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前端向後」微信公衆號,你將收穫一系列「用心原創」的高質量技術文章,主題包括但不限於前端、Node.js以及服務端技術前端
寫在前面
不一樣於商用產品,對內的工具/平臺大多沒有明確的直接業務價值,須要經過可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其效能價值,本文試圖創建一個可直接套用的數據指標框架,讓內部工具/平臺的價值也能看得見、說得清微信
一.分析生產活動的核心要素
從面向對象的角度來看,前端工程是對象和對象間的關係及交互行爲框架
(摘自面向對象視角下的前端工程體系)ide
其中,對象分爲主體對象與客體對象兩類:工具
對象,是對前端應用生產活動中各個實體的抽象,其中一些對象是主體(好比充當不一樣角色的人),另外一些是客體(好比工具、平臺等各類具體事物),對象之間經過一系列交互行爲來完成前端應用的開發和交付性能
即人與工具,是直接關係到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測試
工具越強大、越智能,人的操做效率越高、心智負擔越小優化
P.S.心智指的是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會影響用戶如何認知周遭世界以及如何採起行動,取決於對應角色的認知狀況、記憶、主動獲取教育與被動教育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基於角色的競品使用習慣等,具體見工具類產品的體驗度量四象模型(1)調試
二.找出工具的關鍵目標
對工具而言,兼顧效率和體驗是不變的目標,但不一樣工具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一樣,例如:code
不直面用戶的底層工具:如構建模塊、發佈模塊等,效率相對重要一些,體驗次之
用戶直接與之交互的上層工具:如調試器、發佈平臺等,更關注體驗,雖然效率也一樣重要
另外一方面,工具老是爲解決問題而生的,選用一個工具不外乎 4 種狀況:
無可替代:惟一可以解決目標問題的工具,沒得選,因此不論體驗、效率如何都不得不用
體驗最好:同類工具中使用體驗最好的一款,精準知足需求,效率上和其它工具沒有明顯差距
效率最高:同類工具中效率最高的一款,迅速解決問題,明顯比其它工具快不少
體驗還不錯,效率也過得去:同類工具中在體驗和效率上取得平衡的一款,沒有太明顯的缺點,勉強能解決問題,用起來也不很麻煩
除去沒得選的狀況,在效率沒有明顯差距時體驗更好的工具更受歡迎,效率能拉開明顯差距的工具若是沒有體驗硬傷必定會很受歡迎,這毫無疑問
啊。。是啊。。我不就是不想用 xxx 了
三.創建效能價值的度量模型
肯定了關鍵目標以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量化效率和體驗,使之可衡量
衡量效率
類比工做效率的計算公式:
工做效率 = 工做總量 / 工做時間
工具效率能夠定義爲:
工具效率 = 問題規模 / 操做時間
問題規模仍然不是一個可量化的東西,進一步具象爲時間成本:
工具效率 = (不用該工具解決所需的)時間成本 / (用該工具解決所需的)時間成本
那麼,有 3 種狀況:
比值等於 1:用不用工具都同樣,工具沒有帶來效率提高
比值小於 1:還不如不用,由於用工具花的時間反而更多了
衡量體驗
體驗不像效率同樣可以經過統一的規則計算得出準確的數值,但也能夠創建度量模型:
體驗即產品與用戶心智的重合程度(上圖心智一行),工具的功能和性能越貼近用戶的心理預期,體驗評價越高,體如今:
易用程度:從用戶心智向產品功能作映射,極致的易用是符合直覺,上手即用
即:
工具體驗 = 易用程度 * 穩定程度
也就是說,工具體驗是易用程度與穩定程度的乘積,只要稍有很差用或不穩定的缺點,體驗就會急劇降低
衡量效能價值
綜上所述,工具帶來的效能價值體如今 2 方面:
效能價值 = 效率價值 * 體驗因子
其中:
效率價值:下降用戶解決問題的時間成本,讓用戶更快速地解決問題
兩者相輔相成,體驗升級可能會提升效率,效率提高一樣也可能帶動體驗
所以,在體驗有保障的前提下,能夠簡單地將效率做爲效能價值的衡量標準,用一個準確的比值便可量化效能價值
四.選擇合適的數據指標
有了度量模型後,接着將具體的數據指標框進來
時間成本
基於以上分析,(體驗有保障時)效率收益的直接體現是工具所能節省的時間成本,與用戶量、使用頻次、使用時長等密切相關:
用戶量:累計用戶數、日/周/月 UV、日新增用戶數、日/周/月活躍用戶數(期間操做過核心功能的用戶數)
使用頻次:日/周/月 PV、功能使用率、核心操做次數、日均使用次數
P.S.功能使用率 = 使用某項功能的用戶數 / 總用戶數,也能用來衡量不一樣功能對總體的貢獻
例如:
天天節省的時間成本 = 日用戶量 * 日功能使用率 * (不用該工具解決所需的時間 - 操做時間) = 100 * 35% * (1.5人日 - 0.8人日) = 24.5人日
此外,另外一些側面數據也能體現效能價值:
用戶分佈:目標用戶數、用戶***率、各屬性用戶佔比、各屬性用戶***率
P.S.用戶***率可簡單理解爲用戶***率 = 現有用戶數 / 目標用戶數
例如:
覆蓋2/3的目標用戶,包括60%以上的一線開發人員、10%的測試人員 覆蓋8大產品線,半年支持40多個項目,包括效果極好的xx重點項目
易用程度
易用程度一樣也能經過一些數值來衡量:
用戶滿意度:用戶投訴與諮詢數/率、抽樣調查滿意度
操做難度:誤操做次數
此外,一種產品經理經常使用的需求採集方法是觀察真實用戶的實際操做,將用戶遇到的挫折記錄下來,過程當中不要打斷和急於提供幫助,每每可以精準地發現一些使用問題
穩定程度
穩定程度能夠從異常指標反映出來,例如:
crash 率
bug 數
其中,操做失敗是個模糊的定義,包括運行時錯誤、服務接口錯誤、搜索不到結果等等,穩定性問題極易破壞使用體驗,進而大幅拉低效能,好比工具總崩潰,幾乎無法用的話,效能價值就無從提及
五.有數據就用數聽說話
之因此要創建可量化的數據指標,是爲了用數聽說話,驗證此前的一些假設,爲工具的迭代、優化提供指導方向:
新功能是否獲得了用戶的支持?功能使用率如何?宣傳渠道有沒有效果?
用戶操做是否順暢,所花費的實際時間與預期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用 PM 的成熟方法論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