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跳出經濟週期,可能嗎?


    到年末了,與同窗和朋友們的聚會比較多,聊天時都說到一個共同的話題:剛過去的2011年,經濟形勢很很差。不管什麼行業都以爲競爭激烈,好像都不景氣;聯繫到廣東、江浙一帶中小型民企的大量倒閉和老闆出逃,鄂爾多斯房地產業資金鍊斷裂等報道,以及國際上歐債危機等事件。因而,你們禁不住齊呼,是否是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又來了?全球經濟又進入到經濟週期(特注:此處講的「經濟週期」特指經濟的發展有低谷、平緩增長、高峯,以及平緩降低等現象,並且進入到那個階段,有它特有的規律,不以人的)的危機階段了?
    從這些聊天的話題能夠看出:
    1. 不景氣的經濟對不少行業都有影響,並且影響都不小;
    2. 極少數企業可以抗經濟危機的破壞做用,而逆勢大幅成長;
    3. 廣東、江浙一帶各類製造企業舉步維艱,融資困難,倒閉很多了。國家在扶植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是風聲大雨點小,出臺的政策沒見到很明確的實效。所以,實體經濟(或實業)愈來愈難作了,經濟的發輾轉向了,人們開始偏好各類投機領域,如金融、各類收藏品的炒做等,這對經濟長期成長的損害是深遠的;
    4. 原來興旺的房地產等行業,發展出現拐點,有強制擠破泡沫的跡象。
    好像這種經濟週期會束縛着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企業,企業的發展得隨着它出現低谷、平緩增長、高峯,以及平緩降低等現象,有無可能減小或跳出這種現象呢?架構

    這忽然讓我想到本身學騎自行車時的體會:剛會學會騎車時,當車行駛在別的車(包括自行車或機動車)壓好的車轍裏,你會以爲很彆扭,感受車頭好像不受本身控制,很受約束沒自由;若是你要嘗試騎出車轍時,很容易使車翻倒,尤爲是車轍比較深的時候。一樣道理,要想讓企業自由成長,減小經濟週期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樣要冒很大的市場風險;可是,爲了企業的長期穩定成長,造成百年老店,就要弱化經濟週期的影響,跳出對經濟週期的依賴,造成企業本身特點的發展路線。ide

    其實,德魯克先生50年前,在經典著做裏就提出企業應該擺脫對經濟週期的依賴,並提出了幾大思路和方法:
    1. 借鑑分析過去的經驗,找出預期可能碰到的最壞可能和最可能碰到的嚴重挫敗,並據此檢驗目前的經營決策。
    2. 將考慮的重心放在過去已經發生、且不具經濟意義的時間上,而不是預測將來;試圖找出影響經濟環境的基本因素,而不去猜想將來的經濟環境。
    3. 找到過去已經發生過的非經濟性、卻會影響經濟環境的事件,而後據此制定將來的決策。
    4. 尋找企業自身的發展趨勢,在制定長期決策時,不須要太在乎短時間的經濟週期。優化

    我理解他的核心意思爲:將焦點放在企業自身如今狀態,以及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如壞可能和最可能碰到的嚴重挫敗),眼睛向內來分析,來得到企業自身的發展趨勢,依此決策企業的將來戰略規劃和決策;而不要將關注點放在經濟環境上,去臆測它變化的規律。我的認爲,企業與外部經濟環境是內因和外因的關係,關鍵仍是內因。所以,他建議企業管理者重點考慮影響企業成長的各類自身因子,來擺脫對經濟週期的依賴。其實,有些企業在跳出經濟週期方面,就作的十分出色,如IBM、華爲等公司就實現了經濟不景氣時業績逆勢增加。若是留意,並仔細分析和觀察本身身邊的一些企業,2011年的業績也不錯,絲絕不遜色於經濟總體大發展的年份。指針

    觀察他們跳出經濟週期的經驗,再聯想到大師思路和方法的指引,結合本身的理解,我談一下對二次創業型的企業如何跳出經濟週期的見解和措施,還望網友們多批評,多提建設性意見。
    首先是,企業必須轉變增加方式,由原來拼各類資源的粗放式擴張,轉變成內涵式的發展。這個說法好像很面熟,10年前常常能看到,呵呵。但道理確實對,企業在初創時,拼盡全力去提升技術,佔領市場。一旦發展進入快速增加,就會×××圈地,處處擴展市場,表現爲處處建分公司、辦事處等,搭建營銷體系;或者處處建廠,提升產能等等。通過這麼一段時間的增加後,企業耗費資源十分嚴重,不管資金、人才仍是管理水平,都會顯得跟不上企業的發展,因而,企業發展進入一個平穩期,或停滯期。這種現象在企業發展十分廣泛,並且幾乎是一種規律了。這是一種強制式改變企業成長的機遇,若是把握很差,企業可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實現內涵式的發展,主要指精細管理企業各方面的資源,打好內功,經過提升管理和依賴技術創新,來驅動企業的發展。
    1. 提升管理水平:這要結合企業內部的實際來講。在這兒只能泛泛地談了。首先是調整企業管理結構,通常狀況下,管理水平不高跟公司管理架構有直接的關係,尤爲是中高層管理崗位,即業務發展了,管理結構跟不上業務要求,所以,必須進行調整,同時將不稱職的管理人員調崗或辭掉,引進更新鮮的稱職的管理血液。其次,優化企業內部的管理流程,剔除掉冗繁的低效的報批流程,體現效率優先,實現管理權力向真正的執行層面下放。
    2. 採起一些下降成本,增長效益的措施。下降成本包括不少方面,通常人力成本是考慮的首項:裁撤不合理或冗餘的崗位;優化流程後多餘人員經培訓後轉至其它新業務領域等。賣掉和關掉不賺錢的業務,其實更是必選項,傑克.韋爾奇就一直要求GE,若是該業務不能作到行業的前三甲,就屬於賣掉的行列,他的這種勇氣和理念經深刻貫徹後,實現GE公司多年的高速增加。
    3. 主動求變:關鍵是主動二字,主動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存在發展機遇,未雨綢繆,將改變實施在機遇來臨之時,並且這種求變要高起點,不能只拘泥於當前,同時,這種求變體現了嘗試和突破自個人勇氣和狀態。不少成功的理念中,突破自我十分關鍵,所以,這種主動求變必須以突破自我爲目標。如IBM爲了求變,突破本身高端硬件和軟件廠商的定位,堅定地主動放棄硬件業務,賣掉還在賺錢的筆記本業務,全面轉型作服務。時至今日,在大多數的行業,IBM提供的服務解決方案一直是佔據着制高點,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回報。華爲公司在2002年左右,任正非的一篇文章《華爲的冬天》,吹響了管理模式改革的號角,華爲基本法的制定和IBM管理顧問團隊引入,都爲華爲的長遠發展奠基了雄厚的基礎。這兩年的CEO輪值制度,又是華爲主動突破管理,實現公司接班人軟着陸的有益嘗試。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文章中,已作出對此項制度確定,讓咱們祝願華爲更創佳績。
    4. 敢於創新,向技術要效益:創新是永遠的話題,也是困難的話題。我這裏講的創新,主要指針對公司內部的項目和產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改進,緊密結合項目和產品的應用市場和對象,提出更加經濟、理念更貼近客戶的解決方案,在爲客戶節省資源同時,也爲本身作實了市場。另外,要注意要「敢於」,即不是在領導或客戶的督促下作出的改進和創新,而是發自參與人內部的分析和調研,主動來進行改進和創新。對象

    其次是,增強資金計劃和融資計劃,管理好公司的現金流。不少公司在創業期,不惜舉債,來完成公司的擴張,也引進了不少投機類的股東,若是處理很差,會在公司進一步成長埋下×××,好比港灣公司,早期的巨人公司等,就是個典型例子。所以,公司作好本身的資金計劃和融資計劃,依靠自身業務的發展利潤,經過自身的造血功能,自始至終保持較好的現金流,來做爲企業發展的根本資金保證,這是保證公司在不景氣的年份裏度過難關的保證。所以,慎入公司高層不熟悉的領域,更要慎入看似特賺錢的行業,必定要紮紮實實地論證才擴展新業務。事件

    還有,公司的管理高層從認識上,把不景氣的困難年份當作常態,保持良好的創業心態,這一點也特別重要。創業心態主要指敢於創新和開拓,工做積極主動的一種精神和心態,這常是企業剛開始時創始人的心態,但隨着企業一步步壯大,不少人開始懈怠起來,慢慢初創時那種積極向上心態丟掉了。這就是俗語講的「創業難,守業更難」;並且,隨着競爭加重,各個行業都會出現產品同質化,服務差別性小等特色,價格戰和帶血腥的倒閉、兼併等狀態不可避免,尤爲是一些行業尚未從新洗牌,更是避免不了這一戰,到最後就會留下實力雄厚、能抗的幾個大企業存活下來,競爭會逐漸從新有序,但激烈程度並不見得減少,所以,競爭帶來的困難是一直的,是常態,只不過大經濟環境不景氣致使的困難更多一點而已。爲了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心態,要求企業高管和員工用創業的心態完成工做。資源

    最後,增強團隊管理,培養將來的管理者也是決勝因子。將來的管理者,尤爲是中高層管理者,對企業將來的成長起着關鍵做用,這是共識,我就不展開討論了。如今,不少中小型企業由於生存和市場壓力的緣由,每每忽略團隊管理者的培養,或者沒有能力去培養,須要人才時,就到市場上去找,我並不是要否認這樣的方式,並且從市場找到人未必樣樣都中意,須要在工做中培養,爲將來的工做作好準備。看看業界對任正非從華爲退休的擔心,就反襯出將來的管理者培養對公司有多麼重要。get

    總之,從改變企業增加方式、增強資金和人才管理、提升對困難認識的高度,充分發揮優良的創業精神,都會幫助企業健康成長,減小甚至跳出對經濟週期的依賴。產品

 

轉載聯繫方式:
Email: luckcy_sky@tom.comi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