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 Model 3 用碳化硅取代傳統的硅基底芯片來作電流轉換模組; 華爲將碳化硅使用在 5G 基站的功率放大器中,併入局佈局該產業,以旗下公司名義投資第三類半導體材料碳化矽企業山東天嶽。
<strong>碳化硅是屬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也是地球上第三硬的化合物,僅次於鑽石和碳化硼</strong>,聽說是太陽系剛誕生的 46 億年前的隕石中,所發現的少許物質,所以,碳化硅又被稱爲是「經歷 46 億年時光之旅的半導體材料」。
<strong>與傳統的硅晶圓相較,碳化硅憑什麼一夕爆紅?</strong>
碳化硅相較於傳統硅晶圓有更高的功率密度、讓設備的尺寸和體積更小、相應的電池體積也會更小,所以能夠延長電池使用壽命,讓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更遠。
打個比方,使用碳化硅材料的逆變器模塊,與使用傳統硅材料的相比,電池效能可提升 10%,且電池的體會積縮小 30%,這也能夠解釋爲何電動車會大力倡導碳化硅這項新材料。
<strong>另外一個大量的應用,是射頻 RF 元件,由於碳化硅能夠有更好的散熱,所以,5G 基地臺中的射頻元件也很是適合使用碳化硅。</strong>
既然碳化硅有這麼多優勢,那爲何市面上應用不大舉取代硅晶圓?
主要在於<strong>碳化硅產業還面臨四個挑戰:</strong><strong>供應不足、良率、產品電氣性能表現待提高、成本太高。</strong>
由於碳化硅產量還過小且穩定度不夠,且上述也提到,碳化硅是地球是第三硬的化合物,所以與硅相比,碳化硅堅硬的材質和複雜的製造流程,也致使成本很高。
雖然單個碳化硅元件的成本還是高於傳統硅元件,但以總體系統成本角度視之,還是節省不少。
例如,在電動車中,碳化硅可能會額外增長 300 美圓的前期成本,但從整個系統來看,電池成本、電動車空間和冷卻成本的下降,能夠減小約 2,000 美圓的成本。
再進一步深刻探討碳化硅產業以前,咱們先來看看有哪些產業巨頭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新材料,而且帶來什麼樣的市場衝擊。
<strong>特斯拉:</strong>
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市場的規模,將從 2017 年的 3.02 億美圓,快速成長至 2023 年的 13.99 億美圓,<strong>將來車廠在功率電子中採用碳化硅的比重會持續增長,像是主逆變器、車載充電器 (OBC)、直流 - 直流(DC-DC) 轉換器等。</strong>
<strong>特斯拉的 Model 3 是第一家採用碳化硅 SiC MOSFET 來作逆變器的車廠</strong>,主要是與意法半導體合做,相較於市面上的電動車可能是使用硅基底芯片如 IGBT、MOSFET 等來製做。
Model 3 使用了 SiC MOSFET 模組後,AC / DC 的電流轉換效率在長距離電動車市場上排名第一,加速特斯拉的主要競爭對手車商開始評估使用碳化硅材料 SiC MOSFET。
<strong>保時捷(Porsche):</strong>
在 2018 年 10 月即發表碳化硅 SiC MOSFET 模組的電動車快速充電樁。
<strong>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 Delphi :</strong>
Delphi 在 2019 年發表最新使用碳化硅模組的 800V Inverter,相較於目前電動車以使用 400V Inverter 系統爲主,使用碳化硅的 800V Inverter 能延長行駛距離,並縮短充電時間。
<strong>比亞迪(BYD):</strong>
<strong>已入局自研碳化硅產業,而且擴大碳化硅功率元件的規劃,要創建完整的產業鏈</strong>,整合材料(高純碳化硅粉)、單晶、外延片(Epitaxy)、硅片、模組封裝等,以下降碳化硅器件的制形成本,加快碳化硅應用在電動車領域。
目前碳化硅晶圓供應商是以美國科銳(Cree)爲龍頭,但加入該領域的半導體商愈來愈多,美國、韓國、歐洲都有碳化硅晶圓供應商參與其中。
<strong>美國科銳(Cree)</strong>:
<strong>目前是碳化硅領域的龍頭,市佔率過半。由於 Cree 看好將來需求,也在 2019 年啓動擴產計劃,總投資 10 億美圓,估計在碳化硅晶圓產能與碳化硅晶圓製做材料上,可增長高達 30 倍。</strong>
另外,Cree 也將把旗下的功率元件(Power)和射頻(RF)事業羣改名爲 Wolfspeed,而 Wolfspeed 是 SiC Diode、SiC MOSFET 的主要廠商,也讓整個 Cree 集團在碳化硅產業供應鏈勢力擴大。
<strong>美國材料公司 II-VI:</strong>
是一家工程材料和光電元件供應商,同時也是碳化硅材料供應商。
<strong>南韓硅晶圓廠 SK Siltron:</strong>
2019 年宣佈收購美國化學大廠杜邦(DuPont)的碳化硅晶圓事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的美、韓供應商,<strong>法國材料供應商 Soitec 也正式入局,而且宣佈與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合做。</strong>
應用材料與 Soitec 看好電動車、通訊設備、工業應用等應用對於以碳化硅爲襯底的芯片需求蓬勃成長,所以攜手展開對新一代碳化硅襯底的研發。
<strong>Soitec 有一項專利技術 Smart Cut,目前已普遍應用於絕緣硅 SOI 產品的生產</strong>,此次與應用材料的合做,將得到應用材料在製程技術與生產設備方面的支持。
Soitec 全球戰略執行副總裁 Thomas Piliszczuk 表示,兩家公司將在 CEA-Leti 的襯底創新中心中增添一條碳化硅優化襯底的實驗生產線,目標是在<strong>2020 年上半年開始運行,下半年可推出使用 Soitec 的 Smart Cut 技術生產碳化硅晶圓片樣品。</strong>
Piliszczuk 進一步指出,在處理碳化硅的流程上,主要是採用 Smart Cut 技術將碳化硅晶圓體進行精準切割成超薄單晶碳化硅層,再將切割後的超薄單晶碳化硅層,放置在其餘的材料之上,而造成了一個全新的結構。這樣的全新結構,與純的碳化硅的材料相比,能夠有更好的電氣性能,並增長良率。
將來,<strong>碳化硅目標是實現與 IGBT 成本接近。</strong>IGBT 從 1990 年發展至今,中間 30 年經歷了 7 代技術,晶圓尺寸更從 4 吋一直擴大到 12 吋,晶片厚度從 300μm 下降到 60μm,成本也降到了本來的 5 分之 1。
由此可知,碳化硅之旅也一樣須要經歷一段不短的時間,才能讓成本與 IGBT 接近。
將來,<strong>碳化硅並不會徹底取代 IGBT 或 MOSFET,由於這些技術產品在開關特性、功耗、成本等方面都不相同,硅與碳化硅元件會同時並存發展。</strong>
碳化硅對於 Soitec 而言,是全新業務。除此以外,<strong>Soitec 也普遍提供各類材料,像是 FD-SOI 晶圓、壓電絕緣材料 POI、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氮化鎵 GaN 等材料。</strong>
FD-SOI 技術不少人對於並不陌生,由於 GlobalFoundries、三星、意法半導體已經推展該技術多年,<strong>FD-SOI 技術更被視爲是臺積電、英特爾引領的 FinFET 技術以外的另外一個條路線。</strong>
<strong>FD-SOI 技術很是適合於邊緣計算和 AIOT(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結合)領域的芯片,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公司是採用 FD-SOI 技術生產相關芯片,包括瑞芯微電子、NXP 等。</strong>
<strong>在壓電絕緣材料 POI 方面,主要用於 5G 手機上須要的射頻濾波器上</strong>,也是因應 5G 時代到臨下,頻譜愈來愈密集,須要手機前端的射頻模塊來進行過濾頻率信號。
在<strong>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strong>方面,主要是用於數據中心及高速計算的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
在氮化鎵 GaN 方面,<strong>Soitec 在 2019 年 6 月收購了一家名字叫作 EpiGaN 的公司,正式跨入 GaN 材料領域</strong>,是一家在 GaN 領域很是領先的小型公司,將來能提供 5G 的基礎設施。
再者,Soitec 在收購 EpiGaN 後,已經推出了兩款產品,分別爲硅基氮化鎵和碳化硅基氮化鎵。
針對獨有的 Smart Cut 技術,<strong>目前 Soitec 有三種產品使用 Smart Cut 技術,分別爲絕緣硅 SOI 產品、新型壓電產品 POI、碳化硅 SiC</strong>,其實氮化鎵也可使用 Smart Cut 技術,目前是處於研究階段。
<strong>Soitec 也積極展開在中國的佈局,2019 年與上海新傲科技強化合做,上海廠的 200mm SOI 晶圓年產量將從年產 180,000 片提高至 360,000 片,新增產能主要針對車用領域所須要的 RF-SOI 與功率 Power-SOI 元件等,雙方合做模式是由新傲負責 SOI 晶圓製造,Soitec 則管理全球產品銷售。</strong>
對於碳化硅的晶圓來講,最爲普遍的是 6 英寸尺寸,Soitec 預測在 2024 年,全球整體有效市場(TAM)對於碳化硅晶圓的需求將會達到每一年 400 萬~500 萬片。
<strong>在碳化硅硅片製造商方面,主要的功率半導體 IDM 廠商包括英飛凌、ON Semiconductor、意法半導體、ROHM、Mitsubishi Electrics 等</strong>,都提供市場碳化硅硅片與 SiC Module。
Soitec 但願能是 2020 年上半年實現基於 Smart CutTM 技術的碳化硅襯底樣品,第二個目標是 2021 年上半年,能使用 Smart Cut 的技術完成碳化硅產品的量產。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