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WIFI玩壞了!關於WIFI的新鮮玩法和商業模式探討

使用WIFI做爲無線上網接入,也許你們都比較習覺得常的。可是大家知道嗎,其實WIFI還有不少種玩法:基於WIFI的身份識別,WIFI感知,WIFI Direct等等。今天咱們會着重介紹一種WIFI的有意思的玩法:WIFI感知。程序員

在國外,WIFI感知的初創企業有著名的ECULID,而國內最著名的就是芝麻科技。小程序

本文是一個在WIFI感知領域從業一段時間的一個朋友對WIFI感知這種新玩法的簡單理解,但願能對你們理解這種新玩法有一些幫助。瀏覽器

利益相關:組建了一個創業團隊,產品成型,而且投入了商用已經接近兩年。安全

 

這個有趣問題的引出是因爲前段時間海外的而一則報道引發的:服務器

2012 年,Renew 就已經在倫敦的街頭安裝了 100 個附帶顯示屏的垃圾桶,這些垃圾桶可以聯網展現廣告。最近,Renew 開始爲這些垃圾桶中的其中一部分增長了追蹤路人智能手機信息的裝置。因爲每一臺手機都有本身惟一的 MAC 地址,所以這能夠做爲路人的身份識別碼。而 80% 的人習慣一直開着 Wi-Fi,這就使得 Renew 能夠依此來識別用戶的身份。cookie

 

本文主要從如下四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種玩法的商業模式,價值,以及在執行過程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網絡

1. 基於AP等採集MAC,是沒有「推送」的能力的,千萬不要想」投放廣告「;架構

2. 採集MAC數據的價值在哪裏?佈局

3. 基礎問題:成本、投入、技術實現等等;大數據

4. 運營商會不會來作?若是來作怎麼辦?

 

WIFI商業模式思考始於2009年,但當時WiFi的普及率並不高。因而一直進行相關的論證、技術儲備,直到2012年才正式啓動。

 

商業模式上從一開始就廢棄了投放廣告的思路,而是承諾:永不投放廣告。

基於Wi-Fi結合」強制門戶「的技術,可讓用戶在鏈接Wi-Fi後必須訪問指定的網頁(門戶),並以某種形式完成身份驗證(登陸),通過服務器端許可後才能訪問互聯網(放行),不然只能瀏覽特定的網頁(白名單),登陸後可使用必定時間(便於資源充分利用)。

最先、最多見的案例:運營商的城市熱點WLAN如CMCC、ChinaNet,以及機場貴賓廳的Wi-Fi、星巴克、酒店等(通常也是運營商投入的),先留下手機號,用接收到短信動態口令登陸。因而,就有了」投放廣告「的機會和商業價值。

可是,請從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廣告的」廣「、競爭的角度,來思考廣告投放的價值。

咱們認爲,價值在於可以支持互動,在於精確營銷的空間。

另外,由於咱們採起的方式並非升級街頭的垃圾桶,而是」轉化「餐飲娛樂商戶的路由器爲智能路由器,因此他們的積極性很重要——不投放廣告。

可是,若是咱們幫他們作好與用戶的互動,算不算廣告呢?這就是出路和商業模式的起點。

 

附,關於投入:

設備投入:一個標準的路由器,刷第三方開源操做系統如DD、OP——抱歉,極路由聲稱本身是全球第一個徹底是昧着良心扯淡,成本不到200元-400元不等;

系統投入:一套服務器端的系統,基本功能主要是設備管理、狀態管理、狀態維持、身份認證。說實話原理很簡單、成本也不高,只是真正作深作透主要看思路不看技術,但基礎功能的磨合過程當中,尤爲考慮到商業化運做仍是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陷阱須要不少精力、普遍的知識面才能解決好。


MAC採集的價值在哪裏?對不起,不要誤會大數據

假如你在城市中部署了足夠多、足夠質量的熱點,你擁有了什麼?不是大數據,是採集大數據的網絡。

這張網的價值取決於:網點的疏密程度、網點的位置質量(人羣流速、人羣的質量)。

從2006年我就開始仔細研究google的免費模式、數據分析模式,曾任某報表和BI軟件架構設計師,很承認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領域,但一樣更反感近兩年言必稱」大數據「的媒體和公司。

大數據的前提是有足夠」大「的數據,但還不夠,還有數據的豐富程度——僅僅有MAC能幹什麼?

固然,僅僅是路過的狀況能夠有MAC,而一旦創建WiFi鏈接被強制跳轉到門戶時有瀏覽器的UserAgent,通常移動設備的各類瀏覽器會留下設備型號等(拜託,那些瀏覽器開發商也在採集你的手機型號),好比不會留下iPhone型號但有iOS型號、三星小米等則有機型。

經過其餘一些方法,其實還能夠大概知道你的手機在運行什麼APP。

可是,僅僅這些信息是不足以支撐商業模式的。

因此,要作數據分析,還須要引入更多更豐富的數據,進行「數據清洗」。

 

常見問題:大數據,或者說數據分析的價值在哪裏?

這是一個懂行的不屑一顧,卻又是絕大部分人不明就裏的基礎問題,徹底能夠另外起話題了。

這裏以媒體做爲參照,嘗試以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角度簡單說說:

廣告、窄告的區別
咱們假設一個任務:如何在沒有任何數據來源的狀況下將有車人羣的號碼挑出來?(固然,我有本地的這部分數據——商業模式和佈局的問題,呵呵)

舉一種思路爲例子:

A. 請程序員寫一個小程序,把本地幾個手機號段的號碼遍歷生成出來,好比有1000萬個號碼;

B. 找一個短信羣發通道進行羣發,好比花費50萬元羣發成本;
C. 短信的內容須要對有車人羣有吸引力讓他們有動力來參與,好比贈送車險、免費洗車甚至更有價值的禮品,成本20萬元。

D. 提供參與的方式,好比公佈一個400電話和對應的呼叫中心坐席,成本10萬元。

總成本是:80萬元

好,最後假若有100萬人來電話諮詢過,那麼得到每條數據所需付出成本爲80萬/100萬=0.8元。

固然,效果可能沒有這麼好,也可能比這還好;實際可讓保險公司來出部分紅本,甚至有更好的方法——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從得到數據所須要付出的成本的角度來看數據的價值。
好比,A 爲了作一個活動羣發1000萬條短信;B 擁有這部分數據,爲了作一樣的活動只須要發80萬條短信。拋開活動效果、是否騷擾、操做方案、有關部門的干預等等不說,後者顯然投放成本更低——誰幫他節約了成本?節約的這部分中是否是能夠分出來一部分做爲酬勞?這就是數據的價值。

 

怎麼利用數據?——必須有數據投放甚至互動的能力。

賣?不行,當你賣出去一份,數據就擴散出去了,你的客戶變成了你的競爭對手,你失去了優點。
所以,必須有本身的投放能力:你要個人數據作什麼?我來幫你作。

常見的能力如短信、語音電話(呼叫中心:人工或自動)、網頁廣告(主要基於cookie和網站深度合做能夠投放到會員)、APP等。
——好比不少呼叫中心外包的公司,其核心價值就在於數據 + 聯絡能力。
因而,你能夠爲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收取的費用中包含了數據、聯絡成本等。
對於客戶而言,他本身設法獲取數據和使用你的服務的區別:客戶本身可能沒法得到這部分數據或者你擁有更豐富的數據——提供整合數據;你還擁有豐富的投放手段、互動能力——提供總體方案。客戶則權衡本身來作整件事情或者付出相關成本外包給專業的人的優劣:投入產出的性價比、週期、彈性等。
簡單說就是不能賣數據,但能夠提供精準營銷的服務。

對於精準營銷服務,數據的利用還能夠有更好的效果麼?
擁有了基礎數據,創建起了基礎模式,比如小吃「驢打滾」:把一個湯圓放到調料碟子裏滾一滾,還能夠放到另一個碟子裏滾一滾,味道愈來愈多愈來愈豐富。

在爲客戶提供精確營銷、數據清洗服務的同時,你本身的數據會愈來愈精準、愈來愈豐富。

固然,在不一樣客戶的調料碟裏,必然也留下了一部分數據——這是吸引客戶的優點所在。

(早年研究google,我曾經用「數據黑洞」的形容這個過程,但後來以爲物理學上的「黑洞」並不相同,黑洞並不會留下數據給別人,只強調了黑洞「看不見」、無處不在的引力,呵呵)

這裏就不細說了,由於還有更復雜的問題:數據會變化、生長——好比去年你年齡22,今年23;去年在讀書,今年在工做;去年單身、獨居、沒買車,今年甚至還當父親了,等等。


還有人常常問:是否是隻能作精準營銷?只能作精準媒體?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數據、有投放能力的人的問題:能不能得到更多利潤?
尤爲傳媒行業出身的朋友問得最多的問題。

咱們舉個例子:

假如你不只有數據,還有個互動的平臺支撐,甚至能完成產品展現、交易(先支付或後支付不重要)的電商基礎支撐。

這時候有兩個客戶找上門來,分別提供兩種不一樣的產品,想經過你的平臺來幫助他提升營銷價值——固然,你也就能獲得更多的回報。

你會怎麼作?簡單分析一下兩個客戶的產品,評估其與本身的數據(用戶)的匹配程度:
A. 客戶甲的產品不太有把握,可能難以銷售出去:寧肯按照投放量收費(CPV/CPT/CPM),而不是效果(CPC/CPA/CPS);

B. 客戶乙的產品自己不錯,口碑也好,與咱們的數據比較匹配:那就跟他談一個返傭的返點(CPS)或乾脆代理產品,經過利潤分紅而不是按照投放量收費——這屬於按照效果付費中最高級的。而返傭(CPS)和代理的區別在於財務流程不一樣:前者是銷售提成,後者是批發-零售。

最後,利益驅使之下,你本身會作出最有利的選擇,A或者B。

 

因此,關鍵在於你是否具有「電商支撐」的能力——可以支撐交易,就意味着你從傳統的媒體(投放)變成了電商平臺——而電商自然就是以精確營銷爲目標的。

 

可是,若是是專一於進行數據分析的商業模式,你會有第三個考慮:

C. 回到上2條:對數據的利用還能夠有更好的效果麼?——不以謀求利潤最大化爲主要目標,而綜合考慮數據的價值:經過這一次合做,可以清洗到什麼樣的數據呢?

(好比,我在電信完成了各大本地媒體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務,另外在提供預定掛號和交通違章相關的公益服務,呵呵)

 

法律問題、隱私問題、安全性問題

要數據,運營商比你多:曾經有某省電信公司要成立整個電信的數據分析中心基地,邀請我探討過相關話題——他們不缺數據(不管你用什麼設備上網,到目標服務器數據通過你所使用的無線路由器、貓、運營商的通道、運營商的核心交換機和路由器,甚至寬帶裝在哪一個地址?戶主叫什麼名字身份證號。。。)

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合法的利用這些數據?雖然如今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有不少空子、擦邊球,也有光明正大、驢打滾越滾越大越有味道的出路。

 

但能夠說說WiFi的安全問題:
A. 隨着各類免費熱點愈來愈多,你們對隱私的顧慮,必定會讓更多人出門的時候關閉WiFi,不到無可奈何不開(同時爲了省電);
B. 伴隨免費熱點的最大問題是「釣魚」——假冒熱點騙取帳號、密碼
咱們相信這個問題僅次於假GSM基站問題,甚至有可能會演變到比假基站問題還嚴重的程度,因此早早就作好準備,必須準備。技術上能解決相關問題,但人的心理是最難預測、最難把握的——況且不是一兩我的,而是普遍的手機用戶——從而可能嚴重影響到全部免費WiFi

 

運營商會來作麼?怎麼辦?

會的。我本人就是在電信工做的時候提出這個商業模式的。最先是和電信的路由器廠家溝通,但願作客廳部分。後來但願把ChinaNet拿出來商業化運營——顯然都失敗了。
熟悉運營商或者在、在過運營商的朋友就清楚,任何一個模式一旦有點味道,必定會有運營商合做的廠家來提供「思路」、方案和系統平臺給運營商。他們的目的賣系統、設備,從運營商腰包裏掏錢。
也必定會有合做公司幫運營行作好落地運營、支撐,而後有必定的分紅。每每這類公司要麼從運營的補貼裏套現,要麼就是發現本身當初很天真與運營商合做實在作不下去而不了了之。


最重要的,運營商要邁過一道坎:左手打右手
A. 我的客戶或者數據部門,關心的是3G、4G流量套餐收入,WiFi原本就已是包時長的模式,對運營商強調的「流量經營」、按流量收費相沖突,若是再免費豈不是更要打架?
B. 無線城市、12580、號碼百事通等等與主營業務不那麼密切的,承擔着向非管道方向突破、創新的重任的部門,可能會往這個方向走,而後就會與主營業務部門(承擔主要收入)、甚至是分公司打架:雖然你承擔的是將來的突破方向,無奈眼前的考覈仍是收入,而傳統業務部門的收入貢獻不是這些新部門所能比的,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影響了收入誰負責?
因此運營商必定會來作,但必定是比較晚才進入,或者被逼無奈纔會真正下定決心進入。
威脅不在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公司與路由器廠家、團隊合做。只是短時間內,移動互聯網公司的焦點在客廳,在視頻網站和遊戲以及接下來的便民服務和支付以及更敏感的「智能中心」,再而後是「能夠作的事情」,而不是「必須作的事情」。
而客廳之戰,還有兩個陣營沒有真正啓動,今年會regroup,從新調整加入:廣電系、運營商——拜託,客廳是他們的傳統地盤,一個有內容版權優點,一個是通道優點。就一位在廣電系的高管朋友的狀況,他們集團成立了新的公司來作盒子,老大親自掛帥(朋友)訂價59元,聲稱與其讓小米等來革咱們的命,不如咱們本身革本身的命!

沒必要擔憂運營商,能夠利用運營商。

但前提是:有沒有運營商你本身都能獨立生存、發展,運營商的合做只是錦上添花,不然必死無疑。

你作好0到1的部分,運營商的合做,多是個乘法,是個放大器。固然,不當心也會變成乘於0,呵呵。

這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危機重重,能夠做爲戰術手段而不能成爲戰略目標。

戰術手段能夠隨機應變,隨時調整。重點是達到戰術效果,服務於戰略目標,而後就會被別的戰術目標和手段所替代。

戰略目標,依然是數據採集、分析、利用,顯然不限於智能WiFi——抱歉,我只能指出問題,沒法回答,由於利益相關,或者我能力不足。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