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協議入門(二)
做者:阮一峯 shell
7、一個小結
先對前面的內容,作一個小結。
咱們已經知道,網絡通訊就是交換數據包。電腦A向電腦B發送一個數據包,後者收到了,回覆一個數據包,從而實現兩臺電腦之間的通訊。數據包的結構,基本上是下面這樣: 瀏覽器
發送這個包,須要知道兩個地址: 服務器
* 對方的MAC地址 * 對方的IP地址
有了這兩個地址,數據包才能準確送到接收者手中。可是,前面說過,MAC地址有侷限性,若是兩臺電腦不在同一個子網絡,就沒法知道對方的MAC地址,必須經過網關(gateway)轉發。 網絡
上圖中,1號電腦要向4號電腦發送一個數據包。它先判斷4號電腦是否在同一個子網絡,結果發現不是(後文介紹判斷方法),因而就把這個數據包發到網關A。網關A經過路由協議,發現4號電腦位於子網絡B,又把數據包發給網關B,網關B再轉發到4號電腦。 google
1號電腦把數據包發到網關A,必須知道網關A的MAC地址。因此,數據包的目標地址,實際上分紅兩種狀況: 操作系統
發送數據包以前,電腦必須判斷對方是否在同一個子網絡,而後選擇相應的MAC地址。接下來,咱們就來看,實際使用中,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設計
8、用戶的上網設置
8.1 靜態IP地址
你買了一臺新電腦,插上網線,開機,這時電腦可以上網嗎? code
一般你必須作一些設置。有時,管理員(或者ISP)會告訴你下面四個參數,你把它們填入操做系統,計算機就能連上網了: 路由
下圖是Windows系統的設置窗口。 入門
這四個參數缺一不可,後文會解釋爲何須要知道它們才能上網。因爲它們是給定的,計算機每次開機,都會分到一樣的IP地址,因此這種狀況被稱做"靜態IP地址上網"。
可是,這樣的設置很專業,普通用戶望而生畏,並且若是一臺電腦的IP地址保持不變,其餘電腦就不能使用這個地址,不夠靈活。出於這兩個緣由,大多數用戶使用"動態IP地址上網"。
8.2 動態IP地址
所謂"動態IP地址",指計算機開機後,會自動分配到一個IP地址,不用人爲設定。它使用的協議叫作DHCP協議。
這個協議規定,每個子網絡中,有一臺計算機負責管理本網絡的全部IP地址,它叫作"DHCP服務器"。新的計算機加入網絡,必須向"DHCP服務器"發送一個"DHCP請求"數據包,申請IP地址和相關的網絡參數。
前面說過,若是兩臺計算機在同一個子網絡,必須知道對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才能發送數據包。可是,新加入的計算機不知道這兩個地址,怎麼發送數據包呢?
DHCP協議作了一些巧妙的規定。
8.3 DHCP協議
首先,它是一種應用層協議,創建在UDP協議之上,因此整個數據包是這樣的:
(1)最前面的"以太網標頭",設置發出方(本機)的MAC地址和接收方(DHCP服務器)的MAC地址。前者就是本機網卡的MAC地址,後者這時不知道,就填入一個廣播地址:FF-FF-FF-FF-FF-FF。
(2)後面的"I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IP地址和接收方的IP地址。這時,對於這二者,本機都不知道。因而,發出方的IP地址就設爲0.0.0.0,接收方的IP地址設爲255.255.255.255。
(3)最後的"UD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端口和接收方的端口。這一部分是DHCP協議規定好的,發出方是68端口,接收方是67端口。
這個數據包構造完成後,就能夠發出了。以太網是廣播發送,同一個子網絡的每臺計算機都收到了這個包。由於接收方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看不出是發給誰的,因此每臺收到這個包的計算機,還必須分析這個包的IP地址,才能肯定是否是發給本身的。當看到發出方IP地址是0.0.0.0,接收方是255.255.255.255,因而DHCP服務器知道"這個包是發給個人",而其餘計算機就能夠丟棄這個包。
接下來,DHCP服務器讀出這個包的數據內容,分配好IP地址,發送回去一個"DHCP響應"數據包。這個響應包的結構也是相似的,以太網標頭的MAC地址是雙方的網卡地址,IP標頭的IP地址是DHCP服務器的IP地址(發出方)和255.255.255.255(接收方),UDP標頭的端口是67(發出方)和68(接收方),分配給請求端的IP地址和本網絡的具體參數則包含在Data部分。
新加入的計算機收到這個響應包,因而就知道了本身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地址、DNS服務器等等參數。
(1)最前面的"以太網標頭",設置發出方(本機)的MAC地址和接收方(DHCP服務器)的MAC地址。前者就是本機網卡的MAC地址,後者這時不知道,就填入一個廣播地址:FF-FF-FF-FF-FF-FF。
(2)後面的"I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IP地址和接收方的IP地址。這時,對於這二者,本機都不知道。因而,發出方的IP地址就設爲0.0.0.0,接收方的IP地址設爲255.255.255.255。
(3)最後的"UD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端口和接收方的端口。這一部分是DHCP協議規定好的,發出方是68端口,接收方是67端口。
這個數據包構造完成後,就能夠發出了。以太網是廣播發送,同一個子網絡的每臺計算機都收到了這個包。由於接收方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看不出是發給誰的,因此每臺收到這個包的計算機,還必須分析這個包的IP地址,才能肯定是否是發給本身的。當看到發出方IP地址是0.0.0.0,接收方是255.255.255.255,因而DHCP服務器知道"這個包是發給個人",而其餘計算機就能夠丟棄這個包。
接下來,DHCP服務器讀出這個包的數據內容,分配好IP地址,發送回去一個"DHCP響應"數據包。這個響應包的結構也是相似的,以太網標頭的MAC地址是雙方的網卡地址,IP標頭的IP地址是DHCP服務器的IP地址(發出方)和255.255.255.255(接收方),UDP標頭的端口是67(發出方)和68(接收方),分配給請求端的IP地址和本網絡的具體參數則包含在Data部分。
新加入的計算機收到這個響應包,因而就知道了本身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地址、DNS服務器等等參數。
8.4 上網設置:小結
這個部分,須要記住的就是一點:不論是"靜態IP地址"仍是"動態IP地址",電腦上網的首要步驟,是肯定四個參數。這四個值很重要,值得重複一遍:
有了這幾個數值,電腦就能夠上網"衝浪"了。接下來,咱們來看一個實例,當用戶訪問網頁的時候,互聯網協議是怎麼運做的。
9、一個實例:訪問網頁
9.1 本機參數
咱們假定,通過上一節的步驟,用戶設置好了本身的網絡參數:
而後他打開瀏覽器,想要訪問Google,在地址欄輸入了網址:www.google.com。
這意味着,瀏覽器要向Google發送一個網頁請求的數據包。
9.2 DNS協議
咱們知道,發送數據包,必需要知道對方的IP地址。可是,如今,咱們只知道網址www.google.com,不知道它的IP地址。
DNS協議能夠幫助咱們,將這個網址轉換成IP地址。已知DNS服務器爲8.8.8.8,因而咱們向這個地址發送一個DNS數據包(53端口)。
而後,DNS服務器作出響應,告訴咱們Google的IP地址是172.194.72.105。因而,咱們知道了對方的IP地址。
9.3 子網掩碼
接下來,咱們要判斷,這個IP地址是否是在同一個子網絡,這就要用到子網掩碼。
已知子網掩碼是255.255.255.0,本機用它對本身的IP地址192.168.1.100,作一個二進制的AND運算(兩個數位都爲1,結果爲1,不然爲0),計算結果爲192.168.1.0;而後對Google的IP地址172.194.72.105也作一個AND運算,計算結果爲172.194.72.0。這兩個結果不相等,因此結論是,Google與本機不在同一個子網絡。
所以,咱們要向Google發送數據包,必須經過網關192.168.1.1轉發,也就是說,接收方的MAC地址將是網關的MAC地址。
9.4 應用層協議
瀏覽網頁用的是HTTP協議,它的整個數據包構造是這樣的:
HTTP部分的內容,相似於下面這樣
咱們假定這個部分的長度爲4960字節,它會被嵌在TCP數據包之中。
9.5 TCP協議
TCP數據包須要設置端口,接收方(Google)的HTTP端口默認是80,發送方(本機)的端口是一個隨機生成的1024-65535之間的整數,假定爲51775。
TCP數據包的標頭長度爲20字節,加上嵌入HTTP的數據包,總長度變爲4980字節。
9.6 IP協議
而後,TCP數據包再嵌入IP數據包。IP數據包須要設置雙方的IP地址,這是已知的,發送方是192.168.1.100(本機),接收方是172.194.72.105(Google)。
IP數據包的標頭長度爲20字節,加上嵌入的TCP數據包,總長度變爲5000字節。
9.7 以太網協議
最後,IP數據包嵌入以太網數據包。以太網數據包須要設置雙方的MAC地址,發送方爲本機的網卡MAC地址,接收方爲網關192.168.1.1的MAC地址(經過ARP協議獲得)。
以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最大長度爲1500字節,而如今的IP數據包長度爲5000字節。所以,IP數據包必須分割成四個包。由於每一個包都有本身的IP標頭(20字節),因此四個包的IP數據包的長度分別爲1500、1500、1500、560。
9.8 服務器端響應
通過多個網關的轉發,Google的服務器172.194.72.105,收到了這四個以太網數據包。
根據IP標頭的序號,Google將四個包拼起來,取出完整的TCP數據包,而後讀出裏面的"HTTP請求",接着作出"HTTP響應",再用TCP協議發回來。
本機收到HTTP響應之後,就能夠將網頁顯示出來,完成一次網絡通訊。
這個例子就到此爲止,雖然通過了簡化,但它大體上反映了互聯網協議的整個通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