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程序員。18年畢業,魔都工做。
本科的專業是測控技術與儀器,軟、硬件都學一點,算不上正經的計算機專業。大學那會兒恰好是微信公衆號火的階段,對微信公衆號的興趣把我引向了互聯網的大門,後來轉行互聯網也是這一時期埋下的種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微信也算得上是個人人生導師了吧。
剛開始想作的是產品經理或產品運營,實習是在南昌新東方作的一個運營類的崗位,後來以爲這倆崗位沒啥技術含量,又半路轉作的技術。那會兒已經大四,再轉換職業方向其實仍是挺困難的,瞭解了互聯網技術相關的崗位後,比較傾向的是後端或前端開發,後端開發對我來講比較難,再加上那會兒前端開發比較火,因而選擇了前端開發。
畢業時在上海找了一份工做。和大多數應屆生同樣,剛進去啥也不懂,白天作一些初級的活兒,晚上學習公司項目用到的技術棧。剛進去的幾個月朝10晚10是基本的工做狀態,一心撲在項目上。
大概通過3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熟悉了公司的項目,也可以獨立的完成一些需求。這纔有時間思考一些其它的事情。
記得以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當你不知道要作什麼的時候,那就向錢看。這句話直接促成了我轉行互聯網。剛開始我說過本身是對互聯網感興趣的,但興趣並非我轉行互聯網的最根本的緣由。由於我更感興趣的是錢,或者說將來可否賺到更多錢的潛力。我之因此選擇互聯網,剛好是由於在個人認知範圍內,互聯網是將來更具賺錢潛力的一個行業。
我一直覺得我是爲本身打工的一我的。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我認爲的爲本身打工本質上仍是將本身視爲一個被僱傭者,將本身從事的事業看成一份職業來看待。當本身爲了謀生一頭扎進寫代碼的世界,本質上和流水線上的工做人員沒什麼區別。我努力工做,拼命提高本身的專業水平和競爭力,只是爲了跳到一個更好的平臺,獲取一份更高的薪水。我習慣了每個月領取一份固定的薪資,爲一家公司或另外一家公司打工。
我嘗試轉變身份,把本身看成一家公司來看待本身。這樣,我就任的公司成爲了本身的一個客戶。這彷佛並無改變什麼東西,我仍是在爲公司打工。但這個思考方式的轉變,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試圖去思考把本身看成一家企業的經營者,因此我必須從生意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從一個被僱傭者去思考問題。這幾乎重塑了我對本身從事崗位的見解。
一家成功企業必定爲客戶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價值的東西是沒有人爲其掏腰包付費的。
把本身做爲一家企業,我能賣點什麼東西給個人客戶呢。我能爲個人客戶提供什麼產品和服務呢。這讓我意識到本身就任的公司是我衆多客戶中的一個,雖然目前我 90% 的收入都來自這個客戶。
一家成功的企業還須要持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本身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我必須也有這樣的意識。
當把本身當成一家企業時,我意識到僅有產品和服務還不夠,想賺到更多的錢,就必須讓更多的潛在客戶儘量的瞭解到個人產品和服務。也就是說我也應該學會營銷本身。自我營銷作的越好,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無論我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其實我每時每刻都在營銷本身。這對個人影響很大。當我試圖說服他人接受個人想法時。本質上我是在把本身的想法推銷給他們。
當我寫一份簡歷,試圖找到一份滿意的工做時,本質上我是在向一個企業推銷個人能力能勝任相應的崗位。
在個人職業生涯早期,我不得不經過寫簡從來找到一份合適的工做。但把本身的職業生涯做爲一個企業來思考的話,這或許不是一個好的拓展潛在客戶的最佳途徑。由於一個成功的企業是不會一個一個的向客戶推銷本身的產品的,而是會開發出讓客戶主動上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
當我轉變心態,跳出被僱傭者的陷阱,開始像企業同樣思考,我意識到本身能夠作更多的事,而不只僅是做爲一名程序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