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web應用的吞吐量

這篇博文所列舉的優化手段是針對比較傳統項目,可是想提升系統的吞吐量如今時髦的技術仍是那些先後端未分離, 使用nginx當成靜態資源服務器去代理咱們的靜態資源javascript

是誰限制了Throughput?

當咱們對一個傳統的項目進行壓力測試時,很容器就發現,系統的Throughput被數據庫(mysql)限制的死死的,儘管代碼看起來確實沒毛病,邏輯也沒有錯誤,可是過多的請求都被打向了數據庫,數據庫自個開啓大量的IO操做,這樣大的負載甚至會使Linux系統的總體負載驟然飆升,可是反觀咱們的系統的吞吐量,呵呵...css

將目光投向緩存

既然mysql的抗壓能力限制了咱們的系統,那就將數據緩存起來,盡一切可能減小用戶和數據庫之間的直接接觸的次數,這樣咱們的系統的吞吐量,同一時間能處理器的請求數量天然會升上去html

市面上的緩存技術不少, 比較火爆的是兩款緩存數據庫 Memcache 和 Redis ,前端

Redis 和 Memcahe的區別vue

  • Redis不只僅支持key-value鍵值對類型的數據,同時還支持list,set,hash等數據結構
  • redis支持數據的備份,即master-slaver模式的集羣備份
  • Redis是支持數據持久化的,它能夠將內存中的數據保存在磁盤中,支持RDB和AOF兩種持久化形式

對Redis進行壓測

# 挨個測試redis中的命令
# 每一個數據包大小是3字節
# 100個併發, 發起10萬次請求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6379 -c 100 -n 100000

[root@139 ~]#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9997 -c 100 -n 100000
====== PING_INLINE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04 seconds
  10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8.68% <= 1 milliseconds // 百分之98.68的請求在1秒內完成了
99.98% <= 2 milliseconds 
100.00% <= 2 milliseconds
96525.09 requests per second  // 每秒完成的請求數在9萬六左右


-d  指定數據包的大小,看下面redis的性能仍是很強大的
-q  簡化輸出的參數
[root@139 ~]#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9997 -q -d 100 -c 100 -n 100000
PING_INLINE: 98619.32 requests per second
PING_BULK: 95877.28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96153.85 requests per second
GET: 95147.48 requests per second
INCR: 95238.10 requests per second
LPUSH: 95328.88 requests per second
RPUSH: 95877.28 requests per second
LPOP: 95328.88 requests per second
RPOP: 97276.27 requests per second
SADD: 96339.12 requests per second
HSET: 98231.83 requests per second
SPOP: 94607.38 requests per second
LPUSH (needed to benchmark LRANGE): 92165.90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100 (first 100 elements): 97181.73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300 (first 300 elements): 96153.85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500 (first 450 elements): 94428.70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600 (first 600 elements): 95969.28 requests per second
MSET (10 keys): 98231.83 requests per second

只測試 指定的命令
-t 跟多個命令參數
[root@139 ~]# redis-benchmark -p 9997 -t set,get -q -n 100000 -c 100 
SET: 97276.27 requests per second
GET: 98135.42 requests per second

從上面的壓力測試中,能夠看到,Redis的性能是絕對實力, 至關強悍,和mysql相比不是一個量級的, 因此結論很明顯,若是咱們在用戶和mysql中鍵加一層redis作緩存,系統的吞吐量天然會上去java

因而爲了提升系統的抗壓能力,咱們將壓力從mysql逐步轉移到redis中mysql

頁面緩存技術

在說頁面緩存以前,咱們先說一下在一個傳統的項目中,一個請求的生命週期大概是這樣的: 從瀏覽器發出到服務端, 服務端查詢數據庫獲取結果, 再將結果數據傳遞給模板引擎將數據渲染進html頁面jquery

想提升這個過程的速度,咱們能夠這樣搞, 頁面緩存, 顧名思義就是將 html 頁面緩存到緩存數據庫中nginx

示例以下:web

一開始咱們會先嚐試從緩存中獲取出已經渲染好的html源碼響應給客戶端, 響應的格式經過@ResponseBody和produces中的屬性進行控制,告訴瀏覽器本身會返回給它html文本

優勢: 將用戶的請求的壓力從mysql轉移到redis, 這點強度對redis單機來講根本不是事

缺點: 很明顯,將請求擴大到頁面級別,數據一致性不免會受到影響, 這也是使用頁面緩存不得不考慮的一點

特色1 : 嚴格控制緩存的時間, 必定別忘了添加過時時間...

特色2 : 原來都是讓thymeleaf自動完成數據的渲染,如今的話,很明顯是咱們手動在渲染數據

舉個例子

@RequestMapping(value = "/to_list",produces = "text/html;charset=UTF-8")
    @ResponseBody
    public String toLogin(Model model, User user,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 先從redis緩存中獲取數據
        String html = redisService.get(GoodsKey.goodsList, "", String.class);
        if (html != null)
            return html;

        // 查詢商品列表
        List<GoodsVo> goodsList = goodsService.getGoodsList();
        model.addAttribute("goodsList", goodsList);

        // 使用Thymeleaf模板引擎手動渲染數據
        WebContext springWebContext = new WebContext(request,response,request.getServletContext(),request.getLocale(),model.asMap());
        String goods_list = thymeleafViewResolver.getTemplateEngine().process("goods_list", springWebContext);

        // 存入redis
        if (goods_list!=null){
            redisService.set(GoodsKey.goodsList,"",goods_list);
        }
        return goods_list;
    }

既然都說到這裏了, 就接着說還能怎麼玩吧...

你看, 上面經過手動控制模板引擎的api居然獲得的已經渲染好的html源代碼了, 什麼叫作已經渲染好的? 說白了就是原來我在前端寫:th ${user},這樣的佔位符,如今已經被thymeleaf替換成了 張三 ... (說的夠直接吧)

拿到了已經渲染好的源代碼,咱們就能經過IO操做,將這個文件寫到系統的某個目錄上去,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去逛京東淘寶瀏覽某個商品頁面時,就會發現url是相似這樣的 www.jjdd.com/aguydg/ahdioa/1235345.html

這個後綴123145.html 大機率說明京東使用靜態頁的技術, 這太明智了,面對如此巨大數量的商品信息後綴用數字來表示也不錯,並且速度還快不是?

怎麼實現這種效果呢?

就是上面說的,經過IO將這些源碼的數據寫到Linux中的某一個目錄下面, 文件名就是上面URL中的最後的數字, 經過Nginx作靜態資源服務器將這些xxx.html代理起來, 用戶再訪問的話就走這個靜態頁, 一樣不會接觸數據庫, 並且nginx還支持零拷貝,併發數5萬不是事...
還有,後綴數組最好也別亂寫,直接使用商品id會更好,畢竟是先點擊商品獲取到id,再進入到靜態頁

對象緩存技術

緩存java中的對象, 好比將用戶的信息持久化進redis, 每次用戶查詢本身的信息先從redis中查詢,有的話直接返回,沒有的話再去查詢數據庫, 這樣一樣實現了在用戶和數據庫之間多添加出一層緩存,也能夠大大的提升系統的吞吐量

通常會怎麼玩呢?

舉個例子

用戶的請求在查詢數據庫以前先嚐試從redis中獲取對象信息, redis中不存在的話就去數據庫中查詢, 查詢完結果後將這個結果換存進redis

// todo 使用redis作緩存,減小和數據庫的接觸次數
public Label findById(Long labelId) {

    // 先嚐試從緩存中查詢當前對象
    Label label = (Label)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label_id" + labelId);

    if (label==null){
        Optional<Label> byId = labelRepository.findById(labelId);
        if (!byId.isPresent()) {
            // todo 異常
        }
        label = byId.get();

        // 將查出的結果存進緩存中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label_id"+label.getId(),label);
    }
    return label;
}

當用戶update數據 ,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更新redis中響應的緩存

public void update(Long labelId, Label label) {
    label.setId(labelId);
    Label save = labelRepository.save(label);

    // todo 數據庫修改爲功後, 將緩存刪除
    redisTemplate.delete("label_id"+save.getId());
    }

當用戶刪除數據,先刪除數據庫中的數據,再刪除redis中的緩存

public void delete(Long labelId) {
    labelRepository.deleteById(labelId);

    // todo 數據庫修改爲功後, 將緩存刪除
    redisTemplate.delete("label_id"+labelId);
}

模仿Vue實現頁面靜態化

你們都在說頁面靜態化, 它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其實也沒有那麼神奇, 說白了吧,傳統的網頁上的數據是經過模板引擎渲染上去的,(好比JSP或者是說thymeleaf這類模板引擎), 作了靜態化的網頁中數據的渲染經過js完成, 並且這個網頁和項目中的 靜態資源好比js,css 這類的文件放在一個目錄下面, 地位和普通的靜態資源相同, 還有個好處就是, 瀏覽器給的福利, 由於瀏覽器對靜態資源是有緩存的, 若是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有時候重複請求某個網頁,網頁正常顯示,可是狀態碼是304... 請求依然會到達服務端,可是服務端會告訴瀏覽器它想訪問的頁面其實沒有變化, 因而瀏覽器就找到本地的緩存使用

時下國內 最火爆的玩靜態頁面時下最火爆的技術就是 Angular.js 以及 Vue.js , 也確實好用, 前幾個月我寫過有關vue的筆記, 感興趣的同窗能夠去看看 點擊查看個人vue筆記

在本篇博客中偏偏好沒用到VUE, 可是實現靜態頁的思路和vue是大差不差的, 一樣是經過js代碼實現頁面的靜態化

  • 首先說後端的代碼怎麼寫?

先後端分離嘛, 天然是json交互,後端經過@ResponseBody控制返回給前端json對象, 並且, 推薦你們也整一個VO對象,用這個VO對象將各式各樣的數據封裝在一塊兒,一次性返回給前端, 這樣看上去,後端確實是簡單,也就是返回一個json對象

  • 前端怎麼寫呢?

第一件事就是將html文件從template文件夾下move到static文件夾下面, 讓這個html文件和js/css文件稱兄道弟

而後是給這個xxx.html該名字, 爲啥要更名換目錄呢? 由於SpringBoot是約定大於編碼的, 在什麼目錄下面就是什麼文件, 此外Thymeleaf部分默認的配置信息以下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thymeleaf")
public class ThymeleafProperties {

    private static final Charset DEFAULT_ENCODING = StandardCharsets.UTF_8;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EFAULT_PREFIX = "classpath:/templates/";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EFAULT_SUFFIX = ".html";

沒辦法,這些配置信息默認就認爲類路徑下的templates中都是xxx.html的文件

第二件事是將html標籤中引入的相似thymeleaf這中命名空間都去掉,靜態頁不須要

<!DOCTYPE HTML>
<html xmlns:th="http://www.thymeleaf.org">
<head>
    <title>商品列表</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 jquery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js/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js/jquery.min.js"></script>

第三件事寫一個ajax,當頁面一加載就觸發向後臺發請求,獲取數據, 經過jQuery操做各個節點完成數據的渲染

三步打完收工, 看上也不是很複雜, 可是咱們的頁面就是已然成爲了靜態頁面, 今後她會被瀏覽器緩存起來,只要這個頁面不發生變更,瀏覽器就會一直使用本身的緩存,在網絡上的數據傳輸量有多帶勁本身腦補,系統RT絕對飆升幾個數量級

靜態資源的優化手段

說一下市面上常見的靜態資源優化技術吧:

  • js/css 的壓縮與優化,減小流量
  • 多個js/css組合在一塊兒,減小鏈接數量
  • Tengine 技術
  • webPack , 使用vue開發時,它就會將一整套vue的依賴打包一個js一個html文件,豈不是爽歪歪?
  • CDN加速技術, 不少雲服務廠商都有提供,並且價格也不貴,將體型大的靜態資源放在CDN上進行加速也是不錯的選擇
  • 使用Nginx作靜態資源代理,並且Nginx就支持零拷貝,還支持將數據文件壓縮後在網絡上傳輸 ,自身的併發量也很強大,當靜態資源服務器它絕對是不二首選, 相信我,你會愛上它的

另外當多個用戶併發修改庫存時,居然將庫存修改爲了負數, 自己使用的數據庫引擎是 innodb是存在行級鎖的, 咱們只要修改一下咱們的sql就行 加條件 and stock_number > 0

爲了防止同一個用戶發送兩次請求,偶爾秒殺到多個商品的狀況,咱們去miaosha_user表中去創建一個惟一的索引,將userId創建惟一索引,不容許相同的userId出現兩次,從而避免上述的狀況

驗證碼技術

  • 好處

讓用戶去輸入驗證碼的好處有不少, 除了驗證用戶的身份信息以外, 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分散用戶對系統的壓力, 前端若是不添加圖片驗證碼的可能在1s內系統須要承載1萬併發, 可是添加了圖片驗證碼, 就能將這1萬併發分散到10秒之內,甚至更多

  • 總體的思路:

    圖片驗證碼不過是個image, 因此說前端想展現它,確定須要一個img標籤, 一個比較很差想的地方是啥呢? 就是這個圖片的路徑,src=啥的問題, 咱們能夠怎麼作呢? 能夠直接經過這個往src中寫入後端的生成imge的Controller的路徑, 每次刷新頁面,它就會往這個路徑中發起請求, Controller中去生成一個image, 經過HttpServletResponse的獲取到輸出流, 將生成的圖片用流的發送會瀏覽器,再加上他是img標籤,這不就ok了?

百度一下如何生成圖片驗證碼一類的技術,確實真的不少,我就不貼代碼了, 感興趣的同窗自行百度,代碼一片片的

  • 如何實現點擊圖片完成刷新操做呢?

由於這種圖片是靜態資源,若是你不由用緩存,這個圖片就會被緩存下來, 要想每次點擊圖片都實現更換驗證碼的話,參考下面的js實現, 添加時間戳

function refreshImageCode() {
        $("#verifyCodeImg").attr("src","/path/verifyCode?goodsId="+$("#goodsId").val()+"&timestamp="+new Date());
    }

接口限流技術

  • 什麼是接口限流?

舉個例子: 如說咱們想限制在一分鐘內單個用戶訪問 A Controller中的a方法的次數不能超過30次, 這其實就是一種接口限流的需求, 能夠有效的防止用戶的惡意訪問

  • 如何實現接口限流呢?

其實這件事結合緩存來實現並不是是一件難事,好比我就用上面的例子: 不是想對a方法進行限流嗎? 咱們就在a方法中添加下面的邏輯

僞代碼以下:

public void a(User user){
    // 校驗user合法性
    // 限流
   Integer count = redis.get(user.getId());
    if(count!=null&&count>15)
      return ; // 到達了指定的闋值,直接返回不容許繼續訪問
    if(count==null){
        redis.set(user.getId(),30,1); // 表示當前用戶訪問了1次, 當前key的有效時間爲30s
    }else{
        redis.incr(user.getId());
    }
}
  • 如何不讓限流的邏輯侵染業務代碼呢

咱們可使用攔截器技術, 若是咱們的重寫了攔截器的preHandler()方法,它就會在執行Controller中的方法前進行回調, 再配合自定義註解技術, 後面簡直就是爲因此爲...

示例:

@Component
public class AccessIntercepter extends 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 {
    // 在方法執行以前進行攔截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if (handler instanceof HandlerMethod){
            HandlerMethod hd = (HandlerMethod) handler;
            LimitAccess methodAnnotation = hd.getMethodAnnotation(LimitAccess.class);
            if (methodAnnotation==null)
                return true;

            // 解析註解
            int maxCount = methodAnnotation.maxCount();
            boolean needLogin = methodAnnotation.needLogin();
            int second = methodAnnotation.second();
            // todo
        }
        return true;
    }
}

結語: 最近又到考試周了,今個週六,下週三考試運籌學... 但願本身能平安度過...

我是bloger 賜我白日夢, 歡迎點贊支持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