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北國之春之感

北國之春
華爲總裁:任正非
 
在櫻花怒放春光明媚的時節,咱們踏上了日本的國土。這次東瀛之行,咱們不是來感覺異國春天的氣息,欣賞漫山遍野的櫻花,而是爲了來學習度過冬天的經驗。
 
北國之春總會來臨
 
一踏上日本國土,給個人第一印象仍是與十年前同樣寧靜、祥和、清潔、富裕與溫馨。從偏遠的農村,到繁華的大城市,街道仍是那樣整潔,所到之處仍是那樣井井有理;人仍是那樣慈祥、和藹、彬彬有禮,腳步仍是那樣匆匆;從拉麪店的服務員,到鄉村小旅館的老太太,從大公司的上班族,到全部人都這麼平和、樂觀和敬業,他們是如此地珍惜本身的工做,如此地珍惜爲他人服務的機會,工做彷佛是他們最高的享受,沒有任何躁動、不滿與怨氣。在我看來,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仍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但誰能想到,這十年間日本經受了戰後最嚴寒和最漫長的冬天。正由於如今的所見所聞,是創建在這麼長時間的低增加時期的基礎上,這使我感覺尤深。日本絕大多數企業,近八年沒有增長過工資,但社會治安仍然比北歐還好,真是讓人讚歎。日本一旦從新起飛,這樣的基礎必定讓它一飛沖天。華爲若連續遭遇兩個冬天,就不知道華爲人是否還會平靜,沉着應對,克服困難,期盼春天。
日本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起,連續十年低增加、零增加、負增加這個冬天太長了。日本企業是如何度過來的,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有些什麼經驗,能給咱們什麼啓示?這是咱們赴日訪問的目的所在。
華爲經歷了十年高速發展,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會不會遭遇低增加,甚至是長時間的低增加;企業的結構與管理上存在什麼問題 ; 員工在和平時期快速晉升, 可否經受得起冬天的嚴寒 ; 快速發展中的現金流會不會中斷,如在江河凝固時,有涓涓細流,不導致企業處於徹底停滯 …… 這些都是企業領導人應預先研究的。
華爲總會有冬天,準備好棉衣,比不許備好。咱們該如何應對華爲的冬天? 這是咱們在日本時時思索和討論的話題。
 
奮鬥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動力源泉
 
在一個偏僻鄉村的小居酒屋,巧遇一羣旅遊的日本退休老人,他們爲咱們熱情地演唱了《拉網小調》,咱們也不由自主地與他們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國之春》。
他們那樣樂觀、熱情、無憂無慮,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國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咱們父輩們沉重的心情,他們至死也沒有輕鬆過。
我曾數百次聽過《北國之春》,每一次都熱淚盈眶,都爲其樸實無華的歌詞所震撼。《北國之春》原做者的創做之意是歌頌創業者和奮鬥者的,而不是當今青年人誤認爲的一首情歌。當一個青年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去爲事業奮鬥,唯有媽媽無時無刻不在關懷他,以致城裏不知季節已變換,在春天已經來臨時,還給他郵來棉衣御嚴冬。而我再沒有媽媽會給我寄來折耳根(魚腥草)、山野菜、辣腸了,這一切只能 長存於永恆的記憶。兒行千里母擔擾,天下父母都同樣,擔心着兒女。我寫的 《個人父親母親》一文,日本朋友也譯成了日文、英文讓員工傳閱,他們誤認爲我是孝子。我是由於沒有盡到照顧父母的責任,精神才如此內疚與痛苦。我把所有精力獻給了工做,忘了父母的安危,其實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
一我的離開家奮鬥是爲了得到美好的生活,愛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愛情就像獨木橋同樣,人家過了,你就不能過。離家已經五年,在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時候,面對自橫的獨木橋,真不知別人是否已通過去,心愛的姑娘可安在。那種惆悵,那種失落,那種迷茫,成功了又能怎麼樣?
棣棠叢叢,朝霧濛濛,靜靜的水車,小屋,與陣陣無憂無慮的兒歌聲相伴的是父兄的沉默寡言。咱們多數人能去讀大學,都是父兄默默獻出本身的結果。他們含辛茹苦的,一點一點的勞動積攢,來供應遠在他鄉孤立無助的遊子,他們自身反而沒有文化。他們用本身堅硬的脊樑,爲咱們搭起了人生和事業的第一個臺階。希望他們別太苦了本身了,愁時相對無言也沽兩杯薄酒。咱們千萬不要忘記他們,千萬不要嫌棄他們,千萬不要忘記報答他們。
由此我想到,咱們每個人的成功,都來自親人的無私奉獻,咱們生活、工做和事業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媽媽御冬的寒衣,來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鄉的水車、小屋、獨木橋,還有曾經愛過你但已分別的姑娘 …… 《北國之春》是日本人民奮鬥的一個縮寫。
 
我親自領悟過日本人民的勤奮,沒有他們這種精神,就很難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從二戰的廢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於精工,在產品經濟時代大放過光芒,讓全世界人民對日本人民另眼相看。我也領教了他們在困難時期打敗蕭條的忍耐與樂觀精神。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並且大多數是高山,日本民族於是養成了善於 長大厚重的東西,做成短小薄輕,長期養成了精工的習慣。小小的花 園,是那樣的美輪美奐 ; 小小的街道是那樣的整齊、精美,以致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溫馨愜意。小小的功能強大的相機 ; 曾經風馳電掣般席捲世界市場的家用電器;一個無煤炭、鐵礦、石油的國家,生產的優質汽車遍及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勞,與德國民族的執着,在機電產品產業時代,震撼了世界。他們無怨無悔,勤奮努力,不斷奉獻的精神,建立了日本的繁榮。
日本目前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其國民的忍耐、樂觀、勤奮和奮鬥的精神未變,信念未變,對生活和工做的熱愛未變。天道酬勤,相信日本可以度過這寒冷的冬天。
日本企業遇到了什麼困難?咱們訪問的是實業型公司,這樣的公司相比其餘類型的公司好一些。產品還在市場上有銷售,現金流還能轉得動。只是八年的經營成長曲線是一條平線,幾乎沒有增加,工資總額也幾乎沒有增加,甚至還略有降低。
日本企業面臨的三種過剩,沉重地壓在企業的頭上,使之調整困難。這三種困難是僱傭過剩、設備過剩和債務過剩。這三種過剩的調整,涉及機構改革、結構及產業重組,向發展知識創新產業過渡,以及培養核心經營能力和向速度經營的轉 變。過去的日本企業體制,束縛了這種轉變,使之困難重重。日本企業真正感到了,不是作什麼事好,作什麼事很差,關鍵在於有無核心競爭力。
若是,華爲的增加速度大幅減慢,日本企業的三種過剩都會在華爲出現。沒有及早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會陷於被動。
隨着日本企業長時間不吸取新員工,員工平均年齡逐步增大,人才結構由寶塔形轉向紡錘形,優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齡大的通常員工多,使企業缺乏活力,並且工資成本較高。因爲人才的流動減弱,職位相對凝固,使創新明顯不足。
日本企業的內部改革滯後,國內企業競爭不激烈,企業內部員工也缺乏必要的競爭。促使企業改革的內因、外因,並無由於經濟不景氣凸顯。日本企業徹底靠自身力量實行較大的改革,十分困難。如前所講,日本是一個治安很好、生活很溫馨、穩定的國家,儘管八年未漲工資,並未足以威脅消費,人們比較安於現狀的生活,日本人連留學都不多出去。這種安定,也不利於迫使企業痛下決心進行改革。
儘管他們已廢除了年功序列制、終身僱傭制,增強了績效考覈,日本企業如今內部也開始進行改組,從新劃分結構,從一個大公司什麼都幹,逐步收縮到幾大領域,而後這幾大領域財務獨立,共同品牌,使覈算目標清晰化等等,但觀念和文化的慣性使這種變革的努力見效不大。
日本企業也開始推行員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進員工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日本的法律原先是不容許員工持股的。但日本企業在根本的競爭力提高上並無有力度的行動。治標不治本,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頭的。
由於日本一向比較求穩,導致企業經營者年齡偏大,決策過程過於謹慎。許多重要決策必須一致經過,少數人通不過,要作工做,甚至有時作不通就拖着,這種決策的安全性拖累決策的及時性。過於民主的決策體系並不必定是好的。
日本的企業相比亞洲其餘國家已經比較國際化,但他們總結他們的失敗之因時,仍是說他們不國際化。想一想華爲比松下、NEC的國際化還差多少,有什麼能夠值得盲目自豪的。亞洲企業的國際化原本就難,我國在封閉幾十年後,短短廿年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撐國際化。華爲的國際化步伐更難,僅僅由於大量的外籍員工,讀不懂中文的文檔,大量的國內員工英文也沒過關,就足以看到華爲的國際化是多麼的困難。若是不克服這些困難,華爲也多是曇花一現。
日本政府也決定在 2003 年以前,處理完不良債務,把 33 兆億日元的債務從銀行買過來。實行小政府,確立地方分權。進行稅制改革,下降所得稅,提升消費稅。實行教育改革,改變過去的平均教育法,採起因材施教的分類教育政策,開發人的潛能,提升年輕人的創造力。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引進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 IT 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爲企業的進一步改革打下基礎。
 
華爲怎麼辦?
 
有人將企業比作一條船,松下電工就把本身的企業比作是冰海里的一條船。在松下電工,咱們看到不管是辦公室,仍是會議室,或是通道的牆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幅張貼畫,畫上是一條即將撞上冰山的巨輪,下面寫着: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其危機意識可見一斑。在華爲公司,咱們的冬天意識是否那麼強烈? 是否傳遞到基層?是否人人行動起來了。
華爲還未處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認真向別人學習,加快工做效率的整 體提升,改良流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裁併沒必要要的機構,精簡富餘的員工,增強員工的自我培訓和素質提升。居安思危,也許冬天來臨以前,咱們已作好了棉襖。
華爲成長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從一個落後網改形成爲世界級先進網,迅速發展的大潮流中,華爲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自己並無經歷驚濤駭浪、洪水氾濫、大堤崩潰等危機的考驗。所以,華爲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於其素質與本領。
什麼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輩子還能好好地活着,這纔是真正的成功。華爲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華爲通過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會構成咱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
咱們有許多員工盲目地在自豪,他們就像井底之蛙同樣,看到咱們在局部產品上偶然領先西方公司,就認爲咱們公司已經是世界水平了。他們並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內涵,也不知道世界的發展走勢,以及別人不肯公佈的潛在成就。華爲在這方面很年輕,幼稚,很不成熟。
華爲組織結構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運做結構。就像一個桶裝水多少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同樣,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頸。例如 : 我公司初創時期處於飢寒交迫,等米下鍋。初期十分重視研發、營銷以快速適應市場的作法是正確的。活不下去,哪來的科學管理。可是,隨着創業初期的過去,這種偏向並無向科學合理轉變,由於晉升到高層的幹部多來自研發、營銷的幹部,他們在處理問題、價值評價時,有不自覺的習慣傾向,以使強的部門更強,弱的部門更弱,造成瓶頸。有時一些高層幹部指責計劃與預算不許確,成本覈算與控制沒有進入項目,會計帳目的分產品、分層、分區域、分項目的核算作得很差,現金流還達不到先進水平 …… 但若是咱們的價值評價體系不能使公司的組織均衡的話,這些部門缺少優秀幹部,就更不能實現同步的進步。它不進步,你本身進步,整個報表會好?天知道。這種偏廢不改變,華爲的進步就是空話。
 
華爲因爲短暫的成功,員工暫時的待遇比較高,就滋生了許多明哲保身的幹部。他們事事請示,僵化教條地執行領導的講話,生怕丟了本身的烏紗帽,成爲對事負責制的障礙。對人負責制與對事負責制是兩種根本 ( 不一樣 ) 的制度,對人負責制是一種收斂的系統。對事負責制是依據流程及受權,以及有效的監控,使最明白人具備處理問題的權力,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 而如今華爲的高中級幹部都自覺不自覺地習慣於對人負責制,使流程化 IT 管理推行困難。
職業化、規範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 還十分欠缺。華爲是一羣從青紗賬裏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於埋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做方法。還不習慣於職業化、表格化、模板化、規範化的管理。重複勞動、重疊的管理還十分多,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過香港祕書的工做,有條有序地一下子就把事作完了,而咱們還要摸摸索索,作完了還不知合格否,又開一個小會審查,你看看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實現 IT 管理,咱們的幹部素質,還必須極大地提升。推行 IT 的障礙,主要來自公司內部,來自高中級幹部因電子流管理致使權力喪失的失落。咱們是否正確認識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必須來自管理體系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是快速、正確,端對端,點對點,去除了許多中間環節。面臨大批的高中級幹部隨 IT( 管理 ) 的推行而下崗,咱們是否做好了準備。爲了保住帽子與權杖,是否能夠不推行電子商務?這關鍵是,咱們得說服咱們的競爭對手也不要上,你們都手工勞動?我看是作不到的。沉舟側畔千帆過,咱們不前進一定死路一條。華爲存在的問題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數得清楚 …… 但只要咱們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自我批判,不斷地建設與改進,總會有出路的。 [mabo1]  就如松下電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唯有本企業員工同樣,能救華爲的,也只有華爲本身的員工。歷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創造美好的明天,全靠咱們本身。
 
冬天總會過去,春天必定來到。咱們乘着冬天,養精蓄銳,增強內部的改造,咱們和日本企業一道,度過這嚴冬。咱們定會迎來殘雪消融,溪流淙淙,華爲的春天也必定會來臨。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每每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感想——

從小聽到的都是日本國內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是如何抗日的,可是從本身懂事開始對日本的這個國家就有鍾藐視的感受,可是日本這個國家從二戰後開始,幾十年變成整個亞洲的強國,經濟能力的騰飛,就像這篇文章中說的「一個無煤炭、鐵礦、石油的國家,生產的優質汽車遍及全球。」這個多麼強大的生產力,雖然鄧老爺子早就提出來了,中國也用了30年來證實了他的話,但中國企業所需面對的挑戰,將是比日本從二戰中走出來的時候更增強大的競爭力,全球化的趨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阻止,人們須要交流,人們須要瞭解,用一句話來講吧:人們有同一個世界,一樣也有同一個夢想。
中國的企業若是真的想任正非所預言的那樣要集體過冬的話,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這個冬天不是一個短暫的期限,更是對中國這30年來改革開放的一個驗證,若是中國的企業們成功過冬了,那麼他們會迎來一個更加輝煌的世界,但若是在春天未到來以前就死掉,或在冬天中就死掉,那麼30的改革開放就會一點不剩的還給世界。
並且像文中所說的,日本的企業面臨着的過剩情況,即將或者已經出如今了中國的經濟當中,沿海城市如今的情況不就是最好的體現嗎?三種過剩須要調整,須要一個強大的力量介入,改革還要繼續,中國的經濟也仍然在繼續,如何在改革中尋找生存的機會也是中國企業必須面臨着的問題。
奮鬥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動力源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