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的四個儀式你瞭解嗎?

會議,或「儀式」是敏捷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爲重要元素之一,會議不該該脫離其餘元素獨立存在。(不少人傾向於在瀑布流項目中添加相似儀式,而後將其稱爲「敏捷」,這種作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下面,讓咱們來看看敏捷的這些儀式,瞭解它們如何實現團隊賦權並推進敏捷的發展。markdown

注意:其中一些儀式來自Scrum。Scrum是一種須要在限定時間內,以迭代的方式實現敏捷的方法。這些儀式背後的概念也能夠應用於其餘形式的敏捷,如kanban或精益。Sprint是一個僅用於Scrum的術語,而其餘形式的敏捷則使用更通用的術語「迭代」來表示在限定時限內進行的開發。框架

Sprint規劃

與會者:開發團隊、Scrum Master、Product Owner
召開時間:Sprint啓動時
持續時間:時限爲一週的迭代,會議持續時間一般爲一小時——例如,爲期兩週的Sprint將在啓動時進行兩小時的規劃會議。
敏捷框架:Scrum(固然,Kanban團隊也有計劃,但他們沒有采用正式的Sprint規劃會議來制定迭代計劃)
目的:Sprint規劃會議爲整個團隊制定計劃,以確保團隊在整個Sprint中取得成功。會前,Product Owner將準備一個按優先級排列的Product Backlog。他們與開發團隊共同討論每一個列表,並預估工做量。 而後,開發團隊將進行Sprint預測,大概估計團隊能夠完成Product Backlog中的哪些工做,而這部分工做也就是Sprint Backlog。優化

專家提示:團隊經過Sprint規劃會議來充實須要完成的工做的具體細節。鼓勵團隊成員爲Sprint中的全部用戶故事、錯誤和任務勾畫工做任務。會議的目的在於促進討論,並就行動計劃達成共識。有效的規劃能提升團隊達成Sprint目標的機率。spa

每日站會

與會者:開發團隊、Scrum Master、Product Owner
召開時間:天天一次,一般在早上。
持續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不要讓你們坐着在會議室開會。站着開會能夠縮短會議時間。
敏捷框架:Scrum和Kanban。
目的:站會的目的在於讓團隊成員快速瞭解當前進度。這不是一個詳細的狀態彙報會議。會議總體氛圍應該輕鬆有趣,但信息豐富。會議上團隊成員應該回答如下問題:
• 昨天完成了什麼?
• 今天要作什麼?
• 遇到了什麼障礙?
向團隊同伴彙報本身昨天的進度是一種很是隱蔽的問責方式。沒有人願意成爲團隊中那個拖後腿的人——天天重複一樣事情,且毫無進展。視頻

專家提示:有些團隊會使用計時器,確保每一個人的發言都言簡意賅、言而有物。還有一些團隊可能會選擇讓隊員一邊開會一邊互相傳球,以此保證團隊的注意力集中。而許多存在地理差距的團隊則會選擇使用視頻會議或羣聊來完成每日站會。每一個團隊都有其獨特性,所以每日站會也會有所不一樣!blog

迭代評審會

與會者:
必須參加:開發團隊、Scrum Master、Product Owner
建議參加:項目利益相關者
召開時間:sprint或里程碑結束時
持續時長:30-60分鐘。
敏捷框架:Scrum和kanban。與規劃會議同樣,kanban團隊的評審應該與團隊里程碑保持一致,而不是以固定的節奏召開。
目的:迭代評審是展現團隊工做成績的時候。它們能夠採用「週五demo演示會(demo Fridays)」等相對比較輕鬆的形式,也能夠採用更正式的會議形式。無論採用何種形式,評審會都是團隊慶祝工做成就,演示在迭代中完成的工做,並從項目利益相關者那裏得到反饋的機會。記住,只有符合演示要求,且知足團隊的質量標準的成果,才能夠被認爲是完整的,纔可在評審會上進行展現。開發

迭代回顧會

與會者:開發團隊、Scrum Master、Product Owner
召開時間:迭代結束時
持續時長:60分鐘
敏捷框架:Scrum和Kanban。Scrum團隊會按期召開回顧會議。Kanban團隊也能夠從偶爾舉行的回顧會議中受益。
目的:敏捷的核心是要從快速反饋中不斷優化產品和開發文化。回顧會議能夠幫助團隊瞭解哪些方面作得好,哪些方面須要提高。
回顧會議不是隻抱怨沒有解決方法的嘴炮會議。團隊能夠利用回顧會議來找出哪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團隊能夠持續關注和使用的。以及哪些方面須要作出改進,並在會議上討論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並制定行動計劃。持續改進是支持和推進敏捷團隊發展的動力,而回顧會議是實現持續改進的關鍵行動。get

專家提示:即便整個團隊的工做進展順利,也不要中止進行回顧會議。由於回顧會議能爲團隊提供持續的指導,以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博客

一個團隊的敏捷性須要紮根於實實在在的開發實踐,依賴於戰術和戰略性的變革方法和出色的團隊寫做。敏捷儀式只不過扮演了簡化整個團隊溝經過程的角色。產品

 

Worktile官網:www.worktile.com 

內容整理:Worktile

文章首發於「Worktile官方博客」,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