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程序員
2017年3月,應移動事業羣智能營銷平臺項目管理部負責人邀請,我開始支持智能營銷平臺CRM團隊。智能營銷平臺是阿里文娛廣告團隊,是阿里巴巴淘外變現的主力軍。CRM團隊負責開發和維護CRM系統。CRM系統服務於銷售和代理商,串起商機管理、客戶開發、合同管理、風控審覈、帳戶管理、財務結算等業務鏈條。CRM系統的質量和交付速度,直接影響銷售和代理商服務廣告主的效率和體驗。併發
3月初我訪談了銷售、產品、開發、測試等團隊核心成員,並觀察了團隊的週會、站會和需求討論會。當時團隊的目標是在3月25日交付框架合同功能,主要工做圍繞框架合同功能開展。根據訪談內容梳理出框架合同項目研發過程的時間線以下:框架
從圖中能夠看出,這個項目基本按照瀑布模式推動,開發2個月後總體提測,測試1個月後一次性發布。開發2個多月後,業務方纔有機會試用產品並給出反饋。單元測試
這個項目暴露了瀑布模式的弊端:測試
1.接力棒的協做模式帶來信息差優化
瀑布模式下,業務、產品、研發三方不多共同參與討論。需求如同接力棒從業務方傳遞給產品經理,再從產品經理傳遞給研發團隊。信息每通過一次傳遞都有損失,業務方、研發團隊獲得的大部分是二手信息;產品經理成爲團隊溝通的瓶頸,業務方和研發團隊直接討論能夠解決的問題,要通過兩輪甚至多輪溝通才能達成共識;業務方和研發團隊缺少相互理解,研發團隊不瞭解需求背後真正的業務訴求,業務方不瞭解技術方案背後的權衡。spa
2.難以響應變化設計
瀑布模式下,全部的需求分析和設計工做在開發前完成,並假設需求不會改變,研發過程只需遵循最初的項目計劃和範圍。實際項目中,變化在所不免。 即便再多花一倍的時間評審需求和制定項目計劃,也沒法預見全部的變化。事實也正如此,框架合同項目中業務方組織結構調整,客戶URL與銷售的映射關係發生變化,原有的設計沒法兼容這種變化,已實現的功能須要從新設計。正如何勉老師在《精益產品開發》所說:「但願一開始就能設定完整和正確的需求,這對軟件產品愈來愈不可能,由於用戶也不知道或說不清楚本身想要什麼。事實上,對需求的發掘和理解,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須要不斷地反饋。」3d
3.很遲才獲得用戶反饋代理
瀑布模式下,全部的產出在項目末期交付,項目的風險也累計到最後,項目過程當中沒有機會驗證假設和獲得真實反饋。框架合同項目中,業務方在3月初才第一次試用產品,此時距離發佈時間不到兩週,反饋的大部分問題在發佈前來不及修改。3月底發佈後,產品功能持續迭代了數月,才達到業務方的期待。
CRM團隊深受其痛,團隊的訴求主要有:
1.業務、產品、研發密切協做,做爲一個團隊爲共同的目標努力。
2.縮短需求交付時長,貼合業務須要完善CRM系統。
改進方案和落地實施
結合團隊的訴求和CRM團隊的實際狀況,與智能營銷平臺業務、產品、研發、項目管理負責人溝通後,肯定了改進方案。改進方案聚焦於兩點:
1. 組建One Team,促進跨部門協做
One Team由業務、產品、研發核心成員組成,後來又加入了負責產品落地的運營同窗。
One Team負責制定季度產品規劃。以往各職能部門分頭組織季度規劃,業務、產品、研發的目標可能有誤差,執行過程當中容易對需求優先級產生分歧。One Team成立後,成員共同制定季度規劃。目標對齊後,團隊的工做圍繞季度規劃展開,對需求優先級容易達成共識。看一下CRM KA的例子:
產品路線圖
2018財年Q1的季度規劃執行狀況
One Team召開雙週會,會議有3個固定議題:
經過One Team雙週會,串起了需求反饋環。你們再也不侷限於部門和角色分工,快速同步信息,迅速解決問題。之前用戶反饋的問題在部門間層層流轉可能幾個月才解決,如今雙週會上你們商量一下方案當即排期解決。
2. 向迭代模式轉型,縮短需求交付時長
One Team成員商議後,在月迭代和雙週迭代之間選擇了更有挑戰的雙週迭代。
從瀑布模式向迭代模式轉型有兩個關鍵的實踐:拆分需求和創建節奏。
拆分需求是小步迭代的前提,對於剛剛轉型到雙週迭代的團隊,咱們沒有一刀切。進入研發環節前,需求最好拆分到1周內能夠提測的粒度,以便在一個迭代內發佈。若是需求確實難以拆分,也能夠跨迭代交付。同時咱們會關注需求的開發時長,以此衡量需求的粒度。期待隨着實踐的深刻,愈來愈多的需求能夠在一個迭代內發佈。
需求拆分採用用戶故事地圖方法:對於一個複雜的大需求,按照用戶在特定場景下要解決的問題切分出用戶旅程,每次發佈儘可能交付一個完整的用戶旅程。通常會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先實現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交付一個最簡單的用戶旅程。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步實現附加功能和定製功能。如下是一個需求拆分的實例,其中「廣泛品專詢價」和「普通品專合同」組成了一個MVP。
對敏捷開發有個廣泛的誤解,敏捷就是快,需求沒定義清楚就急於開工。事實上,這麼作每每得不償失。正如Marco Behler所說:程序員的生產力始於「恰當的需求」。
爲了減小研發過程的返工和浪費,需求進入研發前要符合准入標準DoR(Definition of Ready),發佈前要符合準出標準DoD(Definition of Done)。需求發佈後,產品經理會觀測埋點數據,業務和運營會蒐集用戶反饋。One Team會上你們根據用戶反饋決定下一步的改進和優化。
迭代活動有節奏地進行,迭代纔能有序運轉。One Team成員商議後,一致贊成嘗試以下的節奏:
從圖中能夠看出,本迭代的開發測試與下迭代的需求分析併發進行,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小研發環節的等待。代價是部分開發和測試同窗要投入一些精力梳理下個迭代的需求,例如評估技術可行性、澄清驗收標準。大部分的需求梳理工做在One Team雙週會上進行,若是雙週會上發現一些待確認的問題,會記錄下來並由專人負責跟進。
迭代第一天,研發團隊按照優先級把符合准入標準的需求拉入迭代,作初步的設計和估算。根據估算作出嚴肅的承諾,並制定研發計劃:
從圖中能夠看出,爲了下降風險和分散壓力,團隊儘可能作到小批量逐步提測。提測前測試同窗會設計好測試用例,提測時開發同窗要跑通P0、P1測試用例。測試同窗驗證基本功能可用,當即邀請產品經理和業務同窗試用,以便儘快發現體驗問題。功能發佈前,業務方驗收即將發佈的版本,業務驗收經過後才能夠發佈。
在肯定節奏的同時,咱們對迭代活動的產出、責任人、截止日期作了明確約定。你們分工協做,迭代很快有序運轉起來:
爲了增長透明性,咱們用工做流描述需求狀態的流轉:
用看板跟蹤需求的狀態:
效果評估
1.One Team機制促進跨部門協做
業務、產品、研發之間曾經相互埋怨,業務以爲交付的功能不是最須要的,急需的功能反而沒給作,研發以爲辛苦作出來的功能沒人用很是冤,產品夾在中間兩頭受氣。
One Team機制落地後,你們綜合權衡業務價值、技術風險、人員狀況、外部依賴、投入產出比等相關因素,一塊兒決定需求優先級。即使最初你們的意見不一致,經過開誠佈公的討論,對最後的結論也可以承認,並積極推動執行。CRM SME雙週會上,產品經理預先準備了一些產品優化需求。業務方提出目前更須要看到數據報表。你們迅速達成共識,數據報表是最高優先級,產品優化需求靠後。
CRM產品團隊季度總結時,CRM KA的產品經理和業務接口人表示:One Team機制創建以來,跑通了業務需求從提出到上線後反饋的大閉環,業務、產品、研發有序協做,接下來會把這個機制順利地運轉下去。
CRM SME的業務接口人在郵件中提到:「目前中小CRM的產品工做在正常有序推動,項目進行的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存量需求的消化」,並感謝團隊付出的努力。
智能營銷平臺的技術負責人高度評價One Team機制:「不只提高了團隊的開發效率,也提高了團隊的溝通效率」。
One Team成員在持續的協做中,增進了信任和了解,研發更瞭解業務,業務也更體諒研發。如下是兩個具體的例子:
2.雙週迭代縮短需求交付時長
CRM團隊的全部需求都在Aone中跟蹤,團隊在站會上更新需求狀態,根據需求狀態流轉生成的統計圖表可以反映真實狀況。
雙週迭代的首要目標是縮短需求交付時長。結合這個目標,咱們主要關注2個指標:開發時長和從開發到發佈的交付時長。需求拆分得越小,開發時長越短,越適合迭代開發。交付時長越短,研發團隊的適應性越好。業務須要時,團隊可以迅速實現需求並交付到用戶手裏。
CRM KA團隊從6月中開始嘗試雙週迭代,開發時長和交付時長的周移動平均值以下:
從圖中能夠看出,開發時長從12天縮短到6天如下,說明需求拆分得更小了。交付時長基本都在20天之內,惟一的例外是7月31日至8月6日一週。緣由是這部分功能要跟關聯方同步上線,CRM KA團隊完成了開發測試後,等待兩週才與關聯方聯調上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雙週迭代轉型的過程當中,CRM團隊保持了很高的質量水準,不管是提測質量、線上質量仍是缺陷修復速度,都達到了集團領先水平。
更短的交付時長、更頻密地交付功能,有利於快速驗證假設、交付價值、響應變化。以業務方急需的數據報表爲例,CRM團隊把55個業務指標按照優先級分批交付,確保每兩週都交付一些報表,縮短了業務方的等待時間,貼合業務方的反饋快速調整和優化,贏得了業務方的高度確定。
應對挑戰
在人力有限的狀況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迅速知足業務發展的須要,是CRM團隊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面臨的最大挑戰。One Team和雙週迭代的實踐爲團隊通力協做、小步快跑、持續改進奠基了基礎,將來繼續深化敏捷實踐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
1. 聚焦於持續快速交付業務價值
相比於交付更多功能,咱們更應關注爲業務帶來了多大價值。從衆多的需求中,如何發掘提煉出業務價值最高的需求?在多種解決方案中,如何找到最佳迭代路線優先解決業務痛點?把80/20原則發揮到極致,咱們就有機會以小博大,爲業務發展贏得更多機遇。要作到這一點,須要咱們善於取捨,相比於決定作什麼,更重要的是決定不作什麼。相比於一次性交付一個大而全的解決方案,更合理的是先實現一個小而輕的方案知足核心用戶的核心訴求,迅速交付給用戶使用,基於真實的用戶反饋迭代優化。
2. 用技術手段提升生產率
相比於項目結束時一次性發布,每兩週都發布的確會帶來額外的發佈成本,例如迴歸測試的成本、部署上線的成本。爲了得到雙週迭代帶來的靈活性,咱們要想辦法不斷下降發佈成本,直至發佈變得如此容易以致於咱們徹底能夠忽略發佈成本。這正是持續集成、持續部署等敏捷工程實踐解決的問題。
持續部署流水線可以實現從代碼提交到單元測試、靜態掃描、編譯、打包、部署、測試、發佈全流程的自動化。把一切重複的工做交給機器,解放工程師去作更有創造性的工做,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之道。CRM測試團隊已經實現部分自動化測試,也有自動編譯打包的Jenkins job,再努力一步徹底能夠實現持續集成、甚至持續部署。智能營銷平臺測試團隊已經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這是很是有價值的工做。若是研發同窗也加入進來,你們齊心合力,相信很快就有成果。
總結
經過One Team機制,業務、產品、研發間增進了信任和了解,彼此協做更順暢。
經過拆分需求和有節奏的短迭代,CRM團隊從瀑布開發模式比較順利地轉型到了迭代開發模式。發佈頻率從數月一次變爲兩週數次,基本作到6天之內提測,20天之內發佈。更可喜的是,在轉型過程當中,團隊保持了高質量。
研發團隊持續快速交付業務急需的功能,獲得了業務團隊的高度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