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

(上篇  寫於2014年4月18日)學習

  會看這部紀錄片起初是由於知乎上有人強烈推薦,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寫了篇文章介紹這部片子。但更吸引個人是它的拍攝方式和內容,每七年一次拍攝,來記錄一我的的成長軌跡。處在畢業之際,人生交叉口的階段,不免有些困惑。於是不顧一切想要尋求一些東西消除個人困惑,而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 up》後,個人困惑依然沒有解除。對象

  雖然這部片子沒有什麼直接的結論,但僅僅經過觀察仍是給我帶來了不少收穫。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對這部片子寫些什麼。微博

  首先是幾位紀錄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辭一直縈繞在我耳邊。「人們會誤把咱們看成表明,而後說他們就是這樣的...」,"七年的時光,卻要經過鏡頭前的10分鐘展現,這太片面了..."。假設導演選了另外14個小孩拍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又會變得怎麼樣呢?僅僅是14我的不一樣背景的人就能表明英國的階級現狀嗎?他們的真實生活真的是鏡頭前所表現的那樣嗎?即便導演以最真實的手法來記錄他們的生活,我仍是不肯親率地下定一些結論。社區

  其次,若是不去輕率地下定一些結論的話,那我只能從敘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縱觀14位主人公從7歲到56歲的生活經歷,我發現本身也很難寫出什麼。固然我能夠寫Paul和他妻子賣了房子換了輛房車環遊澳洲,也能夠寫Bruce去孟加拉國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時間仍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結婚,生子,離婚,再婚,失業,換工做,親人去世,看着子女成家立業...im

  對這部片子的不少論述都集中在社會的階級問題上,以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從這個角度寫了不少。除了Bruce,Nick,Neil比較特殊外,其餘11個孩子基本都延續了父輩的成長軌跡。當拍到《56 up》時,他們的孩子也延續着他們相似的軌跡。Neil從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一輩子比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通常,但他們經過另外一種方式改變了本身的人生軌跡,教育。經驗

  雖然有「階級」的存在,但因爲英國比較完善的社會制度,即便是那些工薪階層都有着很是不錯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機,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單親家庭出身的,他後來和妻子一塊兒照顧一些暫時無家可歸的孩子。即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着救濟金也還過得能夠,固然他也積極地作他議員的工做,還參與社區的活動。可能這也是「階級」比較穩定的緣由。生活

  另外,我認爲人的視野、格局和思惟方式也影響着一我的的成長。而家庭對此的影響很是大,父輩的生活、行爲和思考方式老是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你,他們老是按照過去的經驗來指導你。無論你有意識和無心識地採納了,都會讓你走上與他們類似的人生道路。時間

(下篇 寫於2014年12月29日)思考

  隔了大半年再來談這部紀錄片,個人感悟是:個人人生大抵會與紀錄片中人物的是類似的。感悟

  我會繼續地努力去學習,去探索,發揮我全部的潛力;但即使這樣,從機率上說,我仍是得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可能一生都得朝九晚五;有那麼一天我也要組成家庭;還有不少紀錄片中出現的畫面都會在我生活中出現。固然生活中也會有激動人心的時刻,讓人難忘的時刻,但大部分仍是每日的瑣碎。

  要是之前的我,確定會很絕望的,但現在卻也坦然了。我依然爲某種願景而不斷前行,即便知道很難成功,卻也不氣餒。另外一方面,我不斷前行,並非爲了與現在的生活斷絕;相反,我卻來越喜歡如今的生活。我靜靜地觀察着人們的各色各樣的表情,仔細地聆聽周圍的對話。生活中老是充滿了趣味,有時這種趣味甚至超過了看書。

  其實,我一直想談談紀錄片中的Bruce,他是讓我印象最深入的人。初看片子的時候,Bruce和Nick是我最關注的角色。由於他們都從普通的家庭,一路逆襲,考上了牛津大學。可畢業以後,兩人的軌跡就發生了變化。Nick選擇了學術,今後走上了穩健的人生;而Bruce,當了一名老師,教的都是些困難兒童,在片子裏能夠看到不少都是印度裔。雖然我本身至關務實,但我敬佩那些具備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從那時起,Bruce成了個人重點關注對象,並在內心爲他搖旗吶喊。

   可Bruce最終仍是「失敗」了。他一直從事着這種工做,40多歲的時候才結了婚;妻子是同事,一名大齡女青年。更讓我心痛的是,(也許是出於家庭的經濟狀況,他有了2個兒子)他開始去教貴族學校。由於這事還被之前的同事指責。剛看完這段時,我是很心酸的,心想:Bruce最終仍是沒能守住他的理想。可我又不想把他塑形成一個悲情英雄,因而很長時間,這篇文章再沒往下寫。

   但現在回頭看,我爲Bruce感到高興。他追求過本身的理想,即便仍是去教貴族學校了,但他爲此奉獻了本身的二十多年的青春,這能否稱爲成功?看着他跟妻子騎車自行車回家,看着他滿頭白髮給兒子當馬騎,看着他打棒球跑壘時的艱難,這時我眼中充滿了幸福。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