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1:http://blog.csdn.net/left_la/article/details/11564539ios
參考文獻2:http://www.cppblog.com/TechLab/archive/2005/12/30/2272.aspx程序員
////////////////////////////////////////////////////////////////////////////////////////////////////////////////////////////////////////////////////////////////////////編程
進程間通訊(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安全
- 文件映射:文件映射(Memory-Mapped Files)能使進程把文件內容看成進程地址區間一塊內存那樣來對待。所以,進程沒必要使用文件I/O操做, 只需簡單的指針操做就可讀取和修改文件的內容。 Win32 API容許多個進程訪問同一文件映射對象,各個進程在它本身的地址空間裏接收內存的指針。經過使用這些指針,不一樣進程就能夠讀或修改文件的內容, 實現了對文件中數據的共享。
- 共享內存:Win32 API中共享內存(Shared Memory)實際就是文件映射的一種特殊狀況。進程在建立文件映射對象時用0xFFFFFFFF來代替 文件句柄(HANDLE), 就表示了對應的文件映射對象是從操做系統頁面文件訪問內存,其它進程打開該文件映射對象就能夠訪問該內存塊。因爲共享內存是用 文件映射實現的, 因此它也有較好的安全性,也只能運行於同一計算機上的進程之間。
- 匿名管道 :管道(Pipe)是一種具備兩個端點的通訊通道:有一端句柄的進程能夠和有另外一端句柄的進程通訊。管道能夠是單向-一端是隻讀的,另外一端點是隻寫的; 也能夠是雙向的一管道的兩端點既可讀也可寫。 匿名管道(Anonymous Pipe)是 在父進程和子進程之間,或同一父進程的兩個子進程之間傳輸數據的無名字的單向管道。一般由父進程建立管 道, 而後由要通訊的子進程繼承通道的讀端點句柄或寫 端點句柄,而後實現通訊。父進程還能夠創建兩個或更多個繼承匿名管道讀和寫句柄的子進程。 這些子進程 可使用管道直接通訊,不須要經過父進程。 匿名管道是單機上實現子進程標準I/O重定向的有效方法,它不能在網上使用,也不能用於兩個不相關的進程之間。
- 命名管道 :命名管道(Named Pipe)是服務器進程和一個或多個客戶進程之間通訊的單向或雙向管道。不一樣於匿名管道的是命名管道能夠在不相關的進程之間和不 同計算機之間使用,服務器創建命名管道時給它指定一個名字,任何進程均可以經過該名字打開管道的另外一端,根據給定的權限和服務器進程通訊。 命名管道提供了相對簡單的編程接口,使經過網絡傳輸數據並不比同一計算機上兩進程之間通訊更困難,不過若是要同時和多個進程通訊它就力不從心了。
- 郵件槽:郵件槽(Mailslots)提 供進程間單向通訊能力,任何進程都能創建郵件槽成爲郵件槽服務器。其它進程,稱爲郵件槽客戶,能夠經過郵件槽的名字給 郵件槽服務器進程發送消息。進來的消 息一直放在郵件槽中,直到服務器進程讀取它爲止。一個進程既能夠是郵件槽服務器也能夠是郵件槽客戶, 所以可創建多個 郵件槽實現進程間的雙向通訊。
- 剪貼板:剪貼板(Clipped Board)實質是Win32 API中一組用來傳輸數據的函數和消息,爲Windows應用程序之間進行數據共享提供了一個 中介, Windows已創建的剪切(複製)-粘貼的機制爲不一樣應用程序之間共享不一樣格式數據提供了一條捷徑。當用戶在應用程序中執行剪切或複製操做時, 應 用程序把選取的數據用一種或多種格式放在剪貼板上。而後任何其它應用程序均可以從剪貼板上拾取數據,從給定格式中選擇適合本身的格式。
- 動態數據交換 :動態數據交換(DDE)是使用共享內存在應用程序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一種進程間通訊形式。應用程序可使用DDE進行一次性數據傳輸,也能夠當出現新數據時, 經過發送更新值在應用程序間動態交換數據。 DDE和剪貼板同樣既支持標準數據格式(如文本、位圖等),又能夠支持本身定義的數據格式。但它們的數據傳輸機制卻不一樣,一個明顯區別是剪貼板操做幾乎
老是用做對用戶指定操做的一次性應答-如從菜單中選擇Paste命令。儘管DDE也能夠由用戶啓動,但它繼續發揮做用通常沒必要用戶進一步干預。
- 對象鏈接與嵌入
應用程序利用對象鏈接與嵌入(OLE)技術管理複合文檔(由多種數據格式組成的文檔),OLE提供使某應用程序更容易調用其它應用程序進行數據編輯的服務。
例如,OLE支持的字處理器能夠嵌套電子表格,當用戶要編輯電子表格時OLE庫可自動啓動電子表格編輯器。當用戶退出電子表格編輯器時, 該表格已在原 始字處理器文檔中獲得更新。在這裏電子表格編輯器變成了字處理器的擴展,而若是使用DDE,用戶要顯式地啓動電子表格編輯器。
同DDE技術相同,大多數基於Windows的應用程序都支持OLE技術。
- 動態鏈接庫
Win32動態鏈接庫(DLL)中的全局數據能夠被調用DLL的全部進程共享,這就又給進程間通訊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固然訪問時要注意同步問題。 雖然能夠經過DLL進行進程間數據共享,但從數據安全的角度考慮,咱們並不提倡這種方法,使用帶有訪問權限控制的共享內存的方法更好一些。
- 遠程過程調用
Win32 API提供的遠程過程調用(RPC)使應用程序可使用遠程調用函數,這使在網絡上用RPC進行進程通訊就像函數調用那樣簡單。
RPC既能夠在單機不一樣進程間使用也能夠在網絡中使用。
因爲Win32 API提供的RPC服從OSF-DCE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標準。
因此經過 Win32 API編寫的RPC應用程序能與其它操做系統上支持DEC的RPC應用程序通訊。使用RPC開發者能夠創建高性能、緊密耦合的分佈式應用程序。
- NetBios函數
Win32 API提供NetBios函數用於處理低級網絡控制,這主要是爲IBM NetBios系統編寫與Windows的接口。除非那些有特殊低級網絡功能要求的應用程序, 其它應用程序最好不要使用NetBios函數來進行進程間通訊。
- Sockets
Windows Sockets規範是以U.C.Berkeley大學BSD UNIX中流行的Socket接口爲範例定義的一套Windows下的網 絡編程接口。除了Berkeley Socket原有的庫函數之外 ,還擴展了一組針對Windows的函數,使程序員能夠充分利用Windows的消息機 制進行編程。
如今經過Sockets實現進程通訊的網絡應用愈來愈多,這主要的緣由是Sockets的跨平臺性要比其它IPC機制好得多,另 外WinSock 2.0不只支持TCP/IP協議, 並且還支持其它協議(如IPX)。Sockets的惟一缺點是它支持的是底層通訊操做,這使得在單機 的進程間進行簡單數據傳遞不太方便, 這時使用下面將介紹的WM_COPYDATA消息將更合適些。
- WM_COPYDATA消息
WM_COPYDATA是一種很是強大卻不爲人知的消息。當一個應用向另外一個應用傳送數據時,發送方只需使用調用SendMessage函數, 參數是目 的窗口的句柄、傳遞數據的起始地址、WM_COPYDATA消息。接收方只需像處理其它消息那樣處理WM_COPY DATA消息,這樣收發雙方就實現了 數據共享。 WM_COPYDATA是一種很是簡單的方法,它在底層其實是經過文件映射來實現的。
它的缺點是靈活性不高,而且它只能用於Windows平臺的單機環境下,且要求窗口接受消息。
WM_COPYDATA實現進程間數據共享服務器
//WM_COPYDATA實現進程間數據共享
在進程A中:
CString strDataToSend = _T( "Hello" ); //須要傳遞的數據
HWND hWndReceived; //進程B的接收數據窗口對象
//COPYDATASTRUCT結構是WM_COPYDATA傳遞的數據結構對象
COPYDATASTRUCT cpd;
cpd.dwData = 0;
cpd.cbData = strDataToSend.GetLength(); //傳遞的數據長度
cpd.lpData = (void*)strDataToSend.GetBuffer(cpd.cbData); //傳遞的數據地址
SendMessage( hWndReceived, WM_COPYDATA, 0, (LPARAM) & cpd );
strDataToSend.ReleaseBuffer();
在目標進程B中,先手動創建好函數聲明和實現
BEGIN_MESSAGE_MAP(CMyWnd, CWnd)
//{{AFX_MSG_MAP(CMyWnd)
ON_WM_COPYDATA()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映射函數:
BOOL CMyWnd::OnCopyData(CWnd* pWnd, COPYDATASTRUCT* pCopyDataStruct)
{
CString strRecievedText = (LPCSTR) (pCopyDataStruct->lpData);
return CMyWnd::OnCopyData(pWnd, pCopyDataStruct);
}
共享內存 網絡
//a.設定一塊共享內存區域
HANDLE CreateFileMapping(HANDLE,LPSECURITY_ATTRIBUTES, DWORD, DWORD, DWORD, LPCSTR)
//產生一個file-mapping核心對象
LPVOID MapViewOfFile(
HANDLE hFileMappingObject,
DWORD dwDesiredAcess,
DWORD dwFileOffsetHigh,
DWORD dwFileOffsetLow,
DWORD dwNumberOfBytesToMap
);//獲得共享內存的指針
//b.找出共享內存
決定這塊內存要以點對點(peer to peer)的形式呈現每一個進程都必須有相同的能力,產生共享內存並將它初始化。每一個進程都應該調用CreateFileMapping(),
而後調用GetLastError().若是傳回的錯誤代碼是 ERROR_ALREADY_EXISTS,那麼進程就能夠假設這一共享內存區 域已經被別的進程打開並初始化了,
不然該進程就能夠合理的認爲本身 排在第 一位,並接下來將共享內存初始化。仍是要使用client/server架構中只有server進程才應該產生並初始化共享內存。
全部的進程都應該使用
HANDLE OpenFileMapping(DWORD dwDesiredAccess,
BOOL bInheritHandle,
LPCTSTR lpName);
再調用MapViewOfFile(),取得共享內存的指針
c.同步處理(Mutex)
d.清理(Cleaning up) BOOL UnmapViewOfFile(LPCVOID lpBaseAddress);
CloseHandle()
win32下進程間通訊(共享內存)實例分析
http://www.jb51.net/article/52306.htm數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