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心到邊緣,IoT正變爲互聯網之上的一張大網

摘要:當咱們從Cloud Native走到Edge Native,須要面臨哪些挑戰,它們各自的特色又是什麼,IoT行業會迎來變革嗎?

雲原生、邊緣計算,都是這兩年的技術熱詞。程序員

那麼,當咱們從Cloud Native走到Edge Native,須要面臨哪些挑戰,它們各自的特色又是什麼,IoT行業會迎來變革嗎?且聽華爲雲IoT服務首席架構師王啓軍慢慢道來。segmentfault

我如何成爲雲原生的忠實信徒和佈道者?

寫書、寫公衆號……王啓軍算是程序員中少有的,喜歡用文字記錄工做和分享生活、心思細膩的技術大牛。在王啓軍的公衆號中,他寫過一篇《My Team》的文章,裏面記錄了早年帶團隊成長的心得。安全

在推動華爲雲Cloud Native、微服務架構落地期間,他將本身積累的技術實踐整理出一本書——《持續演進的Cloud Native:雲原生架構下微服務最佳實踐》。服務器

對於王啓軍來講,每接觸一個新的技術領域,都是一次自我挑戰和昇華,隨之而來的是越太高山的成就感,這股學習鑽研的勁一直伴隨着他工做內容的始終——從研究雲服務架構到IoT。網絡

這個過程當中,王啓軍也親歷了雲計算行業的技術迭代變遷。架構

在工做的前五年,他一直癡迷於技術在大規模、高併發、極致性能等方向,那時候既沒有云原生,也沒有微服務架構的概念,但實際上二者方向是一致的。當時王啓軍致力於用分佈式、服務化、無狀態、去中心化去實現一個高可用的系統;經過雲計算、平臺化實現能力沉澱,最大化重用;經過CI/CD實現快速反饋。併發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運維

「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周邊的人對這些並無一個很好的認同感,存在不少質疑,這也很正常,只有確實經歷過,才能義無反顧的堅持到底。」分佈式

王啓軍在技術上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和韌性在其中,偶然間他了解到雲原生,一拍即合。「雲原生從架構、流程、文化三個角度上很好的描述了個人想法。此後,我成爲了雲原生的忠實信徒和佈道者。」微服務

那麼,什麼纔是雲原生?雲原生又能給咱們帶來什麼呢?

王啓軍認爲:雲原生是一組最佳實踐,若是你按照這種思想去設計、開發、測試、維護軟件,可以發揮出雲的最大價值,也就是說,你能夠重用雲的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速、更高質量的提供服務。

現在,隨着Docker、Kubernetes的飛速發展,雲原生、微服務架構在技術領域可謂家喻戶曉,也成爲愈來愈多的互聯網公司業務開發的首選。

從雲原生到邊緣計算,邊雲協同是趨勢

以後,隨着王啓軍工做的變化,他開始將研究視角轉到IoT領域。

IoT的關鍵是每一個單獨智能硬件的互聯互通,且要知足低功耗、低時延、高安全等要求,因此在IoT領域,邊緣計算很是重要。

舉個例子,雖然愈來愈多的企業用雲去替代傳統的數據中心,但仍是有不少業務場景沒辦法直接上雲:

  • 數據比較敏感,例如園區涉及到我的隱私,工業涉及到商業機密;
  • 數據量很是大,若是上雲,須要消耗大量的帶寬,成本比較高;
  • 上雲的時延會比較高。

物聯網下的不少業務場景都是如此。IoT主要鏈接各類各樣的設備,而後把數據報上來,再給設備發送指令,這些設備的數據在某些場景下是敏感且重要的。

也許會有人提議,既然上雲不可行,那就自建數據中心,構建本身的私有云。但這種模式也存在各類問題:首先工做量巨大,其次不是全部團隊都能作到更高的SLA,最關鍵的是它沒法享受到公有云帶來的體驗。在公有云的模式下,不須要本身運維,服務會自動升級,還有云服務提供商保障業務的可靠、安全。

在王啓軍看來,邊雲協同是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數據不上雲,連一根線,遠程運維、升級,你仍是可以享受到雲服務,數據又不會跑出本身的數據中心。這在物聯網場景下是很是受歡迎的。」

因此在IoT場景下,總體架構就分紅了多層:公有云——混合雲——智能站點——IoT邊緣。其中,智能站點是華爲雲IoT在邊緣側的一個服務,相似於邊緣雲或者霧計算,一般3臺物理機起步,能夠處理邊緣側的大部分業務。

另外,王啓軍還着重強調了華爲雲IoT的另外兩個關鍵能力。

一、什麼設備都能接。物聯網本質上是鏈接萬物,目前整個行業的協議種類很是多,來自不一樣廠家的硬件,協議千差萬別。若是基於這些硬件構建應用的話,僅適配的工做量就很是巨大,華爲雲IoT設備鏈接管理服務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什麼設備都能接。

二、什麼場景都能接。華爲雲IoT服務支持公有云、混合雲、邊緣雲、網關等多種接入方式,可以知足各類千差萬別的應用場景。

邊緣不會取代公有云

談到邊雲協同,就不得不提Edge Native,它是Cloud Native在邊緣的一種延伸,除了繼承Cloud Native的一些能力以外,Edge Native也有一些本身的特色:

一、本地資源受限,沒法彈性伸縮,能夠把公有云做爲一種擴展,沒法像公有云同樣使用額外的資源進行升級,只能滾動升級。

二、擴展性要求很高,由於實際上邊緣的場景不少,對性能要求的跨度很大,必須保持架構的擴展性以應對不一樣的場景。

三、若是按照傳統的運維方式,沒法達到公有云的可靠性。Edge Native須要作到一鍵安裝,極簡運維,運維是它的核心能力,例如機櫃斷電、服務器故障,須要作到自動恢復。

四、Cloud Native強調的是DevOps、快速反饋,而Edge Native升級限制比較多,沒辦法快速升級生產環境,須要有一套仿真環境讓開發人員獲得快速反饋。

也就是說,「Edge Native」應用的一系列特殊需求,如離線自治、故障自愈以及超大規模節點管理等,對Cloud Native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雖然邊緣的勢頭愈來愈猛,但終歸仍是沒法脫離雲服務來談它。王啓軍總結道,「從長遠來看,邊緣不會取代公有云,它會做爲公有云的一種輔助,成爲雲的延伸。同時,物聯網會變成互聯網之上的一個更大的網絡,IoT、AI、5G、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的成熟會促進邊緣的快速發展,會幫助人類進入智能時代。」

本文分享自華爲雲社區《【智簡聯接,萬物互聯】華爲雲·雲享專家王啓軍:從中心到邊緣,IoT正變爲互聯網之上的一張大網》,原文做者:咱們都是雲專家 。

點擊關注,第一時間瞭解華爲雲新鮮技術~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