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解析:水果跟民衆的生活緊密相關,其重要程度僅次於米麪糧油。隨着夏季的到來,常見一些水果出現了大幅度的漲價。朋友圈、微博等平臺頻頻出現 ‘ 水果自由’ 、‘消費升級’ 等言論,不少經濟學家以及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負責人都給出了一些漲價的分析結果。因此我這裏從統計局以及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獲取了些數據,深刻了解下水果漲價背後的故事。
從批發價格的趨勢圖能夠總結如下:網絡
2019 年第 21 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報告中,重點監測的 6 種水果周均價每公斤7.93元,環比漲5.0%,同比高43.4%。分品種看,富士蘋果、巨峯葡萄、鴨梨、菠蘿和香蕉環比分別漲9.0%、7.3%、5.6%、2.7%和2.2%;西瓜環比跌5.3%。網站
同屬於農產品的蔬菜、水產一樣的與民衆生活親密相連,因而比較了三種農產品批發價格變化趨勢,增長了幾個須要考慮的問題:spa
- 2019 年水果價格上漲並不徹底意味着物價增加、通貨膨脹。
- 從 2018 年到 2019 年水果在市場的需求是否出現必定幅度的增加?
- 從 '車釐子自由' 到 '水果自由' ,從水果成爲農產品重要角色到健康、綠色、養分價值高的形象深刻人心,其需求量的增加是否也意味着民衆生活水平的提升?
- 隨着夏、秋季水果豐收是否全部的水果價格會出現回落?
首先這六種是市場中比較常見、產量較大、需求量較大的幾種水果,而後水果又是不少人追求生活品質的一種象徵。由環比、同比能夠發現 2019 年 5 月水果的價格漲幅很大。在這種狀況下,不少人以水果價格攀升折射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甚至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從而影響市場本來的生態平衡。
- 大部分水果都會出現季節性短缺,這時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現象,致使價格浮動。 主要體如今每一年 5 月份先後都是水果供應的淡季,例如,蘋果、葡萄等都是秋熟產品,還有一些早上市的水果(例如,春桃、荔枝、櫻桃)都會出現供應較小,價格相對較高。另外,若是遭遇惡劣天氣等因素,即會致使旺季產量減小,也會致使過季水果的儲藏問題。去年的凍害天氣形成 18 年個別水果收成短缺(蘋果產量減小 25%,梨產量減小 20%),例如蘋果,蘋果當前庫存同比下滑接近 40%,不只蘋果自身漲價,另外會帶動其餘水果價格上漲。(其中數據來源是某新聞網站)
- 水果生產鏈過長,成本增高以及消費追求引發水果浮動。 水果從田間到消費者手中,須要通過層層經銷商,隨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運費、商店租金提高等成本上升,水果銷售價格自己具有漲價內在因素。另外,近年來水果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精品水果」進入普通百姓的平常消費,品質和檔次也在不斷提高,也在必定程度上推進了市場價格的上行。
- 從渠道看增加。 2019 年愈來愈多的水果專賣連鎖門店愈來愈多,尤爲在一線城市這種現象更爲直觀。不只是線下銷售渠道的擴張,還有線上平臺,例如,微店、每日優鮮、拼多多等。
- 水果相關概念出現的連鎖反應。 在 2018 年到 2019 年國家愈來愈重視國民健康情況,提倡全民運動;網絡上 ‘馬甲線’、‘4A 腰’ 等熱詞的頻繁出現,使民衆對健身、減肥的知識瞭解的更加全面。同時還有輕食(產品100%由水果和蔬菜組成)概念的興起從而促使水果的需求量出現增加。
- 進口水果的衝擊。 中國是人口、佔地面積大國,水果的產量天然高且豐富,但同時也是水果消費大國。進口水果的增長,是多樣性、是新鮮感。更是一種衝擊國內水果市場的一股力量。其實不只僅是水果的種類多引進,還有不少國外水果營銷方式(組合、捆綁其餘產品)等也在悄然的影響國內市場。
首先問題都是猜想,也是一種判斷,並不必定須要依賴某種數據來下結論。最重要的決策是基於對業務和大環境的熟悉,不能只是站着本身(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要具有更多的感知面,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3d
文章數據來源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