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對於 Linux 的負載均值(load averages)已有了充分的瞭解。負載均值在 uptime 或者 top 命令中能夠看到,它們可能會顯示成這個樣子:緩存
load average: 0.09, 0.05, 0.01
不少人會這樣理解負載均值:三個數分別表明不一樣時間段的系統平均負載(一分鐘、五 分鐘、以及十五分鐘),它們的數字固然是越小越好。數字越高,說明服務器的負載越 大,這也多是服務器出現某種問題的信號。服務器
而事實不徹底如此,是什麼因素構成了負載均值的大小,以及如何區分它們目前的情況是 「好」仍是「糟糕」?何時應該注意哪些不正常的數值?性能
回答這些問題以前,首先須要瞭解下這些數值背後的些知識。咱們先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 一臺只配備一塊單核處理器的服務器。ui
一隻單核的處理器能夠形象得比喻成一條單車道。設想下,你如今須要收取這條道路的過橋 費 -- 忙於處理那些將要過橋的車輛。你首先固然須要瞭解些信息,例如車輛的載重、以及 還有多少車輛正在等待過橋。若是前面沒有車輛在等待,那麼你能夠告訴後面的司機經過。 若是車輛衆多,那麼須要告知他們可能須要稍等一會。spa
所以,須要些特定的代號表示目前的車流狀況,例如:線程
上面的狀況和處理器的負載狀況很是類似。一輛汽車的過橋時間就比如是處理器處理某線程 的實際時間。Unix 系統定義的進程運行時長爲全部處理器內核的處理時間加上線程 在隊列中等待的時間。code
和收過橋費的管理員同樣,你固然但願你的汽車(操做)不會被焦急的等待。因此,理想狀態 下,都但願負載平均值小於 1.00 。固然不排除部分峯值會超過 1.00,但久而久之保持這 個狀態,就說明會有問題,這時候你應該會很焦急。隊列
嗯,這種狀況其實並不徹底正確。負荷 1.00 說明系統已經沒有剩餘的資源了。在實際狀況中 ,有經驗的系統管理員都會將這條線劃在 0.70:進程
哇喔,你有四個處理器的主機?那麼它的負載均值在 3.00 是很正常的。資源
在多處理器系統中,負載均值是基於內核的數量決定的。以 100% 負載計算,1.00 表示單個處理器,而 2.00 則說明有兩個雙處理器,那麼 4.00 就說明主機具備四個處理器。
回到咱們上面有關車輛過橋的比喻。1.00 我說過是「一條單車道的道路」。那麼在單車道 1.00 狀況中,說明這橋樑已經被車塞滿了。而在雙處理器系統中,這意味着多出了一倍的 負載,也就是說還有 50% 的剩餘系統資源 -- 由於還有另外條車道能夠通行。
因此,單處理器已經在負載的狀況下,雙處理器的負載滿額的狀況是 2.00,它還有一倍的資源能夠利用。
先脫離下主題,咱們來討論下多核心處理器與多處理器的區別。從性能的角度上理解,一臺主 機擁有多核心的處理器與另臺擁有一樣數目的處理性能基本上能夠認爲是相差無幾。固然實際 狀況會複雜得多,不一樣數量的緩存、處理器的頻率等因素均可能形成性能的差別。
但即使這些因素形成的實際性能稍有不一樣,其實系統仍是以處理器的核心數量計算負載均值 。這使咱們有了兩個新的法則:
讓咱們再來看看 uptime 的輸出
~ $ uptime 23:05 up 14 days, 6:08, 7 users, load averages: 0.65 0.42 0.36
這是個雙核處理器,從結果也說明有不少的空閒資源。實際狀況是即使它的峯值會到 1.7,我也歷來沒有考慮過它的負載問題。
那麼,怎麼會有三個數字的確讓人困擾。咱們知道,0.6五、0.4二、0.36 分別說明上一分鐘、最後五分鐘以及最後十五分鐘的系統負載均值。那麼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
其實對於這些數字咱們已經談論了不少,我認爲你應該着眼於五分鐘或者十五分鐘的平均數 值。坦白講,若是前一分鐘的負載狀況是 1.00,那麼仍能夠說明認定服務器狀況仍是正常的。 可是若是十五分鐘的數值仍然保持在 1.00,那麼就值得注意了(根據個人經驗,這時候你應 該增長的處理器數量了)。
在 Linux 下,可使用
cat /proc/cpuinfo
獲取你係統上的每一個處理器的信息。若是你只想獲得數字,那麼就使用下面的命令:
grep 'model name' /proc/cpuinfo | wc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