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談創業

摘自:http://www.cocoachina.com/gamedev/misc/2013/1218/7570.htmlhtml

我以爲有的人對創業的理解有誤區。他們把創業理解成幾個哥們開一個公司,回去印幾盒名片,我叫董事局主席,你叫首席執行官,本身的同窗脖子上都掛上個CXO,名字很洋氣,也不知道什麼意思。若是把這個理解爲創業就大錯特錯。
 
我但願你們這樣來理解創業,把創業當作是一種心態,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只要你不知足於現狀,想法設法去突破,那就是創業。若是你是一個在校學生,是搞電腦,若是你不知足於只是把學分學好,不知足於把考試應付好,而是花了不少時間提升你的編程能力,下了很大功夫來研究不少軟件,那這也是創業。學習是這樣,工做也是這樣,只要你勇敢的正視問題,積極的去解決問題,勇於去承擔將來的風險,這其實就是創業心態。
 
若是咱們把創業都理解成我今天出去成立一個公司,明天上市,後天市值超越Facebook,對不起,歷來沒有過這樣成功的例子。天底下哪裏有這麼一路順風的事?把你放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你憑着直覺沿着直線走,其實從高空看下去,你走出來的路是彎的,是曲折的。創業也是同樣,雖然內心有個目標,可是要達到那個目標,你得解決一個個實際的問題。 人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並且這個路必定不是直線。
 
在中國更是這樣,環境確實太複雜了。特別是在創業早期,你沒有經驗,沒有資源, 你頭腦裏的創新可能僅僅就是一個想法,一個主意,但若是實現不了,那它就什麼都不是。可是,要實現這個想法,這個主意,你須要有判斷力,須要有經驗,須要有知識。因此,我一直提倡大學生剛畢業的時候,不要頭腦一熱就攢出一個公司來,最好的方法是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甚至能夠加入風險很大的種子公司,去學習創業,感覺創業。
 
不少人說,我加入別人的公司,那我不就成了一個打工的了嗎?給別人打工,誰認真幹呀。錯了, 若是你以爲本身是打工的,那你一生都是打工的。別人以爲你是否是在打工,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本身千萬不要把本身當成打工的,換個角度去看,是公司給你發工資,替你交學費,練着你本身的能力和經驗。你遇到產品經理、技術高手,或者公司創始人,從他們身上學到成功的經驗,甚至是失敗的教訓。若是你加入這個公司,這個公司兩年以後死了,恭喜你,你一分錢沒損失,你參與一個活生生的公司從生到死的例子,你之後就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你一分錢沒花,你讓一個公司死了一回,你學到了如何避免失敗的教訓,這是一個多麼值的事。這比你拿多少工資,比你到一個有名的大公司,有用多了。
 
別人一見你,都說你在北京某大公司工做,太了不得。那都是虛榮心,一點意義沒有。因此我一直強調,若是你懷着創業的心態,那麼你在什麼狀態均可以叫創業。等到有一天,當你有一股強烈的衝動要辦公司去創業的時候,有可能你會發現,人各有所長,你不必定是作CEO的料,但你多是優秀的CTO,你多是很好的銷售主管,這個時候你就知道找什麼樣的合夥人去創業了。
 
因此,我鼓勵你們創業,實際上是鼓勵你們培養創業的精神,我不主張各位必定要出去成立一個公司,那只是一個形式。美國硅谷不少人不是先裝模做樣地成立一個公司,而是在家裏的車庫,利用業餘時間先搞出來一個產品,這也是創業的一部分。
 
我不但願傳授什麼成功學,我最但願你們可以想清楚將來幾年本身內心想要什麼。在你創業的時候,不論遇到誘惑仍是遇到挑戰,都可以記住我說的那句話:拒絕平庸,不同凡響。 你不必定要追隨當時的主流,也要能耐得住寂寞,甚至要有一種韌性,勇於屢敗屢戰,在將來長達五年或者八年、十年的時間裏一直堅韌不拔地去探索,我相信五年之後、十年之後,可能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中國新一代的創新領袖應該從各位裏面誕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