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u 和 sku 都是屬性值的集合, 舉個栗子 >>
一部 6S, 它身上有不少的屬性和值. 好比 :
- 毛重: 420.00 g
- 產地: 中國大陸
- 容量: 16G, 64G, 128G
- 顏色: 銀, 白, 玫瑰金
你跑進蘇寧順電, 說想要一臺 6S, 店員也會再繼續問: 你想要什麼 6S? 16G 銀色? 64G 白色?
每一臺 6S 的毛重都是 420.00 g, 產地也都是 中國大陸. 這兩個屬性就屬於 spu 屬性.
而容量和顏色, 這種會
影響價格和庫存的(好比 16G 與 64G 的價格不一樣, 16G 銀色還有貨, 金色賣完了)屬性就是 sku 屬性.
spu 屬性(不會影響到庫存和價格的屬性, 又叫
關鍵屬性) >>
sku 屬性(會影響到庫存和價格的屬性, 又叫
銷售屬性) >>
- 容量: 16G, 64G, 128G
- 顏色: 銀, 白, 玫瑰金
sku 在生成時, 會根據 屬性生成 相應的 笛卡爾積.
想像一下撲克牌的黑紅梅方和 A-K, 撲克牌是這樣的 sku 屬性:
最終會生成 13 * 4 = 52 張牌, 上面的 6S 則會生成 3 * 3 = 9 個 SKU
商品 : iphone 6s
spu : 包含在每一部 6s 的屬性集合, 與商品是一對一的關係(產地:中國, 毛重:420g...)
sku : 影響價格和庫存的 屬性集合, 與商品是多對一的關係
單品 : 同 sku. 國人的另外一種叫法!
做者:姜沈勵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41574/answer/34013014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
我從電商實際運營的角度說下:
SKU:Stock Keeping Unit
從名字上能夠看出,SKU以從庫存視角看的(一箱可樂和一打可樂因爲庫存包裝不一樣,所以是不一樣SKU)。所以不少自營B2C電商在早期的每個商品詳情頁對應一個獨立的SKU編碼。
SPU:Standard Product Unit
從名字能夠看出,SPU的提出主要是爲了體現商品標準化。
這個名詞隨着電商平臺的發展收到更多關注。由於在一個電商平臺下,你們發現同一個基本產品(例如iphone 6 白色 16g 裸機)常常由多個賣家在銷售,所以在前臺頁面展現上比較冗餘,消費者在瀏覽時存在不便,也所以你們開始採用一個新的展現方案:先顯示基本產品,點擊後再展現這個產品下所售商家的商品。(你們能夠在淘寶搜索下‘手機’,展現的再也不是item,而是基本產品,也就是咱們所說的SPU。可是順便說下,淘寶的SPU作得不是很完善,若是你們須要深度學習和借鑑,能夠研究下美國亞馬遜)
商品:
若是某個商家出售某個SPU,那麼這個東西叫作商品。商品相對產品,數據層面增長了價格、促銷活動、運費等信息。目前主流的B2C網站,一個商品詳情頁對應了一個商品。剛剛提到,早期自營B2C系統因爲對應的是SKU,所以須要升級改造。每每這個項目叫作‘一品多商’。大部分電商都經歷過這個痛苦的改造過程,不少至今傷痕累累。
ITEM: 淘寶做爲平臺,不關注庫存。ITEM直接代指寶貝。但一個ITEM可能包括 「黑色iphone6」、「白色iphone6」等多個商品。ITEM雖然前臺展現靈活,可是數據底層有些紊亂。 BTW: 對於服裝,同一個產品可能有不一樣顏色和不一樣尺碼。 那麼SPU究竟是對應到服裝款式,仍是服裝款式+顏色,仍是服裝款式+顏色+尺碼這個最細粒度? 這個沒有最終答案,YHD、JD、Vancl的作法也都有差別,也各有利弊。 可是按照我的經驗,由細到粗易,有粗到細難。 底層若是作細,展現層才能靈活。反之有時候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