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個人創業,問題,解答,手札。

最近看到一些網友轉貼的文章,還有聽聞了一些朋友的創業故事,加上本身也是在創業,所以有感而發。其實,過去就一直想寫下『在我眼中的創業』,一方面從新整理本身在創業生涯中的思緒,另外一方面鼓勵本身不能倒下。此外,若是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創業的現實面,也不是什麼壞事。這邊要先感謝許多同是創業人的朋友,無論他們現在是否還在這條路上,都給予我不少幫助和啟發,更感激許多親身跳下去『證實』的人,讓我知曉許多悲慘的事實。

依然強調,我還沒有成功,也還年輕,我說的話可能影響不了什麼人,也沒什麼說服力,只是單純地將我所見的一切,如實的描述出來。若是你對我所說的一切不以為然,若是你仍然覺得你本身本來想法是對的,請堅持本身所想,無論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開心或痛苦的,你都能所以獲得實質的經驗和正面的回報。

因為我還沒成功,因此我不會告訴你怎麼成功,更不會告訴你創業必定要作到的成功守則有哪些,這些事我都沒有答案。若是你有這樣的困擾,你應該去問的是那些研究創業的部落客專家,或是書報週刊。在這我只會告訴你,我在創業中遭遇到或看到的問題。

首先,恭喜本身。經歷過兩年的努力,好不容易還活著,這是我是創業至今最值得開心的事。相信我,這是真的,在經歷過痛苦磨難、倒閉危機和理想於現實搏鬥後,你會很是慶幸,本身還撐的下去。這一切不像是某些知名的『談創業』部落格文章中,所輕描淡寫的這麼簡單,也不像書店架上滿滿的『各類成功學』所提到的這麼有跡可循,因為你永遠可能被任何一個創業的細節所打倒,一切是這麼出乎意料,現實中的『啊!你已經死了!』每天均可能上演。因此,若是你克服了這些細節,無論落地動做好看與否,你都應該先為本身鼓掌。 spa

問一下本身,什麼才叫作『成功』?

既然提創業,就得提你們都想要成功這件事。包括我本身,不少人不曉得 創業最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什麼纔是成功』 。對許多創業人來說,看到 Facebook 有今天的地位會感覺到相當興奮,為本身『創業的理想』注入了一劑莫大的強心針。是的,因為你認為他是成功的,因此你感覺到了『我也有機會成功!』,夢想實現也近在眼前。

可是,我們應該先問一下本身,什麼才叫作『成功』?

是上市上櫃?手上握有幾百億美圓資產?還是不缺錢用?握有極大的權力?又或者是走到世界各地,都能有人認出你來?若是你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那請試著去想個更簡單的問題,你認為 Facebook 算成功嗎?你覺得他從什麼時候開始算是成功?

我相信有各種不一樣的回答,創業模式也有百百種,絕對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若是你才剛開始創業,就想模仿 Facebook,開始思索本身如何佔五成以上股份,開始幻想著剩下的四成如何分給其餘人,甚至說的好像你就是現在的 Facebook 通常。那麼,你心中所認為的成功,應該是止於『拿到一大筆投資人的錢』。

有太多太多人,看到了許多新創公司的成功故事,開始誤以為拿到一筆大錢,就是成功了,然後未來都將很順利。因此一堆人為了本身的 Idea 作了不少表面功夫,也練就了世界上僅次於 Steve Jobs 的說故事功力,更畫了多到了世界末日也吃不完的大餅。其目的不外乎就是想獲得創投的親睞,指望這些『金主』們倒一些錢到本身的頭上。

先不論這樣的討好的手段是對是錯,也不論你花了多少時間研究,並在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投入在『真正的核心價值』上。因為更多人沒想到的是,當幸運的拿到錢後,纔是災難的開始。

不少人心中對『創業』,都有一個美好幻想,至於敢不敢說出來或承不承認,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公司開了,然後資金充足了,公司就能夠本身賺錢,然後本身生蛋,我能夠安心掛著上流社會的 CEO(CXO) 王子名號,當個人生勝利組』

沒錯,不少人拿到資金後,覺得成功了,便開始揮霍,租大辦公室、搞氣派,左邊有機會去左邊,右邊有機會去右邊,兩邊都有機會兩邊都去搞搞,已經忘記了本身的初衷。直到有一天,錢燒光了,收攤時才懊悔。

比較誇張的,就會說到多個創始人為了分錢,爭個沒完,然後拆夥。

而有些人,拿到投資人的錢後才發現,想一個怪點子容易,但經營這個點子纔是最困難的。談到點子要怎麼生雞蛋,畫畫大餅很容易,但實際作下去,卻一步也走不動,有時是業務面走不動,有時是技術面跟不上。熬呀熬呀,等到錢燒光的時候還走不出本身的路時,一樣打包收攤。

這邊還沒提到,當路快走到盡頭時,狗急跳牆花招百出的盛況,會有多麼精彩。(這留著以後出外傳 :-P)

講到這裡,我想你會開始檢討,本身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覈心價值上?還是你只是求一筆註定要燒光的錢?

你應該也發現了,那些知名創業部落格根本不會告訴你這些事,那些創業和成功學的書籍,永遠也只是講他們本身成功的那一面。至於細節呢?等你照著作後,倒了才會知道本身哪作錯了。

因此,你看過多少這方面的書?多少網路上的相關文章?你以看過這些書為傲嗎?或覺得本身能所以掌握創業嗎?從許多人身上你能夠發現,戰戰兢兢創業或努力一個洞挖到底的人,反而在這條路上失誤比較少,比較有成功的機會。我當然不是說讀書很差,但是若是讀了這些『聖經』,反而讓你『大意失金舟』,那你還不如不要讀了。

還不如先想一想,本身想要的成功是什麼?


沒有成功的經驗?因此盡可能勤能補拙

知道本身要的成功是什麼後,大多數創業人缺乏的是『成功的經驗』,我也不例外。如有成功經驗,你會更能判斷情勢,作出正確決定,也能夠避免沒必要要的開銷。 但事實是,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成功經驗。 那麼,磨練本身的決策,修正本身的想法便時時刻刻不會少。

因此,若是有著遠大的理想,並且有奮戰到底的心理準備,那你絕對不能放棄的是『不停強化核心價值』。核心價值一詞相當籠統,實際上就是『作盡一切打算』、『堅守領先位置』,想著有什麼機會、怎麼賺錢、怎麼發展、怎麼佈局、怎麼樣讓別人趕不上我們,並且實地並拼命去作。

是的,你發現我在講堂而皇之的廢話了,小學生都會講的廢話。但是就是這樣的簡單的事,一個財迷心竅的創業人每每作不到。

聰明人不少,每個人都有本身獨到的點子。然而,有些人以為本身的點子很獨特,認為本身只要作出來必定能夠成功,根本無需多餘的努力。但是就因為實際上沒有成功經驗,因此這些人原始的想法每每經不起考驗;若是又很少作努力,在創業戰場上這樣死的人,能夠說滿地都是。這就是為什麼要『強化核心價值』的緣由,有作過努力,你的想法會進化,才會更經得住考驗。有努力或許不會成功,但至少能夠下降失敗的機會。

當然,這邊就很少重提早面所說,有人作盡一切是為了吸引投資客目光,強化的不是核心價值,而是『投資客討好工做』。雖然勤勞的方向可能不太正當,但就勤能補拙的角度來看,也總是比人多一些機會。


創業好像彩券?

周遭有個朋友的故事,在某次私底下閒聊時,也一五一時招了他本身的血淚史。

他和幾個朋友自學生時代就會作作網站程式,後來也會寫寫目前當紅的手機 App,並自認有許多新奇的點子。然後覺得『只要作出來』就能找到『金主』給錢,只要能找到錢,接著就能變成 Angry Bird,然後能夠賣周邊商品 。

的確,他很幸運,點子還不錯,App 寫出來了,也找到投資人給了錢,但最後他當然卻沒變成 Angry Bird,而是錢燒光打烊,更別說有出什麼周邊商品。過程中,他只是不斷的拿著使用者數或是下載量,去找新的投資人,沒有花太多功夫對本身本來的想法不斷檢討改進。換言之,他也是糊理糊塗拿到第一桶金後,失去核心價值,不了了之的一個實例。

他到了後期才弄懂了一件事,本身把創業當作樂透彩券了,當初以為夢到了『明牌』,找到了店家然後買了張彩券,就能夠等著發財。

事後諸葛來看 Angry Bird 的成功,並不是找一堆錢把本身充飽,更不是隨便丟個 App 放在那等三個月半年,就有大幅度成長的死忠玩家。也不是急著本身跑去作周邊商品賣商標賺錢,而是先作出絕佳的產品、經營市場,並在適當時機出擊,或交給能夠發揮更大效益的人來操刀。而最重要的是,這些事,前面作很差,後面也不用作了。

你會看到, 這一切其實都不是彩券,也沒有明牌 ,而是一步步踏出來的路。沒有人一開始就徹底料到是這樣發展,都是本身慢慢開出的機會,然後時機一來就是你的。再好的想法,也要有相應的經營方法,更要不斷往前改進和擴展,就算給你搖錢樹,你也要花力氣搖它才會掉錢。

因此,你們都聽過這麼多故事,當過無數次『諸葛』,應該都能發現,『痛苦的細節』纔是不能說的祕密。不要再把本身的真心話藏起來了,想要當成大業,不是靠個一桶兩桶錢買個但願,而是你要對本身的點子負責到底。若是缺少成功經驗,碰碰撞撞免不了,就怕你忽略了這些不起眼的碰碰撞撞,不願面對真相。那麼,這些你不願意麪對的現實問題,就是擊垮整個事業的最大殺手。

好不容易熬到有人投資,若是你以為就此解脫了,那你就真的解脫了。


信用破產?

然後提到信用,以為投資人給你的錢是讓你隨便燒的嗎?拿到錢的人有時要本身想一想,你是拿本身的信用去換錢,還是投資人真的覺得,你的東西有發展性而願意投錢?

不少創業的是年輕人,想出來的點子或許真有點價值,但不少投資人更看重的是你『年輕』,而給你機會。這時,不要以為錢能夠白燒,因為你就是以信用去換錢了,燒的太難看比燒光還慘。若是是作正確的事,錢花光了,你能夠擡頭挺胸,若是你不正經的燒光了,那信用就有很大的汙點。

此外,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能力太強或經驗豐富,因此投資人都信任他,只要他提得出點子,就給他錢去作。但這相對的,也是以信用去換取投資,也更須要僅慎。無論如何,無論你是否是以信用去換取投資,投資人給你的錢,是用來賺更多錢的,而不是進本身口袋的,不要覺得別人給你錢,你就發財了。

你以為在投資人手上沒有黑名單嗎?有錢的投資人在業界或非業界內,人脈會不廣嗎?當心為妙吧。


什麼叫好的 Idea?

有創意、沒人作過、有錢景、有發展性...。你能夠想到無數種名詞來形容好的 Idea。每個創業人手上,都會有本身的 Idea,當然,都是各自認為最好的。但有多少想法可行?多少想法能讓投資人接受,或是讓客戶買單?此外,如何避免他人來競爭?避免有財力的大財團和公司抄襲?

在這裡,我無法評斷你的 Idea 是好是壞,因此我也無法告訴你怎樣的 Idea 是好。但既然是創業、成立公司,一個好的 Idea 必定要能夠為你帶來收入或效益(無論長期或短時間,金錢還是任何種回饋),畢竟,『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

我想,既然有利可圖的東西,有財力的大公司必定會想辦法進場,因為,若是惟利是圖的大公司都不想進場,這 Idea 確定也賺不到什麼錢。那麼,若是大公司和大財團確定會來參一腳,我們要怎麼辦?

有人說,他想 Idea 時會去避免大公司競爭。但我覺得,不是要避免去和大公司競爭,而是 以 Operation Cost 的角度,來看待『為什麼大公司無法跟你競爭?』,然後找從中找出著力點。

還記得,我有個朋友,用了一個小孩和大人的例子解釋了這件事(內容我有稍作修改,改的更為偏激了一點 :-P):
假設現在有一個賺錢的機會,抄一本書能夠賺 1 萬元。然後抄滿 100 本,每本多給 1 萬元。此外,因為這本書比較艱澀,月薪 5 萬元的大人抄一本書的時間比較快,須要 10 個工做天(假設一個月有 30 個工做天),13 歲小孩則須要 15 個工做天。

請問,你覺得是一個月薪 5 萬元的大人,比較適合執行這任務,達成 100 本的目標,還是一個 13 歲小孩比較適合來執行這任務?(先不考慮合不合法問題)

是的,上班族抄起書來動做比較快,佔了很大的優勢,小孩抄兩本的時間,上班族能夠抄三本。理論上,上班族應該更適合來執行這任務,也能更快達成目標。

可是,從成本面來看:

若抄滿 100 本書,總收入可達 2,000,000 元。

假設大人不上班,全心全意抄書,他的成本是: (10x100) x (50000 / 30) = 1,666,666 元

假設 13 歲小孩不上學,全心全意抄書,成本是 0。(小孩根本不用本身煩惱開銷問題)

若是讓一個大人來作這件事,他只比本來收入多 333,334 元。

而對小孩而言,他則多出 2,000,000 元的收入,若是書抄不完,也還有不少收益。

這邊還沒提到期間,大人的開銷,可能須要以借貸解決,其所導致的等額外利息成本,還有可能餓死的風險成本。另外,若是沒抄到 100 本書,大人的收益根本不到 1,000,000,反而賠錢。

從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若將其中『小孩』換成『新創公司』,『大人』代換成『大公司』,你就會發現,因為 Operation Cost 過高,導致不少事情大公司不可能投入,哪怕這個新事業的收益能夠超過他本來的總收益,他們也只能看的到吃不到。

因此,若是大公司真的要進入這市場,最終手段都是以買下、併購或第三方合做的方式,甚至是投資和你一樣的新創公司。當你是先驅,又領先其餘人許多時,大公司們的第一順位會選擇找誰呢?

也或許,你可能真的找到了一個沒人來搶的市場,但若是久久真的沒人來搶,請多思考一下問題在哪,因為,那可能不是藍海,而只是一灘雨後的積水。我想,真正的藍海,應該是你們都會想要來的,只是能不能來是另一回事了。


後記 創業是件很痛快的事,無論其餘人支不支持你,無論投資人能不能看到你身上的光環,能在劣勢的情況下,殺下一成時,快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