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非連續性模型

最近在學習混沌大學的非連續性模型,有兩句話一直在我耳邊打轉:微信

第一句是:多少輛馬車相加,都不能獲得一輛火車。佈局

還有一句:沿着舊地圖,必定找不到新大陸學習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操作系統

熊彼特在28歲就出版了《經濟發展理論》,由此奠基了他在進化經濟學中的鼻祖地位。blog

他的經濟發展理論有兩個基石:生命週期

第一個假設是動態經濟模型資源

主流的經濟理論講供給平衡,經濟在不受外力干擾的狀況下,最終會趨於並保持在均衡狀態。而熊彼特卻認爲經濟不多處於均衡狀態,它老是從一個均衡走向另外一個均衡。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結構自己會發生轉換,從一個價值網轉換到另一個價值網。產品

 

第二個假設是創業家假設class

主流經濟學當中有一個理性人假設,即每一個人都知道全部的信息,並且每一個人都還能作出理性的決策。而熊彼特認爲信息是不對稱的,會有一小部分人叫創業家,對現有元素的從新組合來進行創新。基礎

 

創造性破壞

熊彼特所定義的創新是指對現有技術、產品、市場、組織、資源等經濟常規元素進行從新組合,這個過程經過創業家創辦新企業的方式產生。熊彼特式的創業家,做用就在於經過創新把經濟體系從暫時的均衡狀態打破,進而產生一種新的均衡。而主流經濟學當中,包括凱恩斯在內,歷來沒有考慮過創業家這一個角色。

 

創業家從新組合元素並非發明,也不是教科書中指出的那種價格競爭,而是來自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組織類型的競爭,這種競爭觸及的不是現存企業的利潤空間和生產量,而是他們的基礎和本質生命力。創業家把原有曲線中的一些要素從新組合,結果是破壞了原有主流的經濟結構,從而實現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熊彼特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是第一個在不連續性假設基礎上,把動態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中的人。他認爲經濟實體就是新組合對舊組合經過競爭而加以破壞的過程,熊彼特把這個過程稱之爲創造性破壞。

 

S曲線模型

有一個數據對比:從1917年到1997年的80年以來,那些榜上有名的長青樹企業的平均回報率竟然還低於大盤。難道無知的資本市場比這些來自於商學院的精英管理者更聰明?市場速度超過個體速度的真正緣由是:

市場是雙s曲線模型,而個體公司是單s曲線模型

市場的祕密就在於破壞,是用創新型企業去毀滅那些老舊企業,正由於新舊企業之間的不連續性,才成就了市場總體的成功。在這條發展之路上,永遠是新曲線代替舊曲線。

 

創新者的窘境

因此創新者有一個窘境,創業是爲了讓本身永續經營,想把單一的s曲線拉長。然而在進入不連續時段的時候,這些企業沒法像市場同樣淘汰本身,因此不少企業的創始人,也是最後一個看到本身企業倒下的人。

 

並且如今創辦企業的環境愈來愈惡劣。由於技術革新的速度愈來愈快,產品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而企業生存的時長也愈來愈少。

因此,當企業遭遇反向不連續性時,若是不能進行自我破壞,那麼這就成了公司衰敗的第一因。他們每每會在本身事業的極限點開始進入失速狀態。就好像一個物種在他最強的時候忽然滅絕。

 

 

好比,2007年的諾基亞,市值達到1500億美圓,全球出貨量達4億部,全球市場份額佔比爲40%。但就是在這一個點上,在這個不連續區間決策失靈,沒有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一樣是PC時代的王者英特爾,在智能型手機的芯片上佔比幾乎爲零。智能手機的操做系統上,微軟佔比也幾乎爲零。雅虎能夠說是PC互聯網時代的代名詞,但就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雅虎也遭遇了失速點。

 

創造性破壞不只是產業和宏觀層面上的策略,它已經成爲企業層面的積極競爭策略。由此咱們也能夠反推出,當遭遇不連續性時,企業的自我破壞是基業長青的第一因。

 

基業長青的關鍵就在於尚未等曲線變得平緩之際,就開始尋找並跨越下一條s曲線。並且這個關鍵點是,第二條s曲線是由第一條曲線長出來的,而不是佈局出來的。蘋果、谷歌、亞馬遜、華爲、騰訊、阿里巴巴、邏輯思惟、硅谷等衆多企業都至少跨過了兩個的s曲線,纔有今天的成就。

 

正如馬化騰所說:要是微信不是誕生在在騰訊,那麼騰訊將會面臨史上最嚴峻的生存問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