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區塊鏈(Blockchain)在技術圈的風頭一時無兩,連此前大紅大紫的人工智能(AI)都稍遜風騷,雲計算圈則奮十年之餘烈,完善產品,深耕行業,讓愈來愈多的行業客戶接受和實施雲計算。回顧這一年的雲計算髮展,咱們很容易發現影響至少將來三年的四大關鍵詞:開源、多雲、微服務、智能化。
前端
開源——雲基礎服務的優選算法
10 月底 IBM 宣佈 340 億美圓收購 Redhat 的消息,絕對是雲計算領域不可忽略的談資,圈裏人震驚之餘,卻又以爲理所固然——Redhat 是目前全球最成功的開源解決方案供應商,投資了 KVM、SolidICE、RHEL、OpenStack、OpenShift、Ansible、Ceph、GlusterFS 等對雲計算應用極爲重要的技術。微軟 Azure 已經大量使用開源技術了,IBM 收購 Redhat 強化雲計算競爭力,與競爭對手展開競爭,這是天然而然的事情。數據庫
在 IBM 收購 Redhat 以前,開源做爲現代企業基石的做用早已彰顯,做爲數字經濟這種新一代社會經濟形態的基礎設施,雲計算的長遠發展離不開開源技術、開放標準,由於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聰明才智可以媲美全球聰明人的智慧,背靠社區,開放平臺容易作得更好,也不會由於單個團隊的變化而失去與時俱進的能力。後端
開源平臺也曾面臨是否自主可控的爭議,但其實開源意味着企業能夠審查每一行代碼,對於企業用戶而言,開源平臺更加可控。固然,這須要企業具有必定的源碼分析能力。網絡
因此,開源也成爲華爲雲、騰訊雲、網易雲等諸多雲計算廠商的選擇。好比網易雲,在基礎平臺層面,從底層基礎設施、微服務、數據庫到中間件,全面採用了主流開源技術構建,並基於其內部業務支撐和行業客戶服務進行鍼對性的定製優化工做,例如 OpenStack 支持單集羣 5000 物理節點。架構
多雲——客戶真實場景的需求運維
在 11 月底的 re:Invent 2018 大會上,AWS 發佈了 Outposts 產品(容許部署在客戶本身的數據中心),宣告進入私有云市場。這意味着,曾經聲稱公有云纔是雲計算的大佬,已經向現實妥協了——客戶即使願意全面採用公有云,也可能面臨有異構系統、網絡延遲等方面的挑戰。在此以前,AWS 產品已經支持 VMware 私有云和 AWS 公有云的對接。若是說VMware Cloud on AWS 只是兼容歷史,那麼 Outposts 更多的是開拓私有云(或者說混合雲)的將來。微服務
Outposts 基於 AWS 自有硬件,由 AWS 安裝、部署、運維,能夠運行 AWS 公有云上的服務(聽說目前是 EC二、ECS,後續會有 RDS),不過沒法提供公有云的 SLA (服務等級協議),業內人士評論認爲這種產品形式「不性感」,然而合乎企業應用場景的需求。源碼分析
無獨有偶,微軟自家的 Azure Stack 混合雲方案也真正走向落地,但願用與 Azure 一致的用戶體驗、開發接口、運維流程剷平複雜的交付障礙。而一貫求穩、曾對私有云市場興趣不大的網易雲,也在 7 月底的雲創大會上發佈了基於 OpenStack 的瀚海私有云產品。除了網易雲標誌性的強調服務能力(與 Kubernetes 容器、微服務功能整合),該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支持無縫接入網易雲公有云以外,同時還支持接入其餘主流公有云。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雲同期發佈的輕舟微服務產品,在服務治理層面也是採用了基礎設施無關的設計:
支持多種負載類型:容器、虛擬機、物理機支持跨多雲平臺:私有云、各廠商公有云、混合雲
曾經堅決的公有云廠商(不僅是 AWS)改變態度,這些跡象代表,客戶對雲計算產品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將來的三到五年,必定是一個多雲時代,IBM 收購 Redhat 的意圖之一,也是構建更加完善的多雲解決方案。固然,多雲時代也意味着開源開放是多麼重要,不然雲間沒法互聯互通,就不能叫作雲計算了。
微服務——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利器
關注雲計算的人士知道,技術圈此前鼓吹的「容器元年」、「微服務元年」,響應更多隻是互聯網企業,在不少場景下,傳統企業客戶實施容器化、微服務化的動力並無那麼強烈。但這一年,微服務真的來了。一方面,Kubernetes 在去年確立了容器編排標準的地位,微服務化的基礎設施已經更爲成熟;另外一方面,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挑戰,而微服務化可迭代適應需求的變化、可重用、可組合的特徵,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創新的速度。
2018 年下半年是互聯網領域廣泛收縮的一年,寒冬讓企業的技術創新、苦練內功變得尤其重要。招商銀行早在一年多以前推出 APP6.0 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微服務化,在由 137 個相對獨立的微服務構成的大系統之上,提供了 1035 個功能,每週發佈 40 次左右,峯值處理能力達 1.5 萬次/秒。
若是說銀行業表明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那麼物流行業的例子更有表明性。德邦快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不只宣佈每一年在數字化方面投入 5 億元,更採用網易雲輕舟微服務實現其智能物流系統的微服務化。德邦還創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在支持彈性伸縮適應電商發展速度以外,加速各類新技術與業務的融合。項目從需求到肩負週期縮短40%,上線部署時間節省80%,幫助公司發力大件快遞,在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固然,在這個行業,順豐也進行了微服務的探索。
智能化——產業互聯網的將來
「產業互聯網」成爲這一年的時髦詞之一,始於騰訊公司的架構調整。所謂產業互聯網,側重的是產業的互聯,人口紅利結束,To C 市場達到天花板迫使巨頭轉向佈局 To B,以精細化運營替代粗放式發展。以電商爲例,前端的體驗不只僅依賴於電商平臺的設計,更須要智能化的後端供應鏈。經過大數據、電商與製造業的結合,實現由消費者需求指導產品設計,由互聯網技術提高製造與品控,將是「產業互聯網」的一種有效嘗試。
對整個供應鏈來講,互聯是手段,智能纔是目的。因此BAT 互聯網三巨頭前後的架構調整,都從組織上強化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智能化,一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二是流程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好比經過微服務實現智能化運維(AIOps)。流程的智能化須要平臺和應用的支持,能夠利用物聯網(IoT)技術收集數據,用 AI 處理,例如,吉利汽車研究院與網易雲合做,基於工業大數據平臺實現模型自動化調度運行,使用算法優化工藝參數,縮短新車研發週期。
其餘——邊緣計算與去中心化
結合 IoT 技術的應用,解決網絡延遲的一種解決方案是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各大雲廠商都對這個方向表示承認,OpenStack 基金會也已經把目光投向 StarlingX 等邊緣計算相關的項目。邊緣計算確實值得期待,但其成熟應用彷佛依賴於邊緣設備及 5G 技術的成熟。
來自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也值得關注。宕機事件曾是雲計算領域談之色變的話題,因爲服務商技術的成熟及客戶水平的提高,這一年雲計算宕機的影響並不突出,然而宕機事件並未絕跡,且仍然由國內外的巨頭領銜。異常、故障是規模的天敵,智能化運維當然能夠提高反應速度、下降損失,但短時間以內仍然沒法避免事故發生。去中心化的設計是目前最低限度下降雲計算事故影響的方案,固然去中心化也意味着低效,如何權衡,仍然須要在實踐中摸索。短時間以內,雲計算產品形態可能不會所以有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