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探討技術人的成長之路前端
前不久,趣直播舉辦了一場技術人成長交流會。邀請到了衆多嘉賓與咱們一塊兒分享他們的成長之路。程序員
提問者:web
我也有幾年職場生涯了。在公司常常看到咱們的領導在公開場合當面批評咱們的老大麼,感受老大的生存壓力挺大的。我想知道,做爲技術人,成長到 30 歲,是否也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路徑,會不會有各類憂慮?面試
主持人:後端
這個問題我以爲超哥比較有經驗,他創過業,如今是360裏的部門負責人,也是工程師出身,以前也在圈內作不少分享,有請超哥。架構
梁超 (360 導航技術業務負責人):app
可能你的領導明年就財務自由了,因此壓力大點應該也沒問題。我以爲人在每一個階段作的事情不同,尤爲在公司,若是你想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你就有必定的焦慮感,這個狀態是合適的,沒問題。問題就在於,你或者你的領導,心態是怎麼調整的?好比說我在 360 工做,咱們的周總也是一個想得比較多的人,我也常常會被批評,可是咱們拿了工資,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承受必定的憂慮。另外,你剛纔說擔憂 30 歲這個事,反正我身邊的朋友,若是到 30 多歲作得比較好的,差很少也財務自由了。因此我是以爲仍是看你的我的能力吧,若是你的天花板很低的話,你立刻就會感受看到有焦慮感,由於你已經看到你的將來了。說白了我們都是打工的,爲的是我的成長加掙錢,很簡單,你給公司打工,公司給你錢,對吧?你獲得你想要的,公司獲得公司想要的,就這麼簡單。因此我以爲你要調整好心態,比方說你來這家公司打工,你作到公司想要你的樣子,若是以爲價值觀不符,換家公司就行了;若是說你以爲你在當前的位置與公司的契合點,有事可作,並且是你想作的事,就是最好的。我相信每一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焦慮跟壓力感。無所謂,調整好心態。 雲計算
主持人:人工智能
很是感謝超哥,伍星老師也是經歷過三十之癢的人了。不知道你在作程序員的時候有過焦慮嗎?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位置?優纔過去幾年帶給您的成長,這方面能夠多談談。spa
伍星 (優才創智創始人):
我應該是今天全場年紀比較大的,我是 1982 年的,因此我是在 30 歲的時候開始創業。我先回答你這個問題吧,我以爲不一樣階段應該作不一樣的事情,關注不一樣的重點。好比說咱們在剛入行的時候是把業務作好;到下個階段,你可能須要瞭解更多技術,好比說你作 iOS 的,你要了解後端,或者學些感興趣的東西,好比如今的人工智能;再到下一個階段,你可能成爲一個資深工程師或者架構師;再到下一個階段,你可能去關注一些管理。我以爲壓力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可是你承擔的責任更多,你的收穫就會更多,相應的壓力也更大。因此你不要太去焦慮你的 30 歲怎麼樣,把如今的每一步作好,我相信在未來面對這些壓力的時候,你也會輕鬆應付。你的老大應該也是這樣的吧,你看到他們吵得火朝天,實際上他們在爭吵的過程當中得到了成長,得到了成就感,得到了財富,這就是我給你的一個簡單回答。
主持人:
好的,感謝伍星老師。還有其餘同窗想要提問嗎?
提問者:
咱們現場的不少不是北京的,隨着年齡增大,咱們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咱們究竟是等本身有足夠實力在北京安家落戶,仍是等到必定的時候,就離開北京回老家發展?這個時間點該怎麼把握?咱們是選擇留在北京繼續發展,仍是說應該到一些二線城市?
主持人:
好的,這個問題能夠問問年輕人的見解。宇琦是 94 年的,你是怎麼想的呢?
鄭宇琦 (百度高級工程師):
這個問題對咱們 9四、95 年的來講,彷佛考慮得還有點遠。我是這麼認爲的,將來的事情誰也沒法預估,特別是咱們國家有特殊的國情,房價你是沒辦法預測的。因此能夠先走着吧,暫時尚未想那麼遠,我想先把當前的事情作好。按照如今財富積累的速度,跟北京的房價相比,我也認可,是跟不上的,可是你也沒法預估未來的房價會怎麼走,因此我仍是保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主持人:
好,謝謝。接着我來問一輪問題吧。瞭解一我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他的真實的經歷開始,各位大咖,大家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刻是何時,是怎樣克服的?跟技術相關的話更好。從章琦開始吧。
章琦 (雲幣網資深研發工程師):
好像沒有什麼跟技術相關的,感到壓力大的時候。當時創業失敗之後,做爲法人,可能會面臨法律糾紛,那時應該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吧。
主持人:其實從人生成長角度來看,這都不是事兒。江昊呢?這一年或者是過去壓力最大的時候。
江昊 (UniBike CTO):
其實我是今年北航的本科畢業生。大四這一年一直在創業,變化仍是挺大的。壓力核心來自於幾個地方吧。最開始的時候,項目剛啓動,什麼東西都沒有,要本身去寫後臺和 iOS,另一個小夥伴寫 Andriod,兩我的就把這個項目撐起來了,那個時候壓力主要在於項目的進度以及各類的特性;上線之後就會發現處處都有問題,你不只要寫給用戶用的東西,還須要寫不少的給生產線上用的東西,以及你還須要去開闢客服模塊,給客服不少處理的權限,由於不少人用車需求一直在變。
咱們最開始是定位於校園,在今年的 3 月份開始進入城市。這個定位上的變更,須要你應付公司和外界的一些交互,做出戰略上的調整;在技術方面要讓公司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少的人力去完成上面的調整,這裏面的事情就很是多而繁瑣。在這過程當中,若是要說成長的話,最開始在校園裏面,個人想法就是,應該怎麼去寫代碼;後來你會發現,你要的事情是,你要用什麼人,怎麼可以把這個項目穩定推動下去,而不是關注裏面技術細節。
伍星 (優才創智創始人):
我講兩點壓力吧,一個是作技術的時候,一個是創業時候。
我在 2006 年從軟件公司跳槽到互聯網公司。你們知道作軟件是有項目週期的,開發人員只須要按計劃完成任務就能夠了。可是到了互聯網公司,你不但要維護現有的產品,還得面對線上的問題,這個轉變讓我感到蠻大的壓力,也讓我成長得很快。我是四月份入職的,到十月份之前,我基本上都是坐末班車回家的。但那段時間個人成長也很快,一轉正立馬就能拿到公司的期權。
以後我在開心創業,我是開心網的早期創始成員,那時候既要維護產品,還要常常切庫,要在凌晨 6 點 5 分鐘以內完成切庫擴容的工做,並且不容許有數據丟失,從幾臺機器起到最後幾千臺設備,都是這麼完成的。
其次做爲創始人,在創業上的壓力更大。好比說曾經回購了一個投資人的股份,花了近千萬,那段時間停發了管理人員幾個月的工資,還處處找投資人籌錢,甚至把個人房子也抵押了,才完成回購,再引進新的一輪投資。這些事都是發生在短短几個月以內,後來老投資人跟我說「你已是死過了的人,後面的事相信你也能從容面對」。在這段壓力這麼大的時間裏,我養成了跑步的習慣,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釋放壓力的方法。
主持人:
好,給伍星老師鼓鼓掌。最近很火的那個電影男主吳京,他是抵押了房子拍電影,伍星老師是抵押了房子開公司。如今請鄭宇琦。
鄭宇琦 (百度高級工程師):
我到如今工做了一年多,我是去年畢業的,壓力最大的時候就是看到差距的時候。以前在中科院,他們是以科研的方式去管理團隊,按如今互聯網行業來講,就是很是不正規的管理模式。當我知道外面的公司是怎麼開發、怎麼集成的時候,再看了下咱們的管理方式,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感受本身要廢了,只能本身想辦法。因此我就開始寫博客,開始補各類知識,用半年時間裏迅速把知識都補起來,而後到百度面試,最終仍是經過了。關於如何釋放壓力,首先是你要調整心態,就像以前分享的,就算你失敗了,只要你不去介意那些東西,它就不存在。因此心態必定要好,緊接着你能夠轉移本身的注意力,找到一種宣泄方式。
王佳樂 (網易工程師):
我也是今年7月份畢業的。我以爲最大的壓力應該來自於畢業找工做的時候。由於我和星宇是同窗,都是作 iOS 開發的,當時決定的是在大三開學就去找工做。星宇他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實習,經驗比較豐富,而我算是在大二才找到道。當時投簡歷,他面了兩家都沒有面過,最後去了百度;我可能面了四五家也找不到一個靠譜的公司,最後去了一家小公司實習了一段時間。至於怎麼緩解過來的?我當時就找了一堆小夥伴,你們一塊兒分模塊複習 iOS 知識,也開始寫博客,到如今寫了3、四十篇博客,已經有三千多個粉絲了。你們都是很聰明的人,關鍵仍是找到一個目標吧,就是視野問題。我以爲智維今天組織的這個活動很是有意義,就是說咱們不去看技術細節,而是你們一塊兒討論職業方向的問題。視野打開了,這些問題都是能夠迎刃而解的。
唐巧 (小猿搜題產品技術負責人):
其實不少事情當時壓力很大,到如今都不太記得了。我以爲當時創業的時候壓力還挺大的,由於我以前在網易只負責有道雲筆記的 UI 層,本身歷來沒有寫過一個完整的app。如今創業要獨立負責一個全新的 app 開發,當時以爲壓力特別大,擔憂本身搞不定,仍是特別焦慮。到後來,反正也就死扛嘛,就扛下來了。
主持人:
獨立負責一個項目的壓力。好,旭陶來說講。
宋旭陶 (T 技術沙龍負責人):
從前面幾位大咖的分享來講,壓力能夠分好幾種類型,好比投資人忽然就撤了的那種。可能還有一種壓力是屬於略有挑戰性的壓力,好比說面對一件事情,你想作,但又比較難上手。有段時間以前是我調到了北京這邊的部門,人特別少,一直招不到前端的人,又須要有人寫 web,因此有段時間的 web 都是我去寫的,那時候壓力其實仍是蠻大的。由於本身畢竟作 iOS 的,和前端在某些理念上可能有些不太同樣。不過通過那段時間以後,我以爲前端仍是蠻有意思的,也不是想象中那麼難。
主持人:
好的。我以前在 LeanCloud 雲計算公司,一開始績效排在最後三名。整個公司30我的,我是 0.95,他們都是 1.1 分,持續了兩、三個季度。後來我本身都跟老闆說,老闆,我真的不行,我給公司寫的代碼那麼差,我是否是應該辭職。後來績效上了一分,1.1,排在公司的前一半,那段時間壓力仍是蠻大的。後來本身出來創業,也有不少壓力。當你在想成長爲一個更優秀的本身,你在往前跨一個坎的時候,好比說辦這個 150 人的交流會,好比說負責整個項目的開發,我都以爲壓力很大。好的,今天的圓桌論壇就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