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阿里前端校招答疑

每一年3月,阿里&螞蟻會啓動面向第二年畢業學生的實習生招聘,簡稱春招。在此同時,其餘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會相繼的開啓春招事項。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講,春招無疑是我的職業發展生涯很是關鍵的一步。在如今互聯網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春招的結果與選擇頗有可能會極大改變自個人人生軌跡。它就相似高中生涯時,某些頂尖大學提供的一些保送機制,機會很是寶貴。


本人常年混跡掘金知乎等社區,常回答前端職場相關問題,同時在螞蟻也擔任了兩年前端校招面試官。在春招即將啓動之際,相信有很是多學弟學妹心中仍有較大困惑。所以決定撰寫一篇文章,針對我自認爲最關鍵的、或是後續高頻反饋的校招問題,作一些純我的視角的解答。


先附上過往知乎上相關回答:前端

注:個人下述回答主要是針對阿里校招,回答內容不必定會適配其餘公司,同時僅表明我的觀點

選擇就業仍是讀研?

如今準備春招的同窗,纔是大三下學期,同時可能會面臨着是就業仍是考研仍是考公等多方面的選擇。尤爲是學校較好的同窗,升學率原本就高,讀研的氛圍濃厚。就業or深造,that is a question。


那究竟是就業好,仍是深造好,這確定不是一個標準的答案。它不是個判斷題,而是面向獨特個體狀況的簡答題。本身的學校、專業、家庭背景、大學成績狀況均可能會成爲影響本身決策的關鍵因子。 但有一點我知道,各位讀研,確定也是爲了更好的就業。若是是真的是想作研究,走科研領域,我相信基本都不會糾結。因此你們糾結的點基本是在於,讀研究竟是不是更有利於就業?讀研帶來的學歷優點 跟 就業帶來的職場先發優點,到底誰更優點?
程序員

讀研是否是更有利就業?

先說結論,從現實狀況來看,讀更好院校的研究生有利於校招時進入更好的互聯網企業(這句話每一個字都很重要)而後從另一面解讀是:面試

  • 若是研究生院校跟本科院校差別不大,那麼影響較小;
  • 研究生學歷對於將來社招時的影響並不大。


這背後的核心緣由主要是互聯網優秀人才愈來愈多,競爭趨於激烈。對於先後端這樣的工程領域,工程經驗挺重要,但學校這方面的教育又不多。因此在大部分學生廣泛沒有太多工做經驗與社會經驗的狀況下企業會重點考慮候選人的成長性,其實就是聰明程度跟努力程度,因此優質學校的優質學生一定會有更大的優點。由於優質的學校其實較大程度證實了該學生是聰明且努力的。


因此:算法

  • 若是本科已經能證實你就是很牛逼、很優秀、很聰明、很努力了,那麼我相信有很大機率能面上你指望的企業;
  • 若是隻是隨便讀個本校的研,只是混個學歷,我以爲也並不會讓你比本科時多更大的優點。
  • 不管是讀研仍是本科,只要業餘時能積累遠超別人的工程經驗,也會產生差別化優點。


固然這是指先後端這樣的工程領域,對於算法、機器學習等這類重科研理論、輕工程能力的專業崗位,研究生時期積累的專業知識對就業幫助很大。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前端,其餘崗位我就不展開討論了。
後端

學歷優點 VS 先發優點

一樣先說結論,若是本科畢業能入職好公司,那麼將在年齡上存在先發優點(這句話每一個字都很重要)。舉個例子,差很少優秀的小A 跟小B 都在23歲本科畢業,小A以P5(評級A或B+)入職阿里,小B讀研2年之後準備校招入職阿里,大機率發現25歲的小A已晉升P6,而本身卻極難以P6入職阿里(評級A+),且須要一年後才能提名晉升。


那若是小A、小B本科畢業時都沒法校招入職阿里呢?先去次一級的公司工做兩年跳槽阿里,相比讀研之後再選擇校招入職阿里,誰更有但願?從現實狀況來看,若是能就任二線以及二線以上的互聯網公司並努力工做2年,前者更有但願。由於:架構

  1. 前文提到,前端這樣的崗位,工程經驗相對更加劇要,現行的研究生教育在前端領域並沒有明顯增益,所以工做2年,相比讀研2年,更具有優點。
  2. 工做2年之後是走社招入職,社招相比校招,時間上更靈活,競爭對手沒那麼集中,容易進行屢次面試,能夠粗暴的認爲「社招比校招容易」。


可是,若是本科畢業入職公司較差,致使這2年我的成長較差,不符合阿里對人才成長能力的要求,也會弄巧成拙,甚至產生一系列噁心循環。好比小C畢業時選擇了某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周圍牛人少,工做挑戰低,業務前景差。工做2年後,無明顯成長與沉澱。想跳槽一線企業又都面試失敗,只能去稍微好一些的公司繼續沉澱2年。然而,雖然新公司好一些,但離一線企業的成長性仍是差距較遠,工做4年下來,離最開始入職頂尖公司的小A/小B,能力上已經越拉越大。再次跳槽一線企業,依舊是挺困難。


固然,這種事情不絕對,有可能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內部有領域高人,能幫助本身快速成長。也說不定本身日常自律,在開源社區瘋狂學習,取得必定成就,最終仍是能跳槽到本身的理想公司。


我我的觀點是,針對前端領域,若是本科能加入到本身理想的一流公司,建議能夠選擇加入,具有先發優點。其餘狀況下請本身酌情判斷,但不管是選擇考更牛逼的大學仍是先選擇工做,將來都須要努力學習與成長。不然只會離優秀的人愈來愈遠。
機器學習

選擇前端仍是後端?

不少同窗擔憂前端天花板較低,以爲走前端道路容易限制個體發展。我仍是先拋結論:若是你熱愛前端,在互聯網大廠,能夠放心的選擇前端(這句話每一個字都很重要)。


首先確實,在如今的互聯網大廠中,後端所佔的高級崗位更多,大部分CTO也是後端出身,鮮有前端。這其中有一些「主觀」緣由(前端崗位限制),也有一些「客觀」緣由(並非崗位致使的)。函數

前端崗位自己限制:確實相比前端,後端在大多數工程技術領域中更爲核心,對上橋接頁面,對下橋接數據,是業務邏輯最密集的地方,掌握總體工程技術架構,所以更爲核心。固然也是有例外的,有些偏純前端的產品,如語雀、VSCode等,核心也是在前端的。只是並沒取得很是成功的大規模商業化的案例。


非崗位自己的緣由:大學教育少,而前端門檻低,致使前幾年較多選擇前端的同窗,自己就是要麼技術相對弱一些,要麼就是非科班轉行等緣由而投身前端領域的。相比而言,後端的就業學生質量更高,數量也更多,那最終高P、CTO確定也是大量來自於後端同窗。而隨着這幾年前端的發展,其實愈來愈多很是優秀的學生投身前端,所以前端高P其實也愈來愈多。


既然選擇前端確實存在一些不利之處,那爲何我說在互聯網大廠,仍是能夠放心的選擇前端呢?緣由以下:性能

  1. 技術能力上具有成長空間:大廠因爲對於性能有極致追求、樂意嘗試創新互動玩法等緣由,有資源能夠投入前端更深領域的探索。前端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具有技術核心,具備領域深度,技術上具有成長空間。
  2. 管理能力上具有成長空間:大廠因爲規模大,前端人員也多,像螞蟻的玉伯,體驗技術部下屬前端人員數百人。在管理能力上也具有較大成長空間。
  3. 職級上知足成長空間:說實話,大部分人自己本身的天花板就低。有人說阿里前端P九、P10屈指可數。但請問,多少人能夠到這個高度呢?大廠的崗位天花板基本能夠知足99%的技術同窗須要的成長空間。
  4. 底層能力纔是最重要的能力:層級越高,所須要的綜合能力、底層能力要求越高,專業技術能力所佔比重越低(技術敏感度、判斷力依舊很是重要),所以當你真正遇到天花板的時候,限制你的每每並不是是崗位自己帶來的專業能力限制,而是諸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增加思惟、架構思惟等等須要改變與突破。

選擇大廠低薪仍是小廠高薪?

有的同窗比較優秀,可能同時拿到了很多Offer。有些相對小一些的公司爲了更好的吸引候選人會開出比大廠更高的薪資,這個時候該怎麼選?先拋結論:除非規模相近,不然薪資不要成爲選擇offer的關鍵因素


爲何呢?最主要的仍是成長性的問題。互聯網職業是一個成長期很短的職業,隨着年紀的增加,成長速度會愈來愈慢。能夠把本身的成長速度想像成一個log函數曲線。前期斜率高,高投入高增加;後期斜率低,不管本身怎麼努力,彷佛也很難前進。所以你們在本身成長期最高的時候,最好選擇一個最能幫助本身成長的平臺。而大廠所能提供的土壤、養料與成長空間,大機率是比小廠更能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的


我說一些現實的狀況你們能更有體感:學習

  1. 阿里年輕高P愈來愈多,畢業兩三年升7,四五年升8的大有人在,單螞蟻前端就有很多90後P8。
  2. 長期在小公司左右橫跳的人很難經過社招再進入一線大廠。


有的同窗會想,小公司潛力大,更容易財富自由。其實不少財富自由的人,也不是校招時進入到一家獨角獸公司,而後公司上市發達,因而本身暴富自由的。這種狀況最多隻能讓本身相對富足,也很難到財富自由。真正自由的人每每是:在年輕的時候,在好的平臺快速成長,達到必定高度的時候,選擇下一家快速成長的企業,進去身居高位,得到大量期權,而後等上市之後得到鉅額財富。亦或者是拉上優秀的同事一塊兒創業,成就本身的事業跟財富。


也有同窗會想,本身相對優秀,在小公司能得到更多的業務機會跟管理機會,成就更牛的本身。然而現實狀況是,不少小公司的管理者,反而更容易陷入泥潭,在小公司難以突破,去面大公司又面不上。我以阿里舉例,阿里一線開發者主要是P5-P7,管理者主要是P8及以上。對於P7及如下的候選人,因爲在一線開發,專業技術要求極高。而P8基本對應中小公司技術總監級別,是大部分技術人的天花板了,對管理能力要求又極高。而小公司的技術管理者,經常容易技術上領域深度不足,管理上也沒達到較高的成就。最終反而更難去更優秀的公司。總之建議,技術同窗不要過早的成爲純粹的管理者

最後附上咱們團隊的校招海報

image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