖片
窺見這一技術空白的各通訊大廠天然明爭暗鬥,各類標準不斷被推出。2014年5月華爲、Vodafone提出了NB M2M技術,然後又進化成NB-CIoT,2015年7月,Nokia、Ericsson、Intel提出了NB-LTE技術,隨後3GPP在上述二者之上着手製定標準,並在2016年7月肯定標準(在上文說起的Release13中),至此NB-IoT正式誕生。ip
出生於4G時代的NB-IoT複用了一系列LTE的設計,並與GSM、GPRS、LTE等技術良好兼容,它上下行共同使用180 kHz 的最小系統帶寬,所以GSM運營商能夠重耕GSM頻段,將某一個GSM載波頻段用於NB-IoT(帶寬200 kHz,能夠放一個NB-IoT總帶寬加兩個10 kHz的保護帶),而LTE運營商則能夠劃分一個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s)給NB-IoT(具體部署方式有stand-alone、in-band、guard-band三種)。 NB-IoT與LTE的關係,該圖來自《A Primer on 3GPP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開發
爲了下降NB-IoT模塊的成本與能耗,NB-IoT在複用的同時也對LTE物理信道、UE (User Equipment,終端)處理流程、模塊結構作了許多精簡,減輕了設備製造複雜度,在下降成本的同時也減小了能耗。此外,NB-IoT的PSM(powersaving mode)和eDRX(echanc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模式也是下降能耗的「祕密武器」,在PSM模式下,設備進入休眠狀態不進行通訊活動,該模式通常適用於通訊頻率低的設備;而在eDRX模式下,UE能夠更快地進入接收模式,而不須要從休眠模式轉換到激活模式,相比DRX模式接受間隔更長,在較高頻率通訊的設備上能夠減小信令,更加省電。
爲了加強覆蓋率,NB-IoT增長重傳減低數據速率,引入單個子載波NPUSCH(Narrowband 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窄帶物理上行鏈路共享信道)傳輸和π/2-BPSK調製來維持接近0dB 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峯值平均比例)來減少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功率回退形成對覆蓋的影響,通常來講,NB-IoT的MCL(maximumcoupling loss,最大耦合損耗)比LTE (Rel-12)高20db。
固然,上述這些也意味着NB-IoT的傳輸速率不高。可是正是基於這種通訊模型,NB-IoT才得以在低成本的狀況下,作到單個小區僅使用一個PRB支持上萬臺設備,並且NB-IoT本就不是爲高頻高實時需求的設備設計的,它的主要用途正是在低功耗、低成本、高覆蓋、低移動性的設備上(關於低移動性這一點上,Rel-13中不支持漫遊,Rel-14對移動性進行了加強,目前已經有廠商在進行漫遊試驗了,期待NB-IoT將來在這方面有所發展)。
雖然有各通訊大廠的背書,可是NB-IoT在國內的發展卻並非一路綠燈。一方面,模組成本沒有降低到預期的水平,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對NB-IoT興趣不足,使得模組出貨量達不到預期,沒有造成規模效應;另外一方面,因爲NB-IoT技術剛剛興起,其相關的基礎設施、產業鏈還沒有完善,缺少專業人才支持,也使得其制形成本難以快速壓縮。
此外,做爲一種蜂窩網絡技術,NB-IoT的發展無疑須要運營商的支持。在國內三大運營商之中,中國電信無疑是表現最好的選手,目前中國電信在國內NB-IoT基站已達40萬,已經實現「城鄉全覆蓋」,而且還有對外開放的Wing中國電信物聯網開放平臺,幫助開發者管理終端。相比之下,雖然中國聯通聲音較小,但也在去年5月宣佈完成了30萬個NB-IoT基站升級工做,並與阿里、騰訊、百度等三十多家戰略合做夥伴成立了中國聯通物聯網產業聯盟。與前二者相比,中國移動的位置則略顯尷尬。因爲中國移動以前並無LTE FDD牌照,這意味着它要麼在已分配的GSM頻段上部署NB-IoT,要麼等待NB-IoT支持TDD,要麼等待FDD-LTE的牌照,無論從時間仍是從成本上來講,中國移動都不佔優點。不過好消息是,中國移動在去年4月份終於得到了FDD-LTE牌照,接下來將會大力發展建設物聯網,努力追上其餘運營商的步伐,同時對外開放OneNET——中國移動物聯網開放平臺。
雖然三大運營商的動做如此迅速,可是考慮到部分NB-IoT終端的工做環境,目前的NB-IoT網絡覆蓋率仍然不夠。相對較低基站的數量與覆蓋率也迫使終端必須擡高發射功率,致使超長電池壽命大打折扣。
運營商的角力對於消費者和廠家來講是一件好事,既能下降資費,又能多一些選擇,提高消費體驗,可是對於開發者來講絕非如此了:多個管理平臺意味着必須考慮多種設備多種SDK的狀況,有時候同一種設備同一種協議上層的API卻不相同。當發生這種狀況時,開發人員須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除了須要面對「內憂」,NB-IoT 的「外患」也很多。當姍姍來遲的NB-IoT到來之時,LoRa和Sigfox技術已經攻佔了大片城池:目前,有一百多個國家被LoRa網絡覆蓋,其中法國電信Orange已經宣佈實現全法覆蓋LoRa。而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也有LoRa網絡的覆蓋,其中北京市六環之內已經實現了全覆蓋,京杭大運河江蘇段也實現全段覆蓋;Sigfox在歐美地區一樣兵強馬壯,其在法國的覆蓋率已達92%,在美國也已經覆蓋一百多個城市。除此以外,NB-IoT也並非物聯網的惟一選擇,有時候甚至不是最好的選擇。好比能打電話、看視頻的智能手錶就更適用於使用LTE Cat M1 甚至 LTE Cat 1,而信用卡大小的的樹莓派也未必會上NB-IoT,而更可能選擇LoRa(畢竟企業自主組網更geek,還無需擔心網絡覆蓋與資費的問題)。
那麼剛出襁褓的NB-IoT該如何應對呢?其實不一樣的技術有不一樣的適用場景,好比NB-IoT簡直就是爲水錶、電錶行業量身打造的。經過NB-IoT模組,設備僅需在天天彙報數據時喚醒並與基站進行通訊,其餘大部分時間幾乎沒有電能消耗,在這種場景中,NB-IoT能夠在保證電池壽命的前提下,妥善完成監控電量、水量的任務。切換到煙霧傳感器、火警報警器等相似的場景,NB-IoT的優點也十分明顯,而對於水文、空氣監控來講,NB-IoT模組能夠大部分時間休眠,當須要進行較實時的彙報與反饋時,eDRX與DRX模式的做用就顯現了,工做在此模式時能夠即時反饋變化狀況,當不須要實時監控時,又能夠切換回PSM,省電工做兩不誤。
除了上面的這些場景,智慧停車、智能門鎖、路燈故障監控、二輪車標識定位、農牧業監控、資產管理等領域,NB-IoT也是大有做爲。工信部也在去年發佈了關於推動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動移動物聯網部署,構建NB-IoT網絡基礎設施。目前各類IoT技術百花齊放,在市場與政策的雙重扶持下,NB-IoT將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1]Y.-P.Eric Wang, Xingqin Lin, Ansuman Adhikary, Asbjörn Grövlen, Yutao Sui, YufeiBlankenship, Johan Bergman, and Hazhir S. Razaghi,Ericsson Research, Ericsson AB,」A Primer on3GPP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2]Ericsson,」EricssonMobility Report」,June 2016.
[3]A. Adhikary, X. Lin and Y.-P. E. Wang, 「Performanceevaluation of NB-IoT coverage,」 Submitted to IEEE Veh. Technol. Conf.(VTC),September 2016, Montréal, Canada.
[4]TR 36.888 v12.0.0, 「Study on provision of low-cost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er equipments (UEs) based on LTE,」Jun.2013.
[5]Ericsson, 「New WI proposal for L1/L2 eMTC and NB-IoT enhancements,」 RP-160878, 3GPP TSG RAN Meeting #72, June2016.
[6]Vodafone, Huawei, and HiSilicon, 「NB-IoT enhancementsWork Itemproposal,」 RP-160813, 3GPP TSG RAN Meeting #72, Jun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