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類好書16本

如下是本公衆號開通以來我看過的科技類好書15本。《爲何:關於因果關係的新科學》是新增的。工具


 

5星|《世界觀》:科學簡史及伴隨的科學哲學思辨,有趣燒腦區塊鏈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先介紹科學哲學的基本概念,如真理,證實,證僞,工具主義與現實主義等,而後分兩部分介紹科學簡史,以及伴隨的科學哲學思辨。有趣,燒腦。大數據

科學發現簡史第一部分講亞里士多德到牛頓的科學發現與理論演變。網站

亞里士多德的核心觀念,是一整套互相嵌合的觀點集,在中世紀跟宗教也嵌合到了一塊兒。哥白尼的日心說,僅僅是去掉了托勒密地心說理論中的一個「等距點」的概念,複雜度是至關的,對天體運動的預測能力也是一致的,僅僅是一位天文製表師採用了哥白尼的學說,致使哥白尼的學說影響力大增。可是直到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金星的相位(就是像月亮同樣的盈虧變化),地心說才遇到了一個實質性的難題,不過依舊能夠修改舊理論來適應。人工智能

牛頓力學三定律加上萬有引力,則能夠去掉托勒密、哥白尼學說中各類複雜的生造出來的概念,解釋、預測天體運動還更準確。翻譯

科學發現簡史第二部分講相對論、量子力學、進化論帶來的現代科學世界觀的改變。時間空間都不是絕對不變的,量子世界跟宏觀世界差別極大,進化論徹底不須要上帝這樣的角色。設計

做者在書中表達的一個觀點:科學發現的過程比大多數人腦子裏的故事要複雜得多。blog

做者是在經過科學簡史來說科學哲學的概念與方法,涉及到許多科學知識與歷史,科學知識部分做者講的都挺好。進程

整體評價5星,很是好。事件


 

5星|《盲眼鐘錶匠》:進化造就了這個世界的各類複雜的生物。30年前的書,離的有點遠

科技類好書16本

 

 

本書英文版初版是1986年出的。到如今近30年了。做者是英語世界中捍衛進化論、宣揚無神論方面的專家和名人。

神創論反駁進化論的觀點之一是像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必定是實現設計出來的而不是進化出來的。本書主要是針對神創論的這個觀點作反駁。同時也把進化論的主要觀點、各類誤解、反方的各類觀點梳理了一遍。

做者認爲:有證據代表,許多複雜的器官都由多個物種分別進化出來。人類的眼睛有一個明顯的缺陷:視神經分佈在感光細胞前面擋住光線,視神經成組穿過視網膜的地方乾脆成爲盲點,章魚的眼睛則沒有這個缺陷;烏賊的眼睛則異常簡單,比章魚的眼睛功能上差了不少;除了蝙蝠外,還有一些動物獨自進化出了利用回聲來感知世界的本能;幾種生活在光線很是差的水中的魚甚至分別進化出了根據周圍電波變更感知到外界狀況的本領

趨同演化也比較好玩。許多物種在分離的大陸上各自進化,最終造成了一些外表看來差很少或者在天然界的功能差很少可是實際徹底不一樣種的物種,好比袋狼和狼外形、習性接近,可是屬於有袋類,其祖先跟狗的祖先的關係很遠;

書中提到:達爾文講的是生物界的進化,追隨他的人則在每一件事中看到了進化:宇宙的生成變化,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女人的裙子。書中沒提到的是許多人把公司的競爭發展也看做進化。我感受《失控》就是在講進化。

我的感受公司的發展和生物的進化有一點很是相似:路徑不可重複。生物進化和公司發展,一路偶然隨機因素太多,即便是知道每一步細節,也徹底沒辦法重現。

整體來講這本書的內容離我有點遠,時間上是三十年前寫的,做者也是寫給當時的英語世界的讀者看的。有很多篇幅鄭重其事地反駁反對派對進化論的質疑,但是在我看來這些質疑派的觀點聞所未聞,花這麼多篇幅來講意義不大。這一點有點像如今看魯迅的雜文,必需要先了解當時的大形勢和反對派的論點。

另外,估計這三十年來進化論方面有很多進展,做者和譯者在書中都沒提到這方面的信息,我感受也算一個缺憾。

我比較熟悉的進化論的反對派,只有拉馬克的理論:用盡廢退,後天得到的改良能夠遺傳。做者的反駁頗有道理:後天得到的疤痕、殘疾、衰老可沒遺傳下去。另外,用盡廢退無法解釋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的產生緣由。

翻譯整體來講還算不錯。不過譯者是臺灣人,進化論相關的詞彙,有許多用的是臺灣的習慣用法。最明顯的一個就是進化,書中一概叫作「演化」。


 

5星|《這纔是心理學》:心理學常見誤解與相關僞科學辨析。反證《巨嬰國》做者要麼是有意的騙子,要麼是心理學差生

科技類好書16本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寫的心理學科普。上網搜相關信息,這個教授應該是靠譜的。

本書對許多心理學常見誤解與僞科學作了辨析。看完才明白心理學也是一本講究實證的科學,佛洛伊德那一套在當代心理學界早就不招待見了,由於缺少實證,不能預測與指導,只能過後諸葛亮。

《巨嬰國》做者武志紅自稱是北大心理學本碩連讀的,看完本書後我判斷武志紅要麼是有意的騙子,明知他的那一套理論經不起同行評議這個最低的學術標準,還要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要麼是心理學的差生,徹底不認同心理學的實證方法,徹底不承認學術發明發現的規範,執意到媒體上宣揚他本身的理論。


 

4.5星|史蒂芬平克《當下的啓蒙》:世界在變好,核能解決氣候變暖

科技類好書16本

 

 

書名中的「啓蒙」,指的是啓蒙運動的啓蒙。做者指出,當前西方的反啓蒙運動比較盛行,一個表現是民粹主義,他們反對理性、科學,認爲世界在變糟糕,科學走的太快了,須要停下來反思。

做者對反啓蒙運動給出了有力的反駁,用許多圖表和數據證實世界在變好,理性和科學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我總結做者的重要觀點有下面3個:

1:世界在變好,感受世界在變糟糕是由於新聞老是喜歡報道壞事,看總體數據就能發現世界在變好;

2:民粹主義是老年人的運動,年輕人中支持的較少;

3:人類面臨最大的難題是氣候變暖和核戰爭,氣候變暖一個解決方案是低碳的核能,核戰爭的解決之路在於各方逐步縮減核武器;

體裁跟《今日簡史》有點像,每一章說一個熱點問題,綜述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水平我認爲比《今日簡史》更高。最重要的第二部分有17個章節,分別講述壽命、健康、食物、財富、貧富差距、環境等各方面的狀況,基本是用200年以來的數據和圖表說話,各個方面看當前的狀況都是遠超古人且在不斷進步。

英文版是2018年2月出的,算比較新的書了。

600頁的鴻篇鉅製,其中正文500頁,註釋和參考資料100頁。

整體評價4.5星,很是好。


 

5星|《上帝的手術刀》:人類編輯自身基因的技術與商業過程

科技類好書16本

 

 

全書講人類認識DNA、編輯DNA的過程,有技術和商業兩條線,兩條線都很是精彩,都有屢次的驚天逆轉。

做者應該是戰鬥在DNA研究第一線的科研人員。遺憾的是做者的身份和專業,書中沒有一個字的介紹。亞馬遜網站上介紹了身份沒介紹專業。

做者講故事的能力不錯,又熟悉DNA研究的技術與商業細節,全書可讀性比較強,專業性我認爲也很是可信。我評5星。


4星|吳軍《全球科技通史》:從史前石斧到轉基因區塊鏈量子通訊

科技類好書16本

 

 

有趣的科技史。從176萬年前的阿舍利手斧提及,一直說到最近的轉基因、區塊鏈、量子通訊。重點是人類各類重要的發明發現的故事與科學原理。涉及到數理化、生物、醫學、計算機、考古等多個學科,可貴的是做者都能把相關的原理說清楚。

做者曾經是計算機科學家,行文有學術範,重要信息給出出處,重要的學術觀點不論正反都引用。

書中一個重要的可能大部分讀者不清楚的事實:最先的算盤出如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古希臘和古羅馬都用過。不過他們的算盤跟中國的不一樣,僅僅是心算後存儲計算結果用,中國的則能夠依據規則作運算。

書中提到,最先申請蒸汽船的發明家,設計的原型是讓蒸汽機來划船。

愛迪生反對特斯拉的交流電技術,做者認爲是愛迪生在商業上的考慮更多,而不是由於保守,而且實際上商業角度看特斯拉的交流電很長時間內都不成功,差點死掉。

書中說,量子通訊的原理不是量子糾纏,而是利用光子的偏振特性來傳播信息,有一個缺點是:若是遭遇竊聽,通訊雙方馬上能發現,可是通訊也就此中斷。

書中提到的波斯數學家「花剌子米」,通常是譯做「花剌子模」,「花剌子米」我仍是第一次看到。

整體評價4星,不錯。


4星|吳軍《智能時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科普

科技類好書16本

 

 

全書基本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科普,講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與有趣的應用。個人評價是4星,做者曾經戰鬥在這個行業的第一線,對行業的瞭解在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都不錯。


 

4星|《聯結》:1978年舊書,中世紀以來科技與歐美社會互動簡史

科技類好書16本

 

 

1978年的舊書了,不過內容目前沒過期,讀起來依舊比較有趣。

主要講科技與歐美社會社會互動的簡史。從古希臘的科學提及,不太重點是中世紀日後,畢竟這以前的科技可說的很少。

許多科技的發現發明發展細節與過程比較細緻,相較而言,大部分書中的介紹是從不知轉了多少道手的資料中摘抄來的,丟失了大量細節。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講歐洲歷史,角度比較新穎,更有說服力。

書中的許多內容,如今也仍是能夠作科普資料來用,好比鐘錶、車牀、六分儀的原理與實現細節。

讀後印象比較深的內容:

1:10世紀歐洲,新式犁須要更多的耕牛來拉動,農民必須彙集在一塊兒集體養牛,所以出現了村莊;

2:馬鐙和威爾士長弓,兩次影響戰爭進程從而影響了歐洲歷史;

3:馬鐙致使重裝騎兵出現,致使貴族才能夠供養騎兵,加重中世紀封建化和社會分層;

4:1八、19世紀,英國法國都是地少人多,手工藝人衆多,新的發明受到抵制,許多工匠和發明流向美國;

5:中世紀歐洲醫生使用占星術來作診斷治療的決策依據,好比放血只能在週二週三進行。

整體評價4星,很是好。


 

4星|《思惟簡史》:物理學家寫的科學尤爲是物理學簡史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是物理學家。受中文書名誘導,看書的開頭部分,感受做者嘗試寫人類思惟逐步演進的歷史,好比人類怎麼就明白了推理、定律、數字0和負數。再日後看感受全書主線仍是物理學簡史,再加上前科學時代的科學史。有兩章分別講化學和生物,也是給後面的章節作鋪墊。

全書看到很多科學發展史上的趣事,也有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深刻淺出的介紹(量子力學的原理部分我都略過了)。

整體評價4星,寫的不錯。


 

4星|《基因傳》:從孟德爾、達爾文到人類胚胎轉基因

科技類好書16本

 

 

基因的發現與發展利用的歷史。從孟德爾、達爾文寫起,截止到2015年。有基因相關的故事與事件,也有科研工做的工做的深刻淺出的歸納。

故事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孟德爾的屢次碰壁的職業生涯,屢次出現的科學家靈光一現的瞬間。比較意外的是除了納粹外,美國也曾經搞過相似的優生學。

做者是專業科研工做者、腫瘤醫生,所以全書可信度比較高。做者也比較會講故事。這本書基本上能夠當作相關的科技史來看了。

本書後續的基因相關科研進展與商業應用能夠參考《上帝的手術刀》。《三聯生活週刊》2017年23期中,袁嶽採訪了世界各地作基因研究的相關學者,也是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整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看後才發現最近剛看的《一萬年的爆發》不只是政治不正確,學術也不正確。本書說人類之間的種族差別很是小,沒有生物學意義。本書應該比《一萬年的爆發》更可信。


 

4星|《知識的錯覺:爲何咱們從未獨立思考》:人每每比本身覺得的要無知得多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在書中指出:人們老是覺得本身對週遭事物和制度比較瞭解,可是這每每是錯覺,許多知識是存在於我的以外的世界,許多時候知識是存儲在組織、制度、他人的頭腦、物理世界中,人每每比本身覺得的要無知得多。

內容比較有趣,也比較可信。

整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4星|《癌症新知:科學終結恐慌》:謠言解毒,新療法科普

科技類好書16本

 

 

很是新的癌症科普。做者奮戰在抗癌藥物研究第一線,熟悉中美兩國的抗癌科研最新進展。主要內容是兩大部分:針對癌症的謠言的闢謠;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新進展。

有些內容是做者邀請其餘一線科研人員寫的。

整體來講可信度比較高。內容也儘可能作到深刻淺出通俗易懂。我評4星。

書中有一處我有質疑:#3843「離開劑量談藥效,或者毒性,都是耍流氓。」。方舟子舉毒理學教材與論文說明在毒理學中這是不對的,許多毒物沒有最小劑量要盡力避免。我承認方舟子的說法。

方舟子近期批評過做者誤讀了美國2016年的癌症報告,本書中的相關內容跟方舟子的說法相同:美國限制了PSA篩查的使用,所以前列腺癌患者數量大幅降低。

書中提到了IBM沃森,做者對它的指望比較高。比較遺憾做者沒提到沃森的實際應用狀況,我看一些資料說實際表現遠低於公衆的指望。


 

4星|《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癌症新葯專家的癌症防治科普,重點是免疫療法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是美國諾華製藥癌症新葯開發部資深研究員,本書是做者對最新的癌症藥物研發的科普。重點是免疫療法和靶向治療(估計免疫療法是做者的研究方向)。此外還有對癌症相關的傳言的闢謠,和如何到美國去看病的指南。

行文風格通俗易懂,可讀性比癌症科普名著《衆病之王》要高一顆星。給4星是由於畢竟是我的的著做,權威性略差。指望能有權威的機構來寫相似的書。

根據書中對一些時事的引用來判斷,大部份內容應該是2015年寫的。


 

4星|《消失的微生物》:微生物研究權威的建議:除非萬不得己,請謝絕抗生素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是美國微生物學教授,美國醫學院院士。能夠認爲是微生物研究的權威。做者依據本身和同行們的研究成果,認爲抗生素使用致使的微生物的減小或消失,多是如下現代病的重要緣由:肥胖、青少年糖尿病、哮喘、過敏等。

做者的結論足夠驚人。結論是否成立,不能看這本面對公衆的科普書,要看做者和他的全世界的同行們能不能達成一致,要看做者的反方科學家能不能提出有力的反駁,要看做者和他的同行們能不能說服各國政府採起行動。

書後1/4的內容是信息來源的標註。這也是做者是嚴肅的學者的一個證據。


 

霍金劉慈欣躲避外星人的建議是盲目悲觀:3.5星|《無窮的開始》

科技類好書16本

 

 

做者是量子物理學家,全書是他對世界、歷史、科學的見解和思考。科學事實和哲學思辨差很少各佔一半的篇幅,讀起來有點燒腦,也有點枯燥,內容比較發散。

做者認爲,人類解決不完全部的問題,老是解決了老問題發現新問題,不存在徹底沒有問題的極樂世界,也不會有某些時刻人類更接近極樂世界。

做者批駁的主要是兩種態度:1:盲目悲觀,認爲人類最終沒法解決某個大問題;2:盲目樂觀:認爲壞結果不會發生。做者認爲他本身的態度是樂觀主義:全部的失敗都是知識不足形成的,知識能夠解決問題。

做者認爲啓蒙運動前的人類社會接近靜態社會,這樣的社會壓制創新的想法,啓蒙運動後西方在逐步走向更加理性的動態社會。復活節島的崩潰多是由於砍伐森林,可是更深層的緣由是他們是一個靜態社會,他們的文化壓制變化,維持石像的形狀以及建造更多石像的無心義工程。

做者提出一個判斷理論好壞的標準:好解釋/壞解釋。用神話來解釋四季變化是一個壞解釋,由於遇到神話無法解釋的現象,就再給出一個額外的補丁來解釋,所以是能夠解釋一切現象的。地軸傾斜理論是一個好解釋,本意是解釋太陽仰角變化的,可是還能夠解釋了許多季節相關的現象。

書中的「無窮旅館」是一個有趣的關於無窮大的思想實驗:一個旅館有無數間房,每間房只收1美圓,可是1-100號房的房費要算到1號房間上,101-200號房的房費要算到2號房間上,以此類推,這樣的話實際每間房均可以收到100美圓……

書中批判了霍金對外星人的消極躲避的策略(這也是劉慈欣的策略),認爲這是盲目悲觀,而且給出了兩個有說服力的反駁:1:萬一心懷善意的外星人不知道咱們的存在,過來開發太陽系把咱們消滅了怎麼辦;2:外星人來咱們這裏想掠奪什麼資源?考慮到路途的遙遠,他們帶回去是不合算的。

本書封面標註是第二版,其實不是。碰巧了上一個版本我也買了,還在手裏。這個版本的英文版版權跟上一個版本同樣,都是2011年。只是增長了一篇推薦序,正文的排版、譯註沒發現有改動,跟2014年出的初版比較,正文的頁數徹底一致,隨機找幾頁看頁尾部的文字都是一個字不差。

夾雜科學與哲學書,比較新的有《世界觀》《當下的啓蒙》,更強調哲學思辨的新書有《表象與本質》《直覺泵》,《知識的錯覺》,內容都比本書新,閱讀體驗也都強過本書。

書中把道金斯的meme翻譯成「謎米」,目前通常是翻譯成「模因」。

整體評價3.5星,還能夠。


 

3.5星|《爲何:關於因果關係的新科學》:如何從紛繁的數據中找到因果關係(new)

科技類好書16本

 

 

書比較厚,正文346頁,註釋26頁。內容也相對硬核,有一些機率、邏輯的公式,有一些偏哲學的思考。

覺得會有許多因果關係的有意思的案例,結果比較失望,大部份內容是在講因果關係判斷的規則與技巧,重點的是用圖來表示各因素關係的因果圖,和做者總結的幾個分析因果關係的公理。

做者說他這本書是關於「因果推斷」這門新科學的普及著做。不過書的先後勒口、前沿後序中都沒提這門新科學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做者在這門新科學中的地位。讀後感受是各學科科研論文中關於因果關係判斷的規則與技巧的綜述和做者在其中的見解與貢獻,距離一門新科學還有距離,至少內容太少了。

前半部分主要講如何根據數據推斷出因果關係。有一類數據基本是充分必要條件,好比長期不吃維生素C和壞血病的關係,喝了霍亂桿菌污染的水和霍亂病的關係。可是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可能都起做用的狀況,這時如何判斷因果呢?

前半部分有三個重要的多因素案例,一個是豚鼠的毛色跟豚鼠父母的毛色的關係,比孟德爾作實驗的豌豆複雜得多,賴特用圖形和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豚鼠毛色有42%的因素是遺傳的。

第二個案例是肥料對莊稼的做用,能夠把莊稼地分爲多片,隨機決定哪塊地用哪一種肥料,收穫後分析肥料的優劣。

第三個案例是吸菸與肺癌的關係。涉及到人,不能隨機讓一組吸菸一組不吸菸,英美兩國都啓動了前瞻性研究,長期跟蹤吸菸者的狀況,跟不吸菸的羣體作比較。

後半部分,因果關係推演的理論探討和公式演示更多一些,比較有趣的是辛普森悖論,就是根據統計數據,一個新葯對男性效果差,對女性效果差,可是綜合男女數據則效果好。

整體評價3.5星。還能夠,可是偏硬核偏學術,有機率學和邏輯學公式。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