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閱讀源碼想到

閱讀源代碼,同數學、同任何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吸取過程同樣,是一個在反覆地「讀了忘、忘了讀」的旅程。微信

記得本科時,從清北畢業的教授泛函分析的李老師說過一段閒話:「再來教大家泛函分析,對我來講是個從新拾起來的過程。數學就這樣,反覆地作、反覆地讀,反覆地習得這個技能,而後又反覆地忘掉。那怎麼辦呢?真要再用的時候再看看唄,拾起來就行了」。學習

我想,閱讀源碼是一樣的,你不用那麼費盡心力去嘆息、去責備本身爲什麼會忘記曾經熟稔的技術細節。等到要用的時候,又不得不重頭開始。事實上,你們都會忘記。忘記了,在用的時候拾起來就好。spa

我想,這裏真正讓人泄氣的一個問題是:既然終究會忘掉,那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學習?但這即是tricky的部分。你讀過的東西,忘掉,表面上什麼都沒獲得。但事實是,你的技能,你對不少抽象的觀點,會有具體深刻的體會與理解。你會有切膚之感,進而它會以「直覺」的形式成爲你潛意識的一部分。以此爲基礎,再去作舉一反三的相關事務,才懂得如何切入、有的放矢。事務

固然,閱讀源碼的挫敗感,還在於它自己所需的大量基礎知識形成的複雜性。每每,優秀的源碼是由一系列的精妙技術組合而成。但並無這樣一套體系或者相似於打怪升級的系統去告訴你,哪一套是適合初級選手,哪一套適合進階選手。因而,那些隱形的看不見的缺少階梯,橫亙在了你的進步之路而你又渾然不知。也便是,讀不懂它,僅僅是由於你和它之間缺少的階梯太多了而已。沒有銀彈,將那些缺少的知識階梯補上後,你天然能夠讀懂。get

更況且,如同閱讀文學名著通常。年少的閱讀,中青年的閱讀,以及成爲了半個寫做者的閱讀,其對文本的理解和關注點都各有不一樣。不存在一種捷徑或者參考列表,能夠容納對這個文本的全部理解和探索方式。倒不是說做者心思縝密,故意埋藏多個伏筆在那裏。而是寫出來的文本是頭腦的磨刀石,它的做用是一扇引導門,啓發你探索本身自己。這扇門的背後通往哪裏,徹底由本身的閱歷和思惟敏銳度決定。或許做者並未有某個方向的意思,可是,你卻會由於那一句話,接合曾經的種種經歷,進而完成本身的悟道。源碼

閱讀源碼是一樣的,你企圖一會兒要弄懂這段代碼背後的全部技術,並不現實。且不說某些代碼背後的知識量之巨讓人生畏,你可以在這段代碼當中讀到多少東西,取決於你自身的技術高度和思想境界。好做品的閱讀效果,不徹底取決於做者,更取決於讀者自己。閱讀是一個讀者和做者的共同創做的過程。讀者自己的素質,會極大地影響最終的閱讀產出。數學

因此,這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反覆不斷地細品過程,急不來。想通了這點,即可以更爲從容地去讀這份代碼。用個比喻講,若是你不得不通讀5次、實踐5次,纔可以達到下一個level的通悟。那麼,知道了「你不能夠跨過第三個包子而吃到第五個包子」的這一事實,即可以老老實實循序漸進地從第一遍讀起來。而後把剩下的焦慮託付給時間。io

從這個角度講,閱讀源碼這件事真的沒有銀彈,要依靠你的苦功夫和硬本領,去慢慢同它熬歲月。不要總想走捷徑,這隻會減緩本身的成長。歐幾里得早已點出,「幾何之中,並沒有王者之道」。應該拿出作數學的勇氣,拿出幹苦力的踏實,一點點緩慢進步。要知道,理解和習得一項自己就很複雜的技能,其自己就須要這麼多的努力付出。基礎

那爲什麼你在數學上又有如此的勇氣和魄力,去閱讀那些一天甚至幾天才能進展一頁的大部頭呢?進階

爲什麼能夠如此耐心?

請參看下篇。

 

 

 

 

近期回顧

志玲姐姐的《十三邀》
2018年01月寫字總結
紐約時報的《王國與權力》

 

 

若是你喜歡個人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個人微信公衆號,謝謝!

   

VIP讚揚專區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