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記錄了在VMware虛擬機裏安裝CentOS的步驟。linux
能夠從下面的鏡像地址去下載各類版本的CentOS,這次安裝使用的版本是7.2:ios
http://archive.kernel.org/centos-vault/centos
http://mirror.nsc.liu.se/centos-store/服務器
http://linuxsoft.cern.ch/centos-vault/網絡
打開VMware虛擬機,選擇「建立新的虛擬機」選項卡:性能
在彈出的新建虛擬機嚮導裏,選擇自定義,而後點擊下一步:測試
選擇虛擬機硬件兼容性,不須要改動,點擊下一步便可:this
進入到安裝操做系統界面,這裏選擇稍後安裝操做系統,而後點擊下一步:操作系統
進入到選擇操做系統界面,提示選擇一種操做系統,由於此次安裝使用的是CentOS的版本號是7.2,因此操做系統是「Linux」,版本是「CentOS 7 64 位」,而後點擊下一步:線程
設置虛擬機名稱和虛擬機文件存放位置,默認是C盤,能夠按照本身的使用習慣修改:
接下來是設置處理器配置,這個地方須要根據我的的電腦配置來設置。
不清楚的話能夠打開資源管理器的性能選項卡:
紅框中的部分說明這臺電腦有一個CPU,這個CPU上有四個內核,一共有八個邏輯處理器,也就是有八個線程能夠同時運行。
通常狀況下虛擬機裏的處理器內核總數最好不要超過電腦裏的邏輯處理器個數。
因此對虛擬機作了以下配置,點擊下一步:
而後是設置虛擬機的內存,使用推薦的就行了,點擊下一步:
接下來是設置網絡類型,每種網絡類型針對不一樣的使用方式:
1)使用橋接模式:在橋接模式下,VMware虛擬出來的操做系統就像是局域網中的一獨立的主機,它能夠訪問網內任何一臺機器。不過你須要多於一個的IP地址,而且須要手工爲虛擬系統配置IP地址、子網掩碼,並且還要和宿主機器處於同一網段,這樣虛擬系統才能和宿主機器進行通訊。若是你想利用VMware在局域網內新建一個虛擬服務器,爲局域網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就應該選擇橋接模式。
2)使用網絡地址轉換,就是讓虛擬系統藉助NAT(網絡地址轉換)功能,經過宿主機器所在的網絡來訪問公網。也就是說,使用NAT模式能夠實如今虛擬系統裏訪問互聯網。採用NAT模式最大的優點是虛擬系統接入互聯網很是簡單,你不須要進行任何其餘的配置,只須要宿主機器能訪問互聯網便可。若是你想利用VMware安裝一個新的虛擬系統,在虛擬系統中不用進行任何手工配置就能直接訪問互聯網,建議你採用網絡地址轉換。
3)使用僅主機模式:在某些特殊的網絡調試環境中,要求將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隔離開,這時你就可採用這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全部的虛擬系統是能夠相互通訊的,但虛擬系統和真實的網絡是被隔離開的。若是你想利用VMware建立一個與網內其餘機器相隔離的虛擬系統,進行某些特殊的網絡調試工做,能夠選擇僅主機模式。
這裏選擇最簡單的NAT模式便可,點擊下一步:
使用推薦的配置,點擊下一步:
而後是選擇磁盤類型,使用推薦的配置,點擊下一步:
而後是選擇使用哪一個磁盤,若是之前沒有安裝過虛擬機的話,選擇建立新虛擬磁盤,點擊下一步:
而後指定磁盤容量,可使用默認的配置,這裏修改爲了存儲爲單個文件,點擊下一步:
指定磁盤文件的存放位置,能夠修改,這裏使用的是默認位置,點擊下一步:
確認下有誤遺漏的配置,點擊完成將建立虛擬機:
建立完成後,能夠在虛擬機裏看到剛剛建立的虛擬機:
在剛剛建立的虛擬機界面裏,點擊編輯虛擬機設置:
在設置界面裏選擇CD/DVD設備,在設備狀態區域勾選「啓動時鏈接」,鏈接區域選擇「使用ISO 鏡像文件」,點擊瀏覽找到下載好的CentOS安裝文件,點擊肯定:
回到主頁面,點擊開啓此虛擬機:
進入系統,會出現如下提示:
1)Install CentOS 7:安裝CentOS 7
2)Test this media & install CentOS 7:測試安裝文件並安裝CentOS 7
3)Troubleshooting:修復故障
使用上下鍵選擇第一個並回車,虛擬機將會執行安裝,等待一段時間便可:
設置語言,選擇中文,再選擇簡體中文,點擊繼續:
在安裝信息摘要中查看配置,能夠根據須要進行更改,也可使用默認配置,但安裝位置是必需要設置的,點擊安裝位置:
在安裝目標位置界面,選擇我要配置分區,而後點擊完成:
進入界面,點擊「+」號添加分區,點擊「-」號刪除區分,設置掛載點和指望容量。
掛載點能夠看作是分區的位置,指望容量就是設置分區的大小。
設備類型:
1)標準分區:標準分區能夠包含文件系統或交換空間,也能提供一個容器,用於軟件RAID和LVM物理卷。
2)LVM:邏輯卷,建立一個LVM分區自動生成一個LVM邏輯卷。LVM能夠在使用物理磁盤時,提升性能。
3)LVM簡單配置:使用自動簡單配置,你能夠管理的自由空間,被稱爲精簡池,它能夠根據須要由應用程序時,能夠分配給設備任意數量的存儲池。所需的存儲空間具備成本效益的分配時,精簡能夠動態地擴展。
4)BTRFS:Btrfs是一個具備幾個設備相同的特徵的文件系統。它可以處理和管理多個文件,大文件和大致積比的ext2,ext3和ext4文件系統。
文件系統:
1)xfs:xfs是一個支持的文件系統多達16艾字節(約16萬TB)一個高度可擴展、高性能的文件系統中,文件多達8個艾字節(約800萬太字節),和目錄結構包含數千萬條目。xfs支持元數據日誌,這有利於更快的崩潰恢復。xfs文件系統也能夠進行碎片整理和調整,同時安裝並激活。這個文件系統是默認選擇,並強烈推薦。一個xfs分區支持的大小最大爲500TB。
2)ext4:ext4文件系統是基於ext3文件系統,並採用了多項改進。這些措施包括對更大文件系統和更大的文件,磁盤空間,對子目錄的目錄中的數量沒有限制,更快的文件系統檢查速度更快,更有效地分配支持,更強大的日誌記錄。
3)ext:ext3文件系統是基於ext2文件系統上,它有一個主要優勢。使用文件系統減小花費的時間恢復崩潰後的文件系統,由於沒有必要經過每次碰撞發生時運行fsck實用程序來檢查元數據的一致性的文件系統。
4)ext2:ext2文件系統支持標準Unix文件類型,包括普通文件,目錄或符號連接。它還提供了分派長文件名,最多255個字符的能力。
5)vfat:VFAT文件系統是Linux文件系統與FAT文件系統上的Windows長文件名兼容。
6)swap:交換分區被用於支持虛擬內存。換句話說,數據被寫入到交換分區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內存來存儲您的系統正在處理的數據。
7)BIOS Boot:須要有一個GUID分區表(GPT)在BIOS中的系統引導設備一個很是小的分區。
分區方案:
1)/:必選。系統的根目錄,全部的目錄都掛在這個目錄下面,建議大小爲5GB以上。
2)swap:必選。實現虛擬內存,建議大小是物理內存的1~2倍,物理內存就是在以前建立虛擬機的時候設置的內存。
3)biosboot:可選。此空間若是不建立在一些環境中系統將會出錯,最大爲2M。
4)/boot:可選。用來存放與Linux系統啓動有關的程序,好比啓動引導裝載程序等,建議大小爲100MB~500MB。
5)/home:可選。存放普通用戶的數據,是普通用戶的宿主目錄,建議大小爲5GB以上。
6)/var:可選。用來存放Linux系統中常常變化的數據以及日誌文件,建議大小爲1GB以上。
說明:
默認全部的分區都是掛載到/根目錄下(至關於Windows系統的C盤),若是爲某個目錄設置了單獨的分區,那麼就會爲這個目錄建立獨立的分區(至關於Windows系統的D盤、E盤、F盤)。
根據我的須要,作了以下配置:
1)掛載點爲/,指望容量爲17G,設備類型爲LVM,文件系統爲xfs。
2)掛載點爲swap,指望容量爲2G,設備類型爲LVM,文件系統爲swap。
3)掛載點爲biosboot,指望容量爲2M,設備類型爲標準分區,文件系統爲BIOS Boot。
3)掛載點爲/boot,指望容量爲1013M,設備類型爲標準分區,文件系統爲xfs。
設置完畢後點擊完成:
確認後點擊接受更改:
在安裝信息摘要界面點擊KDUMP:
在配置KDUMP界面將啓用前面的勾去掉,而後點擊完成:
回到安裝信息摘要界面,點擊網絡和主機名:
打開以太網,而後點擊完成:
回到摘要界面,點擊開始安裝:
點擊ROOT密碼,設置root用戶的密碼:
點擊完成配置:
完成後點擊重啓便可:
重啓後出現兩個選項:
1)正常啓動,默認啓動。
2)修復模式,能夠手動進行系統修復。
選擇第一項,或者等一會系統自動進入:
進入系統輸入用戶名密碼就可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