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Web應用在其生命週期裏,都要經歷搭建開發環境、建立構建系統、編寫代碼、進行數據分析等等,直至最後使用新的系統來替換這個遺留系統。html
在我所經歷的項目以及我所看到的Web應用裏,它們都有相同的頗有意思的生命週期。咱們常常在網上看到某個知名的網站使用某個新的技術、語言來替換舊的系統,某個APP使用開發新的框架來替換現有的APP。咱們所看到的都只是這些公司正在重構現有的系統,這其實是一個週期的結束,以及一個新的週期的開始。其過程以下圖所示:react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咱們所經歷的項目,都在以不一樣的時間長度經歷相同的生命週期。程序員
在我開始工做的時候,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一個遺留系統。在一次休息時,咱們在比賽找最古老的源碼文件,最後找到了一個10年前寫下的文件。儘管在咱們的代碼裏有單元測試、針對具體業務功能的測試,項目的代碼已經超過20萬行,項目中仍然有至關多的代碼超出了咱們所理解的業務範圍。畢竟在這些年頭裏,有至關多的功能已經不存在了。後來,咱們選用微服務重構了這個系統。對於中型的遺留系統來講,這算是一劑良藥。安全
讓咱們先從某某網站使用新架構從新設計提及。當咱們決定使用新架構從新設計系統,緣由多是多種多樣的,若是咱們排除一些沒法抗拒的因素,如政治,那麼剩下的緣由可能就只有兩個:性能優化
系統已經變得難以維護。這裏的緣由仍然有不少:大量的代碼已經沒有人知道其業務邏輯,變得難以修改;代碼間耦合度太高,重構系統的難度過於複雜;項目所使用的技術棧已通過時,已經被市場所淘汰;團隊的技術棧在成員變更的過程當中,團隊中的大部分紅員的技術棧已經和當前的項目不匹配了。架構
系統的技術棧已經難以符合業務的需求。絕大多數狀況下,咱們在最初的開始建立項目的時候,所選擇的技術棧都是符合當時業務需求的技術棧、能夠快速驗證其業務價值的技術棧。而隨着業務的擴張,現有的技術棧很快將難以知足當前業務的需求,或出現性能優化上的限制。框架
在多數狀況下,咱們都會將這種系統稱之爲遺留系統。在這時團隊裏的氣氛,即是「能不動這些代碼就儘可能不去動它」。咱們已經很難將項目的問題歸根到人的因素上,多數的時候都是受業務擴張的影響。微服務
做爲一個專業的程序員,咱們的本能就是將程序寫好。而咱們每每沒有這樣的機會:工具
業務人員對項目經理說:「咱們的競爭對手已經在本週上線了這個功能」。性能
項目經理對開發人員說:「這個功能下星期就要上線!」
是的,咱們的功能不得不立刻上線。這時候,咱們每每要在代碼質量和交付速度上做出一些妥協。妥協多了,系統也就變爛了。
開發人員:「這個代碼我不太敢修改,要是出了什麼大bug怎麼辦?」。慢慢地人們就開始討論起重構系統的事宜,並開始着手設計新的架構—使之能夠知足當前的業務需求、可預測時間內的業務與技術需求。
在咱們討論新的架構的過程當中,不一樣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技術偏好,也會因存在一些政治因素致使不一樣技術方案的產生。如團隊中的一些人可能出於穩定緣故而使用Java,而一些人可能出於對新技術的需求使用Scala,而團隊中大部分會可能由於都會使用JavaScript而選擇使用JavaScript。以下圖所示,咱們的考慮應該不只僅取決於這一系列的技術因素:
須要注意的是:在作技術選型的時候盡,要盡最大可能的以團隊爲核心。在咱們最後決定以前,咱們要提出不一樣語言、框架下的技術模型,而且進行驗證。隨後咱們就須要快速搭建出一個原型,並針對這個原型進行假想式開發,而後驗證原型自己是經得起考驗的。
在這一階段,我一般喜歡在GitHub上搜索一些名字中帶有boilerplate的項目,即模塊文件。而當一個框架很流行的時候,我就會去相應的awesome-xx尋找,如awesome-react就能夠尋找到react相關的項目集。而後,咱們Clone這樣的一個項目,開始依照現有的系統建立簡單的Demo。隨後,咱們就能夠依據咱們的業務試圖在這上面進行擴展。最後,再決定是否使用這門技術、是否使用這個框架。
一般來講,在選擇一門新技術來設計系統時,須要承擔的風險至關的大,而若是能成功的話,那麼它也極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從這裏看,使用最新的技術和賭博無益。在一些成熟的公司裏,會有專門的技術委員會負責對新技術進行審覈,來決定是否能夠在某個項目裏使用新的技術。除了,考慮其爲開發帶來的便利性,他們更多的會考慮其成熟度、安全以及技術風險等等。
決定好了架構、選擇完技術棧後,咱們就得着手於建立項目的構建系統,設計項目的部署流程。構建系統不只僅包含了項目相關的構建流程,還從某種意義上反應了這個項目的工做流程。
在咱們建立完hello, world程序後,咱們要着手作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個持續集成環境。這樣的環境包含了一系列的工具、步驟及實踐,從工具上來講,咱們須要選擇版本管理工具、代碼託管環境、持續集成工具、打包工具、自動部署腳本等等一系列的流程,這些流程將會在「第四章 構建流及工做流」進行詳細的討論。
下圖即是筆者以前經歷過的一個項目的構建流程:
這是一個後臺語言用的是 Java,前臺語言用的是 JavaScript 的項目的構建流程。
在互聯網行業裏,能越快速地對市場需求作出反應,就越能有更好的發展。只要你細心觀察就能夠發現,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在以必定的規律更新產品,或者一週,或者兩週,又或者是一個月等等,這種不斷地根據反饋來改進產品的過程稱之爲迭代。以下圖是一個簡化的迭代模型:
當一個迭代開始時,咱們須要收集上一個迭代的反饋,又或者是新的需求,而後開始開發代碼,最後再發布咱們的產品。咱們開發的產品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加強功能。爲此,咱們還須要選擇一個好的迭代週期。一個好的迭代週期,即應該有充足的時間,便可以修復上一個迭代的Bug,又能在下一個迭代開始以前交付重要的功能。固然,若是不幸交付的軟件包裏出現了重要的Bug,那麼咱們也能在第一時間使用舊版本的包,並在下個迭代交付。固然在這樣的開發節奏裏,一個星期顯得過短,一個月又顯得太長,兩星期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時間。
當一個團隊在這方面作得很差時,那麼他們可能在一次上線後,發現重要的bug,不得不在當晚又或者是次日更新他們的產品。即便是有經驗的團隊,在開發的初期也會常常遇到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能夠依賴於在迭代中的回顧來改進這些流程問題。好的迭代實踐都是依據團隊自身的需求而發展而來的,這意味着有時候適合團隊 A 的實踐並不必定適合團隊B。
隨後,咱們就會在這個 hello, world 的基礎上不斷地添加各類功能。
節選自:《全棧應用開發:精益實踐》
亞馬遜:《全棧應用開發:精益實踐》 黃峯達【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京東:《全棧應用開發:精益實踐》(黃峯達)【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噹噹:《全棧應用開發:精益實踐》(黃峯達)【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