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國內企業上雲

最近一段時間想了想以爲企業上雲這個課題能夠寫出來和你們聊聊,我說說個人想法,你們也能夠說說本身的想法,這篇文章我主要聊聊企業上雲的規劃,上了雲以後隨之帶來的改變,以及對於國內雲計算髮展的一些暢想
html


要說國內近兩年的信息化發展能夠說是百花齊放,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MR,這麼多新科技在涌現,如今落地最多,最爲成熟的是那個呢,老王首先向導的是雲計算,從這幾點就能夠看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截止到2016年末,發佈了大量關於雲計算的標準白皮書,這表明了雲計算的運做生態,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標準院已經從市場上摸透了規律,完成了標準的制定,表明雲計算已經有了相對來講比較成熟的市場,企業使用雲計算已經有了標準的可參考的依據前端

http://www.cesi.cn/201701/2138.html後端


2018年中國開源雲計算大會上,信通院進一步的發佈了接下來的工做內容,完成業界混合雲的標準評估,多雲管理平臺的標準評估安全

http://www.idcquan.com/Special/OSCAR2018/index.html#agenda服務器


2018-09-12_170410.png


2018-09-12_170429.png



這樣的一個趨勢在老王看來是正常向前推動的,國內的企業和集成商都應該追隨着標準院的進展去推動新技術網絡


可是從客觀上來看,我仍然對國內信息化的發展存在必定的悲觀態度,即使是有關部門說如今雲計算已經達到了混合雲的水平,可是我認爲這個數據只適合在一線城市,大二線城市,我相信仍然有不少企業尚未使用上雲,這須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仍然須要政策,技術,普及推廣。架構


隨着雲計算的標準發佈,國內大會的召開,以及地方的政策,我相信企業上雲會愈來愈多app


雲計算目前的運做形態有私有云 公有云 混合雲 社區雲,大致這四種運做形態運維

其它工業雲,桌面雲等特定技術,特定行業得形態暫不討倫ide

基本上對於雲計算而言,定義比較明確,符合雲計算定義的,在老王看來目前就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這三種


企業一般上雲的時候會在這三種形態中進行選型


先說公有云,公有云應該是三種雲形態中最先成型的一種,簡單來講就是咱們像買水電同樣,付錢給雲供應商,就能享受到雲,能夠彈性擴展,彈性計費,隨時隨地任何設備訪問


既然是這種徹底交易模型,那麼勢必就須要將IT基礎設施交由供應商負責運營,不一樣的雲計算級別IAAS,PAAS,SAAS,可以控制的操做也不同,但有一條,凡是咱們在公有云上面跑了有狀態的負載,那麼數據確定是存在公有云廠商的


所以,公有云不被在國內看好,一方面國人廣泛比較保守,不可能接受把企業的數據放在一個第三方供應商上面,另一方面國內如今正在大力扶持開源,扶持自主研發,所以尤爲是外國的公有云平臺,將更難以生存


在老王看來國內企業選擇上公有云能夠有這種幾個場景


1.創業公司,企業數據就不太關鍵,也沒多少數據,但又不想花錢創建數據中心,這時候能夠花錢直接購買saas公有云平臺,由於saas雲平臺須要購買方管理運維的地方最少,只須要進行平常的建立管理操做便可,也不須要招聘專業的雲技術人員,公有云平臺採用彈性計費的方式,免除企業前期IT建設費用,所以SAAS公有云平臺最爲適合初創型公司,沒有關鍵數據須要上雲,可是又須要雲平臺提供的協做應用


2.互聯網公司,創新性公司,這類公司願意嘗試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能夠接受將一部分前端應用,無狀態的純訪問端應用放在公有云平臺進行提供,進而減輕一部分企業內部數據中心費用


3.部分中大型公司,製造公司,這類公司通過評估認爲在一些狀況下公有云平臺是能夠信任的,因而他們採用了公有云平臺上面的一些paas級別服務,例如雲端點播,雲端數據分析,雲端監控


對於公有云廠商來講,國內的公有云廠商能夠向外國的公有云廠商借鑑,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完善雲平臺功能,外國公有云廠商若是但願繼續在中國立足,對比國內廠商來講外國廠商技術水平更充足,技術平臺成熟,價格低廉,兼容性作得好,仍然在幾年以內會獲得一些企業的青睞



根據近兩年來參加的工信部,標準院組織的技術會議,老王感受到國內大批的技術人員,企業人員,已經認識了雲計算,而且已經開始着手構建私有云,混合雲技術平臺,將來兩到三年,老王相信私有云混合雲市場在國內必定十分火熱


相對於公有云來講,你去和一些國內中大型企業作諮詢,會發現它們對於私有云的好感要大好於公有云,不少大型企業已經開始着手在創建本身企業私有云


爲何私有云這麼受歡迎呢,最主要的緣由就是私有云就在企業內部,徹底自主可控,自身IT人員能夠徹底瞭解技術細節,數據就在企業內部,徹底放心,能夠根據需求隨時更改雲平臺功能。


但同時,企業內部從頭開始建置一套私有云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即使是僱傭外包公司也須要花費不小的費用,所以企業使用私有云的門檻也比較高,基本上是中型公司或大型公司 


一般狀況下什麼緣由企業會決定要建設一套私有云中心


1.企業現有IT基礎架構資產過於龐大,包括的異構平臺太多,管理員須要管理不少套平臺,部分業務甚至外包給了不一樣的外包公司進行管理,但也不能解決管理低效的問題,所以但願經過創建私有云,利用私有云的資源池化功能,將異構平臺差別性進行屏蔽,管理人員經過一個平臺納管異構資源,經過自助門戶統一對外提供服務


2.提升資源申請工做效率,在沒有上雲以前,業務部門須要主機資源 須要跨部門進行申請,一些公司若是走上流程可能須要3-5天才能走完,致使業務部門的想法並不能馬上落地,有了私有云以後,IT部門將提供公司內部的資源申請門戶,業務部門提交申請,通過相關人員在線審批經過後,後臺會自動完成虛擬機的建立,減小人工流程,業務想法能夠馬上落地實現


3.企業大部分應用須要佔用大量帶寬,公有云平臺對於帶寬費用過高,相比之下不如自身創建私有云


企業一旦上了私有云以後,自身的IT會被迫帶來幾大改變


1.原有系統管理員角色變身成爲雲資源管理員,原來須要常常安裝操做系統,建立虛擬機的操做已經取消,如今管理員須要作的就是管理運維雲平臺的正常工做,按期巡檢雲資源池,查看資源不足按照策略進行補充


2.存儲管理員,網絡管理員工做減輕,存儲層面經過資源池化將不一樣類別的存儲彙總到雲管理平臺統一管理,由雲平臺負責存儲的智能分配,根據不一樣級別的用戶,提供不一樣級別的存儲,甚至根據負載調整存儲的分配,網絡管理員的工做將由物理管理,轉向至網絡虛擬化,或軟件定義網絡,配合雲資源管理員完成彈性的網絡分配。


3.加快企業SDS,SDN腳步,私有云是SDS最好的催化劑,由於你不可能對全部用戶都提供同樣級別的存儲,確定會根據不一樣的申請級別提供對應不一樣的存儲池,可能會分高性能存儲,中,低,那麼可能高性能存儲仍然由傳統SAN進行提供,針對於中等低等則能夠採用新興的SDS架構,SDS是私有云最好的拍檔,它的標準化,橫向擴展功能很是適用於私有云的場景,網絡虛擬化,SDN,則是因爲私有云的多租戶特性,致使不一樣的租戶須要有不一樣的邏輯網絡,傳統VLAN沒法應對大規模的租戶隔離網絡,所以當私有云規模擴大後,企業也會所以而引入網絡虛擬化。


4.引入devops,私有云是devops的一大催發劑,由於私有云,研發和運維的關係變的微妙,在原來沒有私有云平臺以前,可能研發和運維分歧會比較大,出了問題研發覺得是運維的問題,運維覺得是研發代碼的問題,可是引入了私有云以後,全部用戶申請的iaas, paas資源都是按照模板統一自動建立的,研發不能說是由於運維建立時候出現的問題,出現了問題以後,理想的狀況下,雲平臺應該提供一APM監控平臺,部門能夠在公司雲計算網頁上面經過APM監控自身的應用,或者說出現問題研發找到運維說出現了問題,可是運維表示每次都是同樣的部署,所以這時候就須要引入雲監控,藉助雲監控,研發能夠直接發現應用問題,進而快速解決問題,從新發布。


5.新增公司ITIL服務目錄,或將ITIL服務目錄與雲平臺整合,有了私有云平臺以後你們能夠完成自助資源申請,時間長了你們用好了,能不能把雲平臺運維工做,例如重啓申請,軟件安裝申請,雲資源變動申請也自助式提供了,因而IT會考慮經過自動化技術,將一部分雲計算的運維工做,也以自助服務的方式提供在ITIL服務目錄,用戶提交運維申請,只要相關審批經過,後臺運維工做將自動完成。


6.加快動態數據中心前進,私有云平臺上來以後,爲了知足彈性申請,快速建立的需求,虛擬化資源池要完成模板化,標準化,資源動態化,自動平衡資源池的負載,減小沒必要要的人工干預,配合電源優化等技術減小私有云運維成本,增強業務連續性建設,完善備份,災備的等手段,針對於高可用考慮採用故障域方式進行維保,IT人員學習增強自動化流程設計,將更多能夠流程化的服務,以自動化流程的方式進行設計出來



老王對於雲計算的認識呢,它是企業IT救火轉服務的一個手段,利用好了能夠提升IT部門管理效率,讓本身部門的人員更能體現價值,同時對於業務部門來講能夠快速落地它們的想法。但它也沒有那麼神,落地到企業裏面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就已經算是不錯。



說到私有云老王仍然認爲它在整個雲計算生態環境裏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做用,由於私有云帶動了S2D,NFV,帶動了devops,帶動了動態數據中心,帶動了後面混合雲的蓬勃發展


私有云做爲企業進入雲計算的第一步,混合雲則是現有私有云平臺的升級,當一個企業決定由私有云模型遷往混合雲模型,其一是決策人員看到了混合雲帶來的價值,其二是公有云提供商提供了能夠信任的安全的打通私有云與公有云機制。


不一樣於單純的私有云或公有云,混合雲強調的是將二者進行結合,採納各自長處爲我所用,例如,利用公有云進行開發測試,免去本地私有云開發測試的成本,將老舊的前端服務器交由公有云進行運營,免除運維成本,等等


混合雲幫助企業私有云平臺利用公有云減輕部分工做效率,運營成本,同時也不違法安全規定,更深刻的層次來講,混合雲帶來的業務效應甚至將超過私有云


當咱們指混合雲,一般是指兩種形態雲的結合,同時這種結合應該是安全的,能夠獲得保密的,如今一般是指私有云到公有云的混合,以及公有云到私有云的混合


具體混合雲將帶來如下場景


1.前端業務彈性伸縮時,私有云資源池暫時不足,臨時彈性伸縮至公有云

2.應用先部署私有云,往後再將應用移至公有云,或先部署公有云,往後再將應用移至私有云

3.公有云當作私有云的備份環境,私有云當作公有云的備份環境

4.公有云進行開發, 部署到私有云,私有云進行開發, 部署到公有云

5.公有云應用與私有云應用採用一樣身份驗證


思考來看混合雲比私有云在架構上更加靈活,若是企業已經使用了私有云或公有云平臺

考慮到減小企業現有私有云運維成本,考慮到業務更加靈活的架構能夠採用混合雲

已有單純公有云場景的用戶考慮到建置本身數據中心,能夠開始着手創建自身私有云,一點一點將公有云資源搬回


能夠說混合雲是一種將企業現有云環境帶入更加成熟化的一個選擇


如何評定一個公司的混合雲,老王覺得能夠分爲如下幾個層次


1.初探究竟


私有云公有云之間網絡是否打通,是否會由於網絡延遲問題致使混合雲中斷

網絡打通好,一般你們採用混合雲的第一個層次,是利用公有云平臺完成開發測試,而後將測試結果移回本地,另一個熱門的應用則是災難恢復,將公有云平臺做爲私有云的第三個災備中心,經過密鑰機制將數據備份至公有云,私有云災備中心沒法恢復時,使用公有云平臺恢復,少數用戶會嘗試直接在私有云端部署後端,在公有云端配置前端,但目前此場景仍存在必定的網絡問題


2.揮灑自如


進入到這一步,企業開始進一步從業務角度思考混合雲能夠爲業務帶來什麼效益

藉助公有云平臺,或混合雲工具實現應用的跨雲彈性伸縮,當私有云資源池不足時,資源能夠被擴展至公有云

應用負載能夠自如的從私有云遷移至公有云

利用雲監控系統,集中監控私有云和公有云上面應用

打通身份驗證,應用從本地遷移到雲端身份驗證不變


3.融會貫通


到了這一步驟,老王但願將來可以呈現的是,可以有更加完善的混合雲管理平臺,這個平臺最好是由私有云廠商推出,經過這個平臺,用戶能夠直接開啓 混合身份驗證,混合災難恢復,混合開發測試,混合彈性擴展,混合應用部署,混合數據遷移,混合雲監控 ,全部的混合雲功能均可以在這樣一個平臺進行開啓關閉操做,這樣的話最好,上述這些混合雲場景,其實微軟公司曾經都有,可是沒有這樣一個混合雲管理平臺,不一樣的混合雲場景須要去不一樣的產品上面操做,若是能有這樣一個集中的混合雲管理平臺,老王覺得對於混合雲發展來講是極好的



前陣子參加開源雲計算大會,我聽到不少企業正在使用混合雲,仍是蠻高興的,這說明雲計算這個生態環境正在進步,不光是廠商唱獨角戲,用戶開始思考了,它們看到了雲計算的價值,而且開始逐步深刻的使用


在會上我發現了一個趨勢,認爲不錯,會場上我看到不少展臺的供應商開始提供了多雲管理平臺,通過了解,我認爲這個多雲管理平臺很好,將來會在有必定的市場,外國這種平臺卻是不多見,所謂多雲管理平臺,意思就是經過單一的一個管理平臺,就可以管理多個不一樣私有云,公有云廠商上的資產,這卻是很新鮮


這種場景我認爲在國內是存在的,可能公司爲了評估雲計算,購買了好幾家公司的雲計算訂閱,在上面進行了一些測試評估,可能時間久了應用都在上面跑了,想都撤回來也變的困難,這時候能不能集中管理我這些雲平臺上的資源呢,多雲管理平臺就是作這件事,它會經過技術手段屏蔽掉各個私有云公有云平臺的差別性


初級層次是經過多雲管理平臺監控各個平臺資產

中級層次是經過多雲管理平臺在各個雲平臺上面建立管理資源

高級層次是經過多雲管理平臺實現流程申請,用戶申請的資源將根據資源負載由不一樣雲平臺建立

最終層次是經過多雲管理平臺實現各個雲平臺之間的互相遷移



多雲管理平臺是應運而生的產物,老王相信它在推動混合異構雲場景下必將發揮重要做用


上述老王爲你們從應用價值和適用場景的角度討論了下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但願可以爲朋友們帶來收穫,我但願你們在選擇雲方案的時候不要爲了上雲而上雲,必定要結合自身公司狀況,或項目場景,選擇最爲合適的方案,最能爲業務和IT帶來效率提升的方案


下面是老王總結的一些企業上雲的最佳實踐,不必定適用於全部企業,僅供參考



企業上私有云平臺


成立雲計算小組,除去技術人員外,小組最好包括一位在公司有必定話語權的管理者,最好是IT部門經理上面的運營主管,可以協調推動各個部門參與上雲計劃。


編寫企業上雲方案,方案內容應包括


1.業務線考量,針對企業現有業務進行上雲評估


 業務是否須要上雲,業務是否屬於雲計算典型場景,業務使用私有云以後是否會帶來效率提高


2.技術性考量


業務當前是物理機仍是虛擬機,若是是物理機是否能夠進行虛擬化,虛擬化以後對業務是否有影響,應用是否存在系統依賴性,若是有依賴系統是否能夠一塊兒進行虛擬化,應用虛擬化以後須要安裝雲平臺代理,代理是否會對應用產生性能影響,必要時應該進行測試


一般狀況下對於企業上私有云來講,難度較公有云少不少,由於就是本身內部的環境,若是企業業務已經大部分虛擬化了,那麼上了私有云以後,只須要將現有虛擬化環境進行資源池納管便可,須要注意的一點是部分雲平臺,須要在虛擬機安裝雲平臺代理,此操做最好事前進行測試,確保對於業務不會產生性能影響


上了私有云以後將現有虛擬化資源進行納管,而後按照部門進行租戶建立,不一樣部門的可申請配額能夠根據成本管理進行設置


一般狀況下在企業內部上私有云會碰見的阻礙都會卡在一些老應用上面,這些應用又恨關鍵,它們在物理機上面運行的很好,可是虛擬化了以後就會碰見兼容性問題,所以對於這部分資源只有放棄上雲,或者與開發人員溝通,更新代碼兼容虛擬化,可是概率不高,對於這類你們也沒必要強求。另一點雲平臺安裝代理,有時確實會對一些老式應用產生性能影響,必定要作好測試,以確保項目的成功。



企業上公有云平臺


1.業務線考量


 針對企業現有業務進行上雲評估,業務是否須要上雲,業務是否屬於雲計算典型場景,業務使用私有云以後是否會帶來效率提高



2.關鍵性應用法規與稽覈敏感信息


 請應用部門和法務部門一塊兒討論,應用數據是否能夠交由公有云廠商,你們一塊兒進行評估,若是評估不經過的應用則永遠不會上雲


3.技術面考量


公有云的技術面考量要比私有云更加慎重,由於私有云畢竟都是企業內部,便於操做,公有云平臺是第三方廠商,不少操做畢竟不是特別方便,所以技術評估必定要慎重,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兼容性,由於公有云廠商背後的虛擬化平臺不必定和咱們現有的平臺一致,極可能遷移上去會沒法使用


對於兼容性方面必定要通過周密的測試

其次是考慮系統相依性,公有云平臺是否能夠資源監控


結合這三條評估後,可以經過評估的應用,依據投資報酬率進行應用遷移雲排隊序列


可以帶來業務價值的,符合雲計算場景的,優先上雲

可以解決現有痛處的,硬件即將淘汰的業務系統,但與雲平臺兼容的,優先上雲,釋放本地資源



企業上私有云,公有云平臺額外考慮因素

1.考慮公有云廠商資質,選擇符合可信資質的

2.公有云廠商合同中SLA條款是否嚴謹,公有云廠商是否能夠是否能夠始終如一的履行SLA條款

3.公有云廠商提供的雲服務是否符合雲計算標準

4.公有云廠商會在多大程度上協做我完成本地到公有云的遷移工做

5.公有云廠商會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給我做爲公司雲管理者所須要的學習資源

6.若是公司決定採用私有云,須要考慮的一點就是人工成本,須要支付雲工程師長久的工資,雲工程師技術水平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公司私有云平臺的建設質量,雲工程師溝通能力是否足夠,學習能力是否足夠

7.若是公司決定採用外包公司幫忙建設私有云,則須要考慮外包公司會在多大程度上保證私有云平臺的SLA,會在多大程度上交付私有云運維建設文檔

8.私有云或公有云平臺能夠多大程度的支持移動端訪問管理雲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