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請註明算法
監管與創新,技術與應用 (下面寫的主要偏向金融行業區塊鏈應用)安全
金融行業中所用的系統基本都是中心化的,多年來這麼運行都沒什麼問題,效率高,也比較可靠,數據的存儲和使用權都在本身手中。架構
中心化主要帶來的問題有兩個:分佈式
(1)中心化的架構下跨系統跨平臺的流程很難去優化。由於跨系統其實就是跨信任域,首先不一樣系統的接口、格式和規範這些都不一樣,對接起來麻煩;其次執行信用認證、合約規定,還有監管須要的資源多,成本大;性能
(2)安全風險,針對於可靠性。中心化架構存在單點失效的可能,另外集中存儲可能帶來數據安全問題(丟失、泄露)。區塊鏈
國內如今區塊鏈的主流(針對於大衆企業來講)仍是在多中心有中介的聯盟鏈。應用主要包括兩種模式:大數據
(1)利用區塊鏈技術創建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就是將業務場景中的系統分佈式化。如今有不少支持構建的底層平臺,例如微衆fisco,平安壹賬通,這些都是聯盟鏈平臺,大可能是基於以太坊或fabric改的。那麼能夠在其上構建聯通各方的應用。好比有優化
(2)利用區塊鏈來創建可信數據登記與證明平臺。這主要是利用可追溯、難篡改的總賬性質。雲計算
技術推進時代的變革與發展,在互聯網+、AI、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的科技創新下,應用從平面化到多維度化發展,構建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和全新的信任紐帶。加密
信任紐帶是關鍵,原先是中心化的信任,效率比較高,可是放到跨信任域下就work很差了。之後隨着用戶的安全意識增強,用戶會更加看重數據的保護和本身對數據權益的使用。而這種封閉的系統根本不能知足用戶此方面的需求!
應用的落地和推廣如今還亟需技術的突破,包括以下:
(1)隱私保護:尤爲是金融行業,很重視隱私的保護,共識須要多方參與驗證,如何在驗證過程當中不透露敏感信息是關鍵;
相關的技術:環簽名、零知識證實、同態加密,關注點在於性能和效率。自己區塊鏈的共識已經很慢了,再加上加密計算的開銷可能更慢;
(2)絕對不能忽視上鍊前的安全監督和驗證:無論你鏈上如何地安全,首先得要保證上鍊前這個數據就是真實的、完整的。第一步就是錯的,之後再怎麼整仍是錯的,要造成一個閉環;
(3)智能合約別看成免費提款機:技術漏洞太多的,業務邏輯別寫的太複雜,代碼review必定要作好,合約升級;
(4)要找個適合場景的好共識算法:CAP原理延伸而來的區塊鏈中安全、效率和規模不可能三角。對於架構設計來講,就得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架構,高頻實時的場景下確定得保證性能能夠知足。
相關的技術:多鏈架構、父子鏈架構(微區塊發佈)、分片、使用側鏈技術也能緩解主鏈的壓力(緩解payload問題),DAG技術(對於交易次序不打緊的場景),代理人機制(EOS讓少部分人蔘與真實的共識),最新的隨機算法(待看),可信計算技術(secret sharing & SGX)
(5)密鑰安全:密鑰的安全,防竊取(錢包安全),防丟失(丟失的話找不回了,對於數字貨幣可能通貨緊縮),防攻破(量子計算時代)
(6)總體的架構,怎麼來融合如上的這些東西,設計合理高效的架構,還有存儲上的優化。全帳本是很大的,怎麼來減小存儲上的壓力,緩解payload問題。監管的合理融入。
除了上面的技術問題,其實還有其它的限制:
(1)區塊鏈的架構與現有的系統集成協同程度不高,升級維護不靈活;
(2)每一個聯盟都想要定本身的標準,那誰的纔是真標準?還沒很大落地,技術還沒完整就想整出個final版的標準,明顯不可能。每一個公司一套之後該怎麼集成;
(3)法規完善,以前出臺政策只是打壓幣圈、ICO投機的勢頭。比特幣也是算是商品,被割韭菜也怪不了誰。目前對於區塊鏈鏈上資產、合約有效性沒有明確的定義和保護;
(4)公衆的我的意識以及企業去中心化的接受程度。我的意識不強,企業不想放權,不想共享數據,那麼也比較難推。
其實發展就是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升生產過程當中的效率,合理分配收益。就像AI,無非是藉助大數據使用計算能力挖掘數據價值,提高了效率同時創造了更多的收益。智能化發展節省了不少的人力。
區塊鏈技術一樣也是數字化資產,說不定之後數字化萬物。。。資產能夠數字化、碎片化點對點直接流通,而且全部資產信息能夠共享,這樣市場更活。token帶來新的分配模式,能夠表明自身的權益,能夠用於投票、用於交易、用於獲得紅利,總之是更爲互惠的生產關係。數據壟斷的問題之後可能會更少,共享的真實數據結合AI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而這些收益將會由用戶獲取到。國內有些公司就是在作數據的共享,好比網易星球。
(暫時不寫了,以後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