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簡書 文/休言萬事轉頭空,以爲分析競品的思路挺好,因此就轉了~程序員
1.肯定目的
對於大部分事情來講,目的決定一切。
競品分析天然也不例外,一切不以「目的」爲目的的競品分析都是耍流氓!咱們在作競品分析以前必須先把本身的目的搞清楚,不然很容易盲目,而且把事情想得過於複雜,作分析的時候也就會變得很吃力。
那麼,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這個目的就是咱們作競品分析但願獲得的東西,這就是咱們的目的,不一樣的目的決定了咱們作競品分析的思路是不同的。
從廣泛性的角度來講,競品分析的目的就是用來指導咱們的產品的研發改進的。咱們須要經過競品分析,瞭解市場行情,競品的戰略以及功能等資料信息,或者瞭解咱們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而後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結論和得到一些新的產品切入點,從而借鑑於產品的研發和迭代,用來加強咱們自身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佔領市場的目的,有時候甚至能夠爲運營做參考。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固然,這個廣泛性角度的說法仍是有點空泛。
那麼從特殊性的角度來講,就要根據每一個人每一個公司當下產品的實際狀況來決定,這裏我用舉例來闡述吧:
(1)好比說,團隊對咱們產品裏面某個功能是否須要修改猶豫不決,所以但願藉助競品分析來給這個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個依據,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咱們只要找到有相關功能的競品,而後主要對這個功能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便可。
(2)又好比說,在戰略層面上,團隊對產品的商業模式有一些疑問,所以想經過競品分析來拓展商業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咱們就要從宏觀上找到相關的競品,看看它們的運做方式,瞭解它們的盈利點,再與它們進行對比分析。
(3)再好比說,咱們對本身產品的交互設計以及視覺UI設計不夠滿意,領導也但願能有個改進,變得更加易用而且美觀。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咱們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視覺設計都作得不錯的競品進行比較分析,而後主要從交互和視覺角度去比較分析便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固然,例子是舉不完的,我在這裏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作競品分析也要有針對性,從目的出發,這樣才能提升競品分析的效率。
在這裏,你須要明確經過這個競品分析,你和你的團隊到底想要獲得什麼?是想驗證一個結論呢?仍是想獲得一致的共識?又或者是想做爲啓發產品迭代的入手點?總之,你要搞清楚本身的目的。
不過,有時候咱們還要考慮的是競品分析報告究竟是給誰看的問題。
至於客服、運營等部門,我以爲通常不會要求看競品分析報告,若是確實要看,那麼對於他們來講,並不須要很複雜,主要把競品的一些比較新或者比較好功能作對比說清楚就好了。
可是,有些競品分析報告多是給領導看的,這裏就要注意老闆比較關心什麼的問題了,若是老闆關心的比較細,那麼咱們仍是要從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的角度去做報告。
不過通常來講,老闆關心的層次會比較高,好比說競品與咱們在業內的地位比較,行業的方向,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及競爭力等等,那麼咱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就要往這些方面側重。
大部分狀況下,咱們作競品分析仍是給本身的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看的,我以爲這種報告也是最接地氣的報告,那麼咱們就按照咱們的目的來分析就行,咱們本身想獲得什麼東西,那麼咱們就去分析什麼。
好了,在這一步,你把你的目的肯定了,那也就等於你肯定了如下三點:
你的競品報告是爲了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仍是運營、老闆)而作
你要着重分析哪些內容
這個報告須要爲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仍是運營、老闆)帶來什麼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
那麼下一步咱們就要選擇競品了。
2.選擇競品
在選擇競品數量方面,我建議不宜太多,若是是作全方面的競品分析,那麼涉及的內容比較普遍,我以爲這樣的競品分析一次選擇1到2個優質競品便可;若是根據目的只是作某一個方面的功能或者設計的比較分析,那麼能夠同時多挑選幾個一塊兒進行比較分析。你們通常都說能夠根據80/20原則,密切關注20%比較突出的競品便可。
在如何選擇競品對象方面,通常選擇當前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或者未來的潛在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進行分析,同時,這裏必定要結合以前的目的來選擇。通常來講,在篩選出優質的競爭對手產品以後,我會這麼考慮個人競品選擇:
(1)核心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羣體(可是知足的需求不一樣)的產品
對於這一點,也許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可是每每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的點,而你考慮了也許就能發現更多新鮮有用的東西。核心的目標用戶相同可是解決的需求不一樣的產品,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不算是競品,甚至通常來講能夠是合做夥伴,可是無論是什麼,它們對咱們本身的產品也是有不少借鑑價值的。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好比說:
一個作程序員招聘的垂直網站的目標用戶是程序員,而後一個作程序員社區或者博客的網站的目標用戶也是程序員,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競爭關係,也不會是競品。
可是若是兩個產品的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羣體,那麼假如作程序員社區的網站的程序員用戶數量和活躍度都很高,那麼作程序員招聘的網站就能夠分析這個社區網站的產品的吸引點在哪,運營的吸引點在哪,而後得到一些參考的思路。
固然,這兩個網站畢竟核心功能都徹底不同,因此在借鑑對方產品的時候必定要分清楚到底對方的哪些優勢是值得咱們借鑑,是符合咱們產品的實際的,而不該該不考慮實際,直接就套用過來,那確定不對,畢竟是兩個徹底不同的產品。
這個例子可能也許不太恰當,可是在這裏我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就算不是競爭對手,可是對方的目標用戶跟咱們的目標用戶基本一致,那麼咱們就能夠去分析對方,看看對方在「產品」和「運營」角度是如何吸引目標用戶的,而咱們又能夠從中學習到關於「產品」或者「運營」方面哪些好的經驗並應用到咱們的產品和運營當中去,固然,這個好的經驗必定是要符合咱們本身的產品的實際的。
不過通常來講,分析這類產品得到的借鑑經驗每每在運營方面的多,而產品方面的相對來講會少一點,畢竟仍是那句話,兩個產品核心功能徹底不同。
(2)知足的都是一樣的需求的產品(當下直接的競爭對手)
對於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大部分競品分析直接選擇的競品對象了,也就是直接競品,直接競品很容易理解。好比說,咱們的產品是音樂類app,那麼qq音樂,酷我音樂等等就是咱們的直接競品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核心功能都是提供聽歌服務。直接競品屬於咱們最容易想到的競品,這種狀況下咱們就要選擇比較優質的那幾個進行對比分析。
(3)其餘的產品(將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固然,還有其餘能夠考慮的點,好比說可以取到替代需求的一些產品,不過這些都屬於替代競品或者說潛在競爭對手,每每不如直接競品明顯,若是經過前面兩點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競品,那麼就能夠從潛在對手裏面去挑選,也就是間接的一些競品了,這裏也就不過多展開討論。
基本上從第1點和第2點你就能夠找到比較多的競爭對手,而後從中挑選優質的拿來進行比較分析便可。
這裏說的可能只是通用的方法,並不適合全部產品。關鍵在於,對於咱們來講,根據本身產品的實際狀況和競品分析的目的來決定選擇哪些競品,這纔是最有效的選擇競品的方法。
這一步,咱們選擇好了要分析的競品,那麼下一步咱們就要開始蒐集資料和數據了。
3.資料收集
在進行資料蒐集的時候,通常我會蒐集這兩方面的資料信息:
(1)蒐集並分析用戶的意見:
在這裏,咱們主要要作的就是了解咱們產品和競品的核心用戶對於產品的見解和意見。好比說:
他們是如何看待咱們和競品都有的功能,他們是如何比較這個功能的;
咱們沒有的功能可是競品卻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用戶會不會由於這個功能而選擇用競品而不是咱們;
咱們有的功能可是競品沒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助咱們從競品那裏搶奪用戶。
主要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用戶的意見,分析的方法能夠有不少,好比說:
app store,app annie,知乎,應用軟件社區,產品行業網站,諮詢公司的一些相關報告,行業內的一些紅人或者牛人的博客以及自媒體,還能夠是競品的官方微信,微博的評論等等;
從公司同事瞭解一些關於咱們產品和競品的評論信息,與咱們產品的客戶進行溝通,瞭解他們對咱們以及競品的評價,與朋友家人也能夠進行相關討論;
作用戶訪談,與用戶聊天,或者作用戶測試,讓用戶同時使用咱們的產品和競品,觀察用戶的行爲,問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瞭解用戶的想法,從而得到用戶的意見;
還有一點,別忘了本身要使用並熟悉競品,還能夠諮詢對方的客服和技術支持,把本身的感想和評論也要記錄下來。同時,潛入敵營,經過微博等等方式勾搭上競品的員工,瞭解他們的想法。有些競品可能還會有一些社區或者論壇甚至是微信羣或者QQ羣,在社區論壇微羣裏面你也能夠收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
在得到用戶的意見以後,咱們要把這些意見記錄下來,等到咱們在作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能夠做爲評判咱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別的參考依據,從而爲咱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
(2)蒐集並分析競品的數據:
在這裏,咱們主要作的就是了解咱們和競品的市場或者產品等方面的數據對比。好比說:
咱們與競品的市場份額佔有比例,下載量對比;
咱們與競品的用戶數量對比,用戶增加率,增加趨勢,活躍度對比;
其餘數據
主要就是得到這些數據,至於得到的方法有不少,好比說:
百度指數,淘寶指數;友盟指數;
艾瑞諮詢,易觀智庫,CNNIC,比達諮詢,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Alexa;
App store,app annie;
其它等等……
與得到用戶的意見以後的作法同理,咱們要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等到咱們在作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能夠做爲評判咱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別的參考依據了,一樣也能夠爲咱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
而且,經過了解競品的市場份額,咱們在作競品比較分析內心也就會有一杆秤,好比競品A的市場份額爲30%,競品B的市場份額爲5%,那麼咱們在對這兩個競品分析比較同一個功能的狀況下,咱們要側重分析的確定是A,而不是B。
可是,無論是用戶評論仍是數據,對於產品和競品來講,依然有不少主觀上的不肯定性以及特殊性,也就是說,咱們在下一步進行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不只要結合用戶的評論和產品的數據,還要考慮競品的特殊性和實際狀況,這樣就不會徹底落入用戶或者數據的「圈套」。要相信用戶和數據,可是不要迷信用戶和數據。
而且,蒐集資料和數據並非目的,蒐集資料和數據是爲了在作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有必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給你一些思路和指導,從而幫助你更好的專一於競品的比較分析。
那麼在這一步,蒐集完資料和數據以後,就要正式進入競品分析了。
4.競品分析
對於產品經理來講,競品分析的主要關注點通常仍是在產品功能設計(包括功能、界面、交互以及視覺設計等)以及產品的戰略等方面。
在進行競品分析以前,這裏仍是要強調一點,若是把競品之間全部的功能和頁面都拿來比較分析,是很難作到深刻細緻的,大而全則容易膚淺。
因此說咱們仍是要從本身的目的(咱們是想優化某個功能的用戶使用流程呢?仍是想把界面設計的更美觀?或者是想設計一個更漂亮的引導或者啓動頁面?或者咱們想改善交互設計等等?)出發來得出咱們到底要着重展開哪方面的競品分析,找到咱們須要分析的功能或者頁面去進行比較,才能更有效更深刻,纔不至於泛泛而談。
在作產品體驗報告思路分析的時候,我是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那麼在作競品分析的時候我仍是會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競品分析(若是從用戶體驗五要素的角度來分析,仍是會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也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邏輯流程),不過在比較的過程當中咱們須要結合用戶體驗五要素進行分析。
進入具體的競品分析,主要有如下三個步驟:
(1)畫出競品的結構圖:
首先把競品的結構圖畫出來,這樣就能夠從總體上對競品進行一個認識和把握,經過對比了解競品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瞭解功能方面的差別,從而爲後面的功能分析作鋪墊。
(2)畫出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
把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畫出來,若是流程圖裏面的用戶任務路線比較多,那麼咱們就能夠根據咱們的目的選擇其中須要分析的流程路線進行對比分析,把競品的這個路線流程所涉及的頁面和功能進行對比分析,這也就是下一步要作的事情。
(3)以用戶使用流程圖爲線索進行競品分析:
在依據用戶使用流程圖進行競品分析時,一般狀況下能夠從如下五個角度進行分析(下面要提到的五個分析點,並非每一份競品分析報告都要涉及,咱們仍是要從目的出發來選擇咱們要具體從哪一個角度進行分析,這五個分析角度只是個人我的思路,能夠做爲參考。):
A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找到咱們與競品最核心的一個或者多個(具體數量根據產品來定)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而後結合以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本身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好比說,個人產品是一個聽歌的app,那麼對於用戶來講,核心使用路線就是找到歌曲(隨機找或者有目的搜索)而且聽到它。那麼咱們就要把這個過程拉出來對競品進行分析,競品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是如何設計的,這個設計包括競品的功能設計,界面設計,視覺設計,以及使用路線路徑的長短等等方面。
目的:經過對比競品的核心功能,得出能夠改進咱們產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B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這個就是找到咱們與競品的幾個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而後,一樣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而後結合以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本身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好比說,仍是以聽歌的app爲例,聽歌是這個app的核心功能,那麼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評論」等等就能夠做爲非核心功能設計,若是有用戶但願分享歌曲,那麼咱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並分享出去的過程當中會經歷哪些頁面;若是有用戶想評論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戶的評論,咱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評論頁面而且查看評論或者發送評論的過程當中經歷的事情。
目的:經過對比競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能夠改進咱們產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一樣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C對方沒有可是咱們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因爲對方沒有這個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那麼這裏最主要的分析點能夠是:
對方爲何不作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我爲何作這個功能,咱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咱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目標用戶以及競爭對手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咱們從競品那裏搶奪用戶?又或者咱們會不會由於這個功能而失去用戶?
在分析的過程當中結合以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本身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D咱們沒有可是對方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對於這個方面,咱們要考慮的就是咱們到底需不須要加上這個功能,一樣能夠這麼考慮:
對方爲何作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有什麼關係?目標用戶對這個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們會不會這個功能選擇競品而離開咱們?
咱們如今爲何沒有作這個功能,咱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咱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假如咱們要作這個功能,會對咱們的產品產生什麼影響,是否契合咱們總體的產品風格,產品目標等等?
在分析的過程當中結合以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本身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E一些其餘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個角度基本上已經把競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蓋了,那麼剩下的可能還須要作一些其餘細節方面的分析,好比說:
關於app設置功能的比較分析;
關於app啓動頁面或者引導頁面的設計;
關於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設計(好比說網絡問題,機型適配問題,特殊狀況交互說明,全局手勢,退出機制,顯示機制,排序機制,刷新機制,緩存機制,控件交互等等頁面條件方面的設計),這裏的一些比較分析可能會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關於開發了哪些平臺的問題,iOS,Android等等;
其餘方面
在分析的過程當中結合以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本身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以上這5個角度就是我作競品分析時的一個思路,僅此做爲參考。
此外,爲了在分析時可以作得更好,咱們在分析過程當中還須要確立一些評判準則,這個評判準則是你在進行功能比較分析時要設立的一些標準,好比說可用性準則,交互準則,視覺標準等等,在分析的時候你還須要依託這些準則,而後再結合你以前所蒐集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來對你的競品進行分析。關於這些評判準則這裏不做過多具體的闡釋,只以可用性準則爲例,並且產品不一樣,能夠參考的準則標準也是有所區別的。
10項比較經常使用的可用性準則爲:
一致性和標準性;
經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
方便快捷的使用;
預防出錯;
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
識別而不是回憶;
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
用戶自由控制權;
美觀,精簡的設計;
幫助和說明。
同時,在對競品進行功能比較分析以外,咱們還要把握的一點就是:瞭解競品的發展歷程,經過了解競品的迭代以及改進信息,把握競品的發展脈絡,並以此做爲借鑑,看看咱們的產品在現階段有什麼問題,瞭解差距在哪裏,並積極尋求方法彌補這些差距,同時還要思考行業和咱們產品將來的發展方向,想辦法尋找更加優秀的切入點,爲用戶提供更加獨特而且優質的功能,持續地爲用戶創造價值,從而佔據更大的市場,實現產品的目標。
作好這些事情以後,整個競品分析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在這裏你已經經過分析得出了不少關於產品改進的建議和想法,而且把這些建議和想法都記錄下來,並且給出了你的理由。那麼下一步咱們要作的就是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用來指導咱們的產品改進。
5.利用競品分析報告指導產品的改進
根據咱們最開始肯定的作競品分析的目的,那麼咱們作好了競品分析以後,咱們又要怎樣利用競品報告的分析結果來實現咱們的目的呢?咱們應該怎樣利用它來指導咱們產品的設計和改進,要如何具體應用呢?
首先,咱們要明確咱們的產品目前處在什麼階段,由於不一樣的階段對於競品分析報告能夠有不一樣的應用方式,好比說:
(1)在研究用戶和功能需求的階段
那麼能夠將競品分析做爲咱們即將造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以及產品需求文檔的參考。
(2)在肯定產品邏輯結構框架或者信息結構的階段
那麼能夠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關於功能分析,信息架構,邏輯結構和框架等方面的結論來指導咱們這個階段的產品的邏輯結構規劃。
(3)在設計產品的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的階段
那麼能夠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案,爲咱們的產品提供思路和靈感。
(4)在產品的可用性測試階段
那麼能夠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作深刻的對比,以此做爲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5)在產品的迭代改進階段
那麼能夠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進思路,用來指導咱們產品的改進,以此做爲產品迭代的相關依據。
根據咱們產品所處的階段肯定了咱們如何應用競品分析報告以後,咱們就要根據咱們的目的,把從競品分析報告中得出來的建議進行分析,這裏最好是讓整個產品以及設計研發團隊參與進來,若是條件容許的話還可讓市場運營以及客服,銷售團隊也派人蔘與,讓他們也提供一些意見,這裏負責把關的必然仍是產品經理。
經過進行相似的競品分析功能評審會議,敲定咱們最後須要改進的功能方案或者界面方案,而後應用到咱們的產品改進當中。
固然,若是領導對於方案還有他的想法,那麼還須要跟領導進行討論,原則上就是從對產品有利的角度出發。
至於具體的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的具體建議用於指導產品設計,在這裏就不詳細展開了,仍是那句話,根據你本身所得出的報告和產品的實際來進行操做,這裏沒有方法論,只有實踐。
將競品報告中通過你們討論並篩選出來的有利於產品的建議進行實踐,並在後續的過程當中作好數據的跟蹤和反饋,進一步論證這個改進的地方是否對咱們的產品有好處,有好處則留下,不利則去掉,而後繼續進行分析,循環往復,不斷指導產品的升級和迭代,幫助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這纔是作競品分析報告最終的目的!
(固然,至於運營及推廣策略方面的競品分析,咱們這裏暫時就不過多涉及了,由於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說一下,在運營方面與競品的比較分析咱們主要仍是要依靠運營團隊來進行,運營團隊能夠按期跟蹤競爭對手的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爲,瞭解競品的動向,從而爲咱們產品的運營提供借鑑做用。
此外,蒐集競爭對手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爲的方法不少,好比說關注競爭對手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促銷活動,社區,微信羣,QQ羣等等基本上就能掌握對手的市場動向了,還能夠經過瀏覽一些行業網站,互聯網媒體網站等等了解對方的一些媒體方面的投放狀況,從而爲咱們產品的市場運營和推廣提供思路和借鑑。那麼在這裏就不展開了,由於這畢竟主要仍是運營團隊的任務,就不過多牽扯到產品團隊方面的競品分析裏面去了。)
6.總結
競品分析,並非爲了輸出一份競品之間的功能對比清單的報告,這樣的報告是毫無心義的,咱們更須要的是分析這個功能對比清單,而且得出咱們的見解和建議。
競品分析的落腳點在於造成自身區別於競品的核心競爭力,即咱們要如何經過競品分析來提升咱們產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個核心競爭力每每體如今與競品的差別性方面,這個差別不管是功能需求,仍是交互或者視覺方面的,都會成爲咱們甩掉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
就像在作競品對比功能分析的時候所描述的同樣,咱們有的功能競品爲何不作,競品有的功能,咱們爲何沒有,必定要加上嗎?競品的交互設計爲何是那樣的,咱們爲何又這樣作?這些都是差別性,都是須要深刻思考的,不只僅是從競品角度,更須要從咱們自身的產品本質,咱們的市場,咱們的目標用戶,咱們的行業角度來考慮。
分析競品並非爲了求同,更不是爲了模仿,而是爲了突出咱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咱們與競品之間差別的地方更加符合目標用戶的體驗和需求,讓用戶知道咱們的產品更好,讓用戶明白他們應該用咱們的產品。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競品分析的目的並非爲了抄襲,而是爲了超越競品。
作好競品分析只是作好產品的其中一個環節,這可讓你的產品可以揚長避短。同時,對於咱們產品自身來講,咱們還要重視研究咱們的行業和市場,分析和預測行業的發展走向,同時研究咱們的目標用戶,去了解他們在思考什麼,他們真正須要什麼,渴望什麼。只有把這些作法都結合起來使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咱們產品的全面發展。
不過,競品分析仍是會有必定的侷限性,好比說咱們作競品分析的時候每每容易將產品和企業文化等等剝離開來,可是對於不少產品來講,產品文化倒是很重要的東西。
另外,競品分析每每把產品的功能元素都進行了分離,也就很容易忽視這其中的相關性,分析的時候就有可能致使片面或者出現偏差。這些東西只有經過咱們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去熟悉行業,熟悉競品,瞭解它們的文化,不斷地改進咱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學會從總體上去把握產品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擺脫競品分析的侷限性。
總之,作競品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倒是一件很是重要的事情,作好了競品分析,無論是對產品經理我的的成長仍是對產品的設計改進來講,都是頗有益的。
任何事情都是很難一蹴而就的,不只須要技巧和方法,更須要堅持。不斷去實踐,總結,積累;再實踐,再總結,再積累,循環往復,你就能作好!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