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本文做者,來自英國倫敦的中國學生Chloe W。她參加了倫敦科技界近日針對英國洪水而發起的Hackthon(黑客馬拉松)後,和咱們分享了這段有趣的經歷:科技業者是如何高效地參與到救災行動中去的。正如她在文章中所分享的,在災難面前,科技不能幫着填沙袋,但能幫助受災者與信息和社區相連,幫助他們溝通所需,獲取所需,並推進傳統管理系統和觀念的開放創新。segmentfault

如下爲文章全文:併發

2月16號,倫敦, Google Campus,來自Google, Facebook,Twitter, Mircosoft等數十家科技公司的頂尖工程師們因洪水之名坐到了一塊兒,捲起袖子瘋狂hack。讓他們聚在一塊兒的理由,是英國剛剛遭受的水災。工具

qq1
Hacking中 @ Campus London 圖片來源: Tech city news網站

Non-stop

這個月初,英國南部地區遭受洪水襲擊,數萬居民受災。14號晚上,唐寧街緊急召見科技界表明;次日,一封呼籲科技志願者參與Flood Hackathon的召集令在各大科技公司內部及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並在24小時內就吸引了200多人報名參加;16號,來自Google, Microsoft,Facebook, Twitter, Conversocial, Datasif等公司的工程師及其餘獨立創業團隊、開發者、Hacker等彙集一堂,自由組隊,利用政府提供的災情監測數據,探索幫助人們應對洪水的科技解決方案。通過5-8小時的Coding,最終共有16支團隊向評委會提交了做品並完成兩分鐘的現場demo。spa

qq2
由Google, Tech City, 唐寧街10號及內閣辦公廳表明組成的評委會圖片

依據相關性和實用性,評委會最終挑選了8個項目予以嘉獎(見下表,同時Google向全部爲洪災開發App的參與者提供價值2000美圓的雲存儲服務),並表示對部分項目提供支持向全國推廣。其中有能夠利用twitter來定位和尋找志願者的小工具,3D可視化洪水數據的平臺,預測明日水位的在線地圖,防洪設備受損自動警報裝置等等。ci

我印象比較深入的,是一位Facebook的工程師作了一個向受災地區羣衆自動推送預警短信及救助信息的應用,乍一看特別不炫酷,但他說不少人可能忽略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智能手機而且提早預裝了相關App,這樣(真正)「接地氣」的小細節在災難的情景下愈發顯得難能難得。資源

4

完整的項目名單及活動記錄見此開發

以後不久,Facebook英國就率先將Hackathon上的想法加以應用,推出了可自動將受災地區用戶和可以提供幫助的志願者聯繫起來的臨時功能。而另外一家能源及電話公司比價網站uSwithc.com也將「Who do I call when I have a power cut?「項目整合到本身的服務中。get

qq3
Facebook的新功能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Hackathon 活動向來不乏速度和激情,而這一次挑戰的難題變成了眼下危害家園的天然災害,每個即興創造都有可能當即付諸實踐造福同胞,這大大激發了Hacker們史無前例的熱血與俠氣(也要部分歸功於英國社會慈善傳統及公衆參與氛圍相對濃厚)。在某個瞬間你會以爲這些IT精英們彷彿就是超級英雄的另外一個化身,他們不停歇地敲擊着鍵盤,屏幕上飛快跳轉的代碼彷佛也偶爾散發出英雄主義的光芒……這樣的氛圍不只感染着我,也是讓活動的聯合發起者——來自唐寧街10號、內閣辦公廳,政府數字服務小組、和環境署的政府表明們——備感鼓舞。

英國首相卡梅倫也發推對此活動表示讚許,稱很高興見到英國科技界可以走到一塊兒爲應對洪災開發技術解決方案。

Radical Openness

但冷靜回想一下,不管國內外,技術已經愈來愈多地自覺參與到預警和救災的行動中(好比雅安地震後,Google,百度,360,騰訊等公司紛紛上線的求助平臺,又若是殼網搭建併發起的北京洪水地圖 等等),但當我第一次看到活動通知中長長的政府機構名單時,並主動開放政府數據邀請你們來hack,我(做爲一個習慣了政府總在打盹缺勤或保守高冷的中國人)確實頗感意外,決定要來一看究竟。

事實上,英國政府最近由於救災反應遲緩受到民衆批評,Tech City的新 CEO Grerard Grech(前黑莓高管)指出主要問題不是政府資金的投入,而是缺少有效的控制。直到此次活動以前,環境署的洪水數據只向部分付費團體開放。「一些高官仍然固守思惟不肯開放這些數據,由於他們不知道人們將如何使用它們。然而既能夠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又有利於國家福祉的最佳方法,偏偏在於政府對數據的開放。

因而Tech City牽頭環境署等政府部門,及開放數據協會(Open Data Insititute)等第三方機構主辦了此次Hackathon,看看技術牛人們究竟能夠如何開發和釋放這些數據的價值。環境署承諾這些數據在接下來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內將對大衆開放,提供相關的API及其餘資源,並讓自家的工程師也參與到hackathon中確保數據可得到性。

Grerard Grech在接受BBC的採訪時指出:「諸如此類活動的意義在於,它把人們聚到一個房間,迫使政府加快響應,並仔細查看自身在流程和結構上值得改進之處。

Keep calm & smile

最後稱道下活動流暢組織,除了有清晰周到的日程安排,整個活動也充分利用社交化媒體,向全部人開放,經過Meetup,Everbrite,twitter,youtube發出號召,全程實時直播和互動,一些沒法到現場的Hacker也能夠爲現場的參賽者出謀劃策。參與者們使用Hackpad,Google doc,Github,Wiki page等開源或協同工具來分享和記錄好的資源及想法,不只提升工做效率,也使得大量成果能夠沉澱下來,保持開放,高度透明,不斷完善,也避免了成爲一場少數人一次性的狂歡。

雖然有參與者發推表示當天有種「戰爭時期的史詩感」,但我在現場看到更多的,是各家工程師能拋開公司間的桎梏,這一天只爲國家和人民工做,穿上Google發的t恤,喝着微軟送來的啤酒,啃着Facebook贊助的pizza,眉飛色舞地一邊討論一邊hack,不時講幾個英式冷笑話,順便交幾個朋友相約demo後一塊兒喝一杯……

qq4

當我把這張照片po在朋友圈,有人評價說這場活動是一次愛國主義的技術版詮釋,但我更願意相信我所看到的是一個個科技人文主義的生動註腳,一種沒有悲情、不加演繹的探索精神。

Take-away

雖然開放,透明,協做,去中心化很早就是cyber遊俠們的精神主張,但到今天,隨着互聯網的日益滲透,技術和數據真正有了顛覆式的變革潛力時,與其把這些抽象詞彙寫入傳說中的「互聯網思惟」,不如去討論這股力量的可能性並將其用於創造、建設和改變。正如Floodhack傳遞的信息同樣,雖然科技不能幫着填沙袋,但科技在幫助洪災受害者與信息和社區相連,幫助地溝通所需,獲取所急,並推進傳統管理系統及觀念的開放創新上能夠作的還有不少。

雖然現在咱們也有愈來愈多的科技公司參與到救災和公益的行動中來,而Floodhack讓我真心開始期待有一天咱們的市場在三國演義或者各類大戰以外,那些優秀的有召喚的人們能夠翻越藩籬和偏見攜手合做,好比在讓咱們更便宜地打車之餘,能提供交通擁堵的數字解決方案。固然這更須要城市的管理者們主動彎下腰去,學會開放,向科技人士們請教,讓科技的力量和大衆的智慧參與到公共服務改造和創新中去。

參考資料: BBC,Telegraph, Tech city news,the guardian


3注:

【1】 Google Campus,又稱Campus London,是位於倫敦科技城(Tech City)的由Google援建的一座七層開放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隸屬於Google創業者支持計劃的一部分

【2】Tech City UK 是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的政府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鼓勵創新並打造英國本身的硅谷,該機構成立於2011年,幫助吸引更多的科技機構和國外投資參與到「新硅谷」的創新中來。

做者簡介:

Chloe W,學生黨,倫敦交換中,對科技和人充滿好奇。


轉載自 Pingwes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