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歸做者AWeiLoveAndroid全部,未經受權,嚴禁私自轉載。轉載請聲明原文連接和做者信息。前端
常常看到你們在一些技術羣熱火朝天的爭論跨平臺技術的牛逼之處,實際上是毫無心義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技術各司其職,沒有好壞之分。爭論有何意義?咱們倒不如來研究一下,這個跨平臺技術適不適用以及性能和穩定性等方面的作個比較。android
在移動端剛出來那會兒,Android、iOS都是各自爲營,分開開發的,團隊之間是獨立的,從需求調研,研發,測試,上線一整套流程須要的週期很長,少則幾個月,多達1年甚至更長。隨着移動端的逐漸普及,移動端開發的市場也愈來愈大,互聯網公司愈來愈多,爭搶互聯網蛋糕的人愈來愈多,各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如何快速把好的想法推出去佔有市場纔是當前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爲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減小成本開銷,縮短開發週期,提升效率這些問題逐漸的被各公司關注。順應市場變化的跨平臺框架正好迎合了公司的需求,一拍即合,因而各類跨平臺框架如雨後春筍般的在互聯網公司開始普及開來。ios
俗話說:「讀史令人明志",我想你們頗有必要了解一下跨平臺框架(工具)發展歷史。爲了搞清楚跨平臺技術,我查證了許多資料,我在這裏畫了一張價值100w的跨平臺框架的發展歷史圖,以下圖所示。圖中很清晰明瞭的歸納了跨平臺框架的一個發展歷程。編程
Web App網頁
、Hybrid框架
、含有編譯轉換的框架
。在智能機尚未出來以前,其實就有適用於手機端的網頁了。Web App
其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App,我以爲應該把它稱做網頁端自適應移動版更合適。那時候網頁通常是wap開頭的,好比wap.xxx.com。後來有了3g網絡以後,升級爲3g開頭的,好比3g.xxx.com,還有一種是以m開頭的,好比m.xxx.com。我當年就用過諾基亞手機登錄騰訊家園逛QQ空間偷菜,如今手機騰訊網https://wap.3g.qq.com/還存在,其餘的Web App,好比淘寶網手機版https://h5.m.taobao.com/ 就是一個Web App的案例,還有新浪網,網易新聞等都有本身的Web App站點。小程序
採起這樣的一種策略的優點:入門門檻低,只須要會HTML五、CSS三、JS前端語言就能夠開發Web App了,開發成本低,內容更新也很方便,Web App無需安裝,能夠在不一樣系統、不一樣平臺和設備上運行。後端
Web App缺點:用戶體驗比不上原生那麼流暢,性能上比不上原生;有一些功能受瀏覽器、系統以及平臺自己限制很差實現,好比系統級別的彈窗、傳感器、手機聯繫人等都只能靠原生去實現(也不排除有些框架能夠作到,好比:小程序能夠經過本身引擎能夠騰訊的瀏覽器內核引擎操做手機硬件)。本文首發於個人公衆號Flutter那些事,未經受權嚴禁轉載!微信小程序
隨着技術的發展,Web App已是百花齊放,性能和原生效果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新興的Web App表明性的框架有:PWA
、小程序
等。瀏覽器
(1) PWA緩存
PWA: 全稱是Progressive Web App,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漸進式網絡應用程序。它是 Google 公司於2015 年提出的,2016 年 6 月才推廣的項目。前端框架
PWA優點:PWA能夠將App的快捷方式放置在桌面上,全屏運行,體驗上與原生幾乎一致,支持有網和斷網時使用。PWA不包含原生OS相關代碼。
PWA缺點:PWA仍然是網站,只是在緩存、通知、後臺功能等方面表現的更好。
PWA是Google主推的一項技術標準,FireFox,Chrome以及一些基於Blink的瀏覽器已經支持漸進式Web應用了,Edge上對漸進式Web應用的支持正在開發中,Apple公司也表示在Safari瀏覽器上支持PWA。國外互聯網公司Twitter和Flipboard都推出了PWA的項目。因爲網絡環境因素以及小程序的競爭等緣由,目前國內PWA的使用率幾乎爲零。
(2) 小程序
小程序:是一種無需下載安裝便可使用的應用,只須要掃一掃或打開微信搜一下便可打開應用。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序正式開啓內測。
小程序的優點:小程序開發門檻相對較低,難度比開發App小,可以知足需求的簡單的基礎應用。小程序可以實現消息通知、線下掃碼、公衆號關聯等七大功能。經過公衆號關聯,用戶能夠實現公衆號與小程序之間相互跳轉。因爲無需下載App,小程序推廣起來更方便。
小程序的缺點:小程序是依附於微信的,因此不少功能侷限於微信團隊提供的API,你很差擴展功能。另外小程序不適合開發交互複雜、需求多樣的應用,只能考慮原生開發。
Hybrid App,其實就是原生應用和Web應用相結合,通常作法就是項目中的某一部分是原生界面,一部分是Web頁面,經過原平生臺的WebView去調用Web頁面。這種相似的開發模式就須要原生開發人員和前端開發人員密切配合(有些公司資源緊缺由單人負責這個項目)。 本文首發於個人公衆號Flutter那些事,未經受權嚴禁轉載!
因爲原生WebView存在必定的侷限性,和Web交互起來有些問題很差處理,因而出現了一些基於原生WebView封裝的Hybrid框架,這些框架有一個共同特色:封裝了移動端設備(這裏指Android、iOS)上最經常使用的本地API調用,而後以統一的Javascript API形式提供給Web開發者調用。這樣一來原生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用Web去處理,同時你也能夠本身封裝原生API,作成一些插件使用。
比較熱門的Hybrid框架有Ionic、Cordova、DCloud:
(1) Ionic
Ionic: Ionic是一款開源的跨平臺,可用於開發移動端的開發框架。框架的核心是從Web的角度去開發手機應用,框架是基於PhoneGap編譯平臺。Ionic底層打包使用 Cordova,Ionic自帶豐富的Ionic UI樣式,Ionic使用的是AngularJS前端框架。Ionic擁有豐富的命令操做,能夠經過命令行工具快速建立Android和iOS項目,而且也能夠編譯成Android和iOS平臺的應用程序,同時Ionic也支持自定義編寫Android和iOS的插件。
Ionic從2013年11月份開始發佈第一個Alpha版本,2015年5月v1.0.0 「uranium-unicorn」 release版本發佈。
(2) Cordova
Cordova:Cordova的前身是PhoneGap,2011年Adobe公司收購了PhoneGap將其開源,並捐獻給Apache,命名爲Cordova。Cordova從PhoneGap中抽出的核心代碼。Cordova是一個使用HTML,CSS和JS這些前端語言去構建移動應用的平臺。
Cordova自帶豐富的命令操做,使用命令行能夠建立相似於Web App的頁面,在瀏覽器查看咱們建立的項目,同時若是咱們使用命令行將項目在移動端編譯運行,也是可行的,這也是Cordova項目很獨特的地方,兼容Web App以及移動端。
Cordova提供了一些操做原生設備有關的API,經過這些API,可使用JavaScript去訪問原生的設備的相關功能,例如打開攝像頭、打電話、開啓傳感器等。好比拿Android來講,Cordova是經過addJavascriptInterface(Android Webview的API)和JS Prompt這兩種方式來實現JS對於原生 Android API的調用。
Cordova的文檔從2010年10月就開始維護了,版本號爲0.9.2。 cordova-cli在2012年11月發佈第一個版本,版本號爲0.1.13。cordova-android這個從2009年12月就開始發佈第一個版本0.9.0了。cordova-ios這個從2009年12月就開始發佈第一個版本0.9.0了。
(3) DCloud
DCloud:這個是國產的跨平臺開發工具平臺,裏面包含有:HBuilder,HTML5+,MUI,uni-app,wap2app等。HBuilder是一個開發工具,MUI是一個UI框架,HTML5+ App是一種基於HTML、JS、CSS編寫的運行於手機端的App。
HBuilder能夠經過擴展的JS API任意調用移動端的原生功能,實現與原生App一樣強大的功能和性能,它封裝了經常使用的擴展能力(二維碼、分享等),同時經過Native.js把原生API映射成了JS對象,經過JS能夠直接調iOS和Android的原生API(經過plus.ios調用iOS原生API,經過plus.android調用Android原生API)。
HBuilder工具從2013年就開始出現了。
(1) React Native
React Native:使用JavaScript 和 React 編寫移動應用,在 UI方面使用是原生的控件,性能比Hybrid表現要好不少。React Native由於是基於React,它是響應式編程,熟悉React的會很快上手,一次性學習,全平臺開發,團隊能夠爲任何平臺開發應用,不須要爲每一個平臺學習不一樣的基礎技術。React Native支持熱更新也成了不少開發團隊的熱捧。
React Native於2015年3月v0.1.0: Initial public release版本。
(2) Weex
Weex:Weex 是一個使用 Web 開發體驗來開發高性能原生應用的框架。使用同一套代碼就能夠構建 Android、iOS 和 Web 應用。Weex 的結構是解耦的,渲染引擎與語法層是分開的,目前主要支持 Vue.js 和 Rax 這兩個前端框架。Weex 在 iOS 和 Android 上都實現了一個渲染引擎,並提供了一套基礎的內置組件。基於這些組件,你能夠用JS封裝更多的上層組件。
Weex於2016年6月開始發佈版本,第一個版本號爲v0.5.0。
(3) Flutter
Flutter: Flutter是谷歌推出的跨平臺項目,它的前身是Sky項目,起源於2015年。Sky項目一開始就定位Dart做爲開發語言,使用Dart語言開發移動端項目,Sky它不依賴於平臺,它的代碼能夠運行在Android、iOS設備上,真正作到了「一次代碼,到處運行」,讓你在Android、iOS設備上擁有接近原生的體驗。 本文首發於個人公衆號Flutter那些事,未經受權嚴禁轉載!
Flutter在2017年5月發佈了第一個版本v0.0.6。
除上文講解的以外,我還想提幾個目前能夠值得研究的一些技術,主要有這幾個:Instant App
、快應用
、Kotlin
、Scade
.
(1) Instant App
Instant App:Instant App翻譯成中文能夠稱之爲瞬時程序加載,也能夠稱之爲即時應用。它出現的目的,就是爲了讓人們可以像點擊連接那麼簡單,節省掉安裝App的痛苦,最快速度、最少流量的消耗,讓用戶體驗到App級的用戶體驗。前提是必須在Google Play發佈apk,以及手機支持Google Service框架,建議優先使用谷歌親兒子。因爲牆以及谷歌的一些要求等問題,這個技術在國內並無被推廣開。
(2) 快應用
快應用:快應用是九大手機廠商基於硬件平臺共同推出的新型應用生態。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點即用,享受原生應用的性能體驗。使用前端技術棧開發,原生渲染,同時具有H5頁面和原生應用的雙重優勢。快應用在傳統通知欄、負一屏、信息流等用戶直觀感知的位置創建和搜索入口,包括短信、拍照、語音助手、卸載場景、卡包等等。
(3) Kotlin
Kotlin:這裏講一下Kotlin Native,它利用LLVM來編譯到機器碼。它主要是基於 LLVM後端編譯器(Backend Compiler)來生成本地機器碼。Kotlin Native設計初衷是爲了支持在非JVM虛擬機平臺環境的編程,如 ios、嵌入式平臺等。同時支持與 C 互操做。
(4) Scade
Scade:Scade是一個跨平臺的,支持Android,Apple和Linux的工具。使用Swift的代碼庫爲進行開發,能夠構建和部署多個不一樣平臺的應用。Swift代碼編譯爲Android和iOS可執行文件以及靜態和動態庫,並打包爲IAK和ADK文件。通用平臺特定的控件直接集成到Scade圖形SVG渲染引擎中,Scade標準庫提供了大量系統功能,操做系統特定功能做爲默認包公開並易於使用,無需包裝或使用外部功能接口。
【聲明】本文首發於個人公衆號Flutter那些事,未經受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