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器

裝飾器是相似於形容詞的存在。它擴展了所修飾的函數。java

1. 裝飾器入門

1.1. 爲何須要裝飾器

def foo():
    print 'in foo()'
foo()

就像是在C++中爲了驗證static的功能,而建立了一個統計本身執行次數的函數同樣。咱們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函數,咱們想知道運行這個函數花了多長時間。編程

因而修改代碼以下:app

import time  
def foo():  
    start= time.clock()  
    print 'in foo()'  
    end= time.clock()  
    print 'used:', end - start  
foo() 

可是這樣就修改了這個函數,若是這個函數是別人寫的,那這樣作很差,甚至辦不到。並且對於別的函數而言,這樣的統計時間功能是徹底沒辦法複用的。函數

1.2. 另外一種不修改函數的方法

咱們能夠考慮從新定義一個函數timeit,將foo的引用傳遞給他,而後在timeit中調用foo並進行計時,這樣,咱們就達到了不改動foo定義的目的,並且,不論看多少個函數,咱們都不用去修改函數定義了!spa

import time  
   
def foo():  
    print 'in foo()'  
   
def timeit(func):  
    start= time.clock()  
    func()  
    end=time.clock()  
    print 'used:', end - start  
   
timeit(foo)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span style="line-height: 14.399999618530273px;">  
</span></span>  

看起來邏輯上並無問題,一切都很美好而且運做正常!……等等,咱們彷佛修改了調用部分的代碼。本來咱們是這樣調用的:foo(),修改之後變成了:timeit(foo)。這樣的話,若是foo在N處都被調用了,你就不得不去修改這N處的代碼。或者更極端的,考慮其中某處調用的代碼沒法修改這個狀況,好比:這個函數是你交給別人使用的。.net

1.3. 最大限度地少改動!

若是不修改調用代碼,也就意味着調用foo()須要產生調用timeit(foo)的效果。咱們能夠想到將timeit賦值給foo,可是timeit彷佛帶有一個參數……想辦法把參數統一吧!若是timeit(foo)不是直接產生調用效果,而是返回一個與foo參數列表一致的函數的話……就很好辦了,將timeit(foo)的返回值賦值給foo,而後,調用foo()的代碼徹底不用修改code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def foo():
    print 'in foo()'
 
#定義一個計時器,傳入一個,並返回另外一個附加了計時功能的方法
def timeit(func):
     
    #定義一個內嵌的包裝函數,給傳入的函數加上計時功能的包裝
    def wrapper():
        start= time.clock()
        func()
        end=time.clock()
        print 'used:',end - start
     
    #將包裝後的函數返回
    return wrapper
 
foo= timeit(foo)
foo()

這樣,一個簡易的計時器就作好了!咱們只須要在定義foo之後調用foo以前,加上foo = timeit(foo),就能夠達到計時的目的,這也就是裝飾器的概念,看起來像是foo被timeit裝飾了。在在這個例子中,函數進入和退出時須要計時,這被稱爲一個橫切面(Aspect),這種編程方式被稱爲面向切面的編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與傳統編程習慣的從上往下執行方式相比較而言,像是在函數執行的流程中橫向地插入了一段邏輯。在特定的業務領域裏,能減小大量重複代碼。面向切面編程還有至關多的術語,這裏就很少作介紹,感興趣的話能夠去找找相關的資料。對象

注意,上述代碼中必須定義一個嵌套函數,否則將會引起錯誤「TypeError: 'NoneType' object is not callable」blog

2. Python的額外支持

2.1. 語法糖

Python提供了一個語法糖來下降字符輸入量。get

import time
 
def timeit(func):
    def wrapper():
        start= time.clock()
        func()
        end=time.clock()
        print 'used:',end - start
    return wrapper
 
@timeit
def foo():
    print 'in foo()'
 
foo()

重點關注第11行的@timeit,在定義上加上這一行與另外寫foo = timeit(foo)徹底等價,千萬不要覺得@有另外的魔力。除了字符輸入少了一些,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這樣看上去更有裝飾器的感受。

2.2. 內置的裝飾器

內置的裝飾器有三個,分別是staticmethod、classmethod和property,做用分別是把類中定義的實例方法變成靜態方法、類方法和類屬性。因爲模塊裏能夠定義函數,因此靜態方法和類方法的用處並非太多,除非你想要徹底的面向對象編程。而屬性也不是不可或缺的,Java沒有屬性也同樣活得很滋潤。從我我的的Python經驗來看,我沒有使用過property,使用staticmethod和classmethod的頻率也很是低。

==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