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談談先後端分離的項目如何作權限控制和自動登錄,如何應用history模式使網址看起來和傳統無差,以及設置404頁面,以vue爲例。html
自動登錄通常是經過cookie和session的配合實現的。原理是登錄完成後服務端將用戶信息保存在session中,並將sessionid保存在cookie中發送給客戶端。客戶端將cookie存起來,下次訪問時帶上cookie(若是沒有過時)發起請求,服務端收到請求從cookie裏獲取sessionid來找到session,若是session還在的話就認爲此用戶不須要登錄了,給他返回他須要的數據。不然就跳轉到登錄頁面。前端
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實際應用起來卻十分簡單,由於前人已經爲咱們作了不少工做,不少框架裏使用session便會自動生成cookie發往客戶端,客戶端(瀏覽器)會自動保存cookie(沒有禁用cookie的話),下次發送請求的時候客戶端也會自動帶上cookie,服務端的session包會自動從相關cookie的信息裏找到session。不少工做庫和瀏覽器已經幫咱們作了,其實咱們只須要作兩個事:一、存session 二、判斷session是否有效。vue
咱們經過session和cookie的過時時間來設置自動登錄的有效期,通常二者設置相同的時間,由於cookie很容易僞造。session的儲存位置也頗有講究,能夠儲存在文件系統裏、內存裏、redis,單臺服務器存在文件系統裏就好了,分佈式系統的話就得用redis了。react
原理講完了,下面說應用。傳統後端項目自動登錄沒前端啥事,但在先後端分離的項目裏,控制路由跳轉的邏輯都在前端,先後端經過接口來交流,咱們只須要在首次進入前端單頁應用時給後端發送一個請求,帶上cookie讓後端返回是否登錄,若是後端返回爲403則前端控制跳轉登錄頁面。ios
並非全部頁面都是開放的,有些頁面須要登錄後或者一些權限才能使用,這時候就須要用到權限控制,這個工做在先後端分離的項目裏,先後端都要作。web
先說前端,由於有些接口須要用戶id等信息,因此咱們須要用到vuex來儲存全局數據,同時配合vue-router的meta元數據和鉤子實現權限控制。vue-router文檔裏有介紹。redis
具體應用就是給須要權限的路由加上mete字段,在進入每一個路由前調用鉤子,若是須要權限而且沒有vuex裏user信息,就發起檢查登錄請求,若是已登錄這個請求會返回用戶信息並存在vuex裏,不然返回403錯誤碼前端跳轉登錄。這樣前端只須要進入頁面檢查一次登錄就好了,須要用戶信息的接口去vuex取便可,必要時能夠手動刷新user數據。固然刷新頁面後vuex便清空了,須要從新檢查登錄,有須要的話能夠儲存在localstorage或cookie裏。註銷的時候調用註銷接口後端清除session,前端清除uservue-router
代碼片斷:vuex
// router.js router文件裏 routes: [ { path: '/login', component: Foo, }, { path: '/user', component: Foo, meta: { requiresAuth: true } }, ] router.beforeEach((to, from, next) => { if (to.matched.some(record => record.meta.auth !== false) && !store.state.user) { store.dispatch('checkLogin', next); } else { next(); } }); // store.js vuex文件裏 actions: { // 檢查登錄 checkLogin({commit}, next) { axios('get', '/check-auth') .then(res => { if (res.status == 200) { commit('user', res.data.data); next(); } }) .catch(err => { commit('user', null); next('/login'); }) }, }
雖然前端作了權限控制,可是後端也須要作接口權限控制,防止接口被濫用。web安全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本人對這方面瞭解的不是很深刻,只能淺顯的談談。好比應用https保證傳輸安全;請求時帶上xrsf-token;服務端對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作限制,防止跨域請求。若是是受權的話使用oauth2.0方案,若是是簡單的基於登錄的應用,在後端寫一箇中間件,須要登錄權限的接口都走這個中間件,未登錄便不返回數據。axios
什麼是history模式?vue-router文檔裏介紹的比較清楚了
vue-router 默認 hash 模式 —— 使用 URL 的 hash 來模擬一個完整的 URL,因而當 URL 改變時,頁面不會從新加載。
history 模式利用 history.pushState API 來完成 URL 跳轉而無須從新加載頁面。當你使用 history 模式時,URL 就像正常的 url,例如 http://yoursite.com/user/id,也好看!
vue等單頁應用的網址是經過hash模擬實現的,實際上是網址加上#path,這樣不光很醜陋還佔用了錨點,並且在不少請求中#hash部分會被忽略,例如微信開發中。react-router就提到,每一個人都應該使用history模式。
開啓history模式須要後端配置,通常是在web代理服務器上配置,也能夠經過後端路由來重定向。例如用的較多的ngnix配置: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配置很簡單,這配置是什麼意思?爲何須要這麼作呢?若是http://yoursite.com指向你的單頁的index.html這個文件,那會打開這個html並運行其中的js,你的應用就呈現給用戶了。可是你訪問http://yoursite.com/user,這個網址並無指向靜態文件,也沒有後端路由去處理他,就會出現404,瀏覽器根本找不到你的單頁入口。經過這個配置,訪問http://yoursite.com/user服務器嘗試尋找index.html入口文件,在瀏覽器拿到html和js運行後,vue-router會分析url之中的path:/user,利用js控制理由渲染user頁面。
用戶總會不當心誤入歧途,因此你須要一個404頁面帶她回家。配置404頁面很簡單,就是寫一個路由匹配全部路徑(*),放在最後,匹配不到的都會進入404頁面。
代碼片斷:
// router.js router文件裏 routes: [ { path: '/login', component: Foo, }, { path: '/user', component: Foo, meta: { requiresAuth: true } }, // 必定要在最後 { path: '*', component: 404, meta: { requiresAuth: tru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