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不站張小龍,雖然他說的「用完即走」的道理在,但我並不認爲小程序會造成生態。html
僅僅從抽象場景上來說,小程序固然很美好。小程序
對開發者來講,不用費盡心思開發好多平臺的 APP 了,不用考慮適配各類奇形怪狀的機型了。更重要的是,不用每次發版都提心吊膽惟恐出事,或者有緊急需求要上線卻只能日盼夜盼盼蘋果爸爸早點把審覈經過。微信小程序
對用戶來講,不須要安裝 APP,想打車了直接搜出滴滴的小程序來用,想訂外賣了直接搜美團的小程序來用。冷僻的、可能只會用一次的應用,不用那麼麻煩去下載,也是打開網頁就解決一切,實在太方便。微信
事情真的這麼美好嗎?工具
咱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說抽象的場景。優化
先說最經常使用的那些 APP,好比生活服務類產品(外賣、叫車)和影音產品(音樂視頻)等。操作系統
但凡是這些大公司的主流大衆產品,從他們本身角度來講,就不會屈就在微信,而只是借用微信的入口和平臺流量,不然豈不是在蘋果的各類限制下又多認了個爹?之後微信也要分紅咋辦?3d
從用戶角度,也不會習慣在微信上用這些高頻主流的 APP。既然天天都用,爲何不放在桌面,而是放在微信的某個列表裏?視頻
還有更關鍵的:微信解決不了多任務運行的問題,或者說沒法達到操做系統同樣的效果。試想,在微信裏打開某個音樂播放器,編輯某個文檔,再隨時來回切換聊天界面,每次可能都要刷新網頁,效果會是怎樣,能不能保證多任務的效率?htm
對這樣的 APP 來講,不會捨棄本身的領地,充其量就跟滴滴出行目前在微信裏的樣子差很少,只提供最簡單的功能,就是一個入口而已。
再說第二類 APP,就是壓根沒法移植過來的,最典型的就是遊戲(要想實現,先讓微信內支持 Unity3D 再說)。
另外還有不少比較重的應用、消耗系統資源多的,在微信裏運行的效果確定也要大打折扣。
第三類 APP,是那些很低頻或很垂直的應用,許多媒體都看好小程序會給他們帶來不少機會。這一樣是抽象的判斷,基於「小程序總比 APP 好作」和「小程序是 APP 的替代品」的假設。
首先,APP 創業熱潮的消退已經有目共睹,咱們手機裏裝的經常使用 APP 也逐漸固定下來,接受新應用的可能性不斷降低,各類生活服務類、工具類的應用逐步合併,集成在了那些平臺產品裏;其次,可以產生創業機會的領域也遠沒有過去想象的那麼多,除了每一年會熱炒的幾個主題(前有 O2O ,後有 P2P,如今有直播),大部分互聯網創業項目都作了分母、成了炮灰,大衆的需求基本已被巨頭壟斷。
大衆主流需求(無論高頻仍是低頻)的產品正在不可避免地發生融合,小公司被淘汰或者併購,逐漸都加入 BAT 你們庭。咱們生活裏遇到的大多數消費場景,在微信和支付寶都可以完成了。近幾年頻發的巨頭併購案,以及立刻要發生的外賣大戰落幕,都預示着將來全部大衆主流需求都會掌握在幾個巨頭手裏。
那非主流的垂直需求呢?不能否認有不少垂直類的 APP 活得很好,他們有固定的用戶羣體,有穩定的發展路線和收入。正因如此,他們只須要關注本身的核心用戶,而不須要藉助微信的平臺優點(像神經貓同樣病毒傳播)。同時,垂直的需求比較複雜,功能每每都比較重,作成輕便的、可以有效營銷的小程序並無太大意義。
這是一個悖論:在生活服務、消費領域裏,大衆級的產品,已經都被巨頭壟斷,微信只須要放那麼幾個入口;小衆的非主流產品,也並不特別須要藉助微信。
我以爲將來的小程序,這些就徹底夠了:
微信小程序會火,只是你們由過去「掌握了入口就掌握了用戶、掌握了用戶就掌握了生態」這樣的經驗猜測的。但咱們放到實際場景中,就發現事情全然不一樣。
從本質上說,微信是社交場景的平臺,流轉的大多數仍是信息這種消費品。公衆號能很快火起來,是因爲它們的文章做爲信息可以快速在朋友圈、羣組和私聊中傳播,很好地契合了社交的場景。其它的互聯網消費產品,好比電商產品和服務產品並無在這種場景上獲得發揮。購買電商產品和服務產品到底是在微信上、是在淘寶仍是在獨立 APP 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總的來講,我以爲「用完即走」並不能表明什麼,這是一種理想的目標,但不能構成如今用戶棄用 APP 轉投微信小程序的理由,也不能構成開發者們棄用 APP 轉投微信小程序的理由。
因此最終,小程序大概只會成爲服務號的一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