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用戶需求出發前端
產品是否可以得到市場上用戶的承認,根本上是由產品的功能所知足的用戶需求所決定的,而不是咱們認爲的產品的功能決定的。後端
產品的核心功能 :一個主體的功能或功能組處於全部產品功能的關鍵位置。網絡
核心功能所知足的用戶需求基本上就決定了這款產品所能得到的最大市場效果。併發
產品效果 = 使用人數 x 使用頻率 x 使用時長;核心功能知足的用戶需求決定了產品的潛在用戶數、用戶使用頻率、用戶每次的使用時長。運維
用戶的基本需求 —— 是人們生活中最旺盛的一些需求。它的潛在用戶會很是多,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會很是高,同時用戶所願意付出的操做成本也會很是高。佈局
第2章 圍繞用戶需求打造產品競爭力學習
互聯網容易產生「馬太效應」, 互聯網產品的用戶積累能夠直接轉化爲產品上的優點,產品間的用戶轉移成本很是低。測試
在產品的競爭中,最終的裁判是用戶,任何產品都要平等地接受用戶的選擇。優化
產品的用戶價值是產品經過提供一系列的功能知足用戶各類不一樣的需求而產生的。產品經過知足用戶的需求給用戶帶去利益而產生價值。咱們要對不一樣用戶需求進行區別對待,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夠有效提高產品價值的用戶需求上。網站
根據KANO模型能夠將用戶需求分爲三類:
1. 基本型需求:用戶認爲產品必須提供功能來充分知足該需求,若是沒有充分知足用戶會產生極大的不滿情緒,獲得知足用戶也無所謂滿意或不滿意。
2. 指望型需求:用戶認爲產品應該提供比較優秀的功能來更好地知足該需求,不是必需的但倒是用戶但願獲得的,若是知足用戶滿意度會顯著增長,得不到知足用戶的不滿也會顯著增長。
3. 興奮型需求:用戶的潛在需求,需求的知足會給用戶帶極大的驚喜,即便表現不佳也可以極大地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產品知足用戶需求的方式的變化過程有必定規律,它們老是朝着增長產品自動化,下降人們使用成本,爲人們帶來更多便利和享受的方向發展。
一般的策略:結合產品的定位,選擇一兩個重要的指望型需求或需求組合給予充分知足,其餘指望型需求則盡力去知足。
第3章 爲何咱們的產品老是失敗
用戶需求是產品出發的原點,它指引了全部產品工做的方向。
規劃新產品、新功能必須回答的三個問題:
用戶是否有需求?
用戶的需求是否足夠廣泛?
提供的功能是否可以很好的知足這些需求?
用戶總會無心識地將本身真正的意圖埋藏在內心,而後根據本身的經驗給出產品的解決方案,而這些方案每每都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所以,產品經理要麼要讓本身成爲產品的深度用戶,要麼要多走到用戶中間去;不然,要準確理解產品的用戶需求就很是困難。
產品設計要注意:
不把本身的需求當成用戶需求,不要認爲本身喜歡的,用戶也會喜歡;
不把少數用戶的需求當成多數用戶的需求,不要浪費過多的精力在一些邊緣需求上。
第4章 簡單,讓產品更加鋒利
用戶老是在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大價值的產品。
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要作什麼,而是決定你不作什麼。
第5章 用運營構築產品競爭壁壘
內容運營的主要工做就是對產品的內容進行建設,核心目標都是爲用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內容,工做目標一是增長內容數量、一是提高內容質量。
互聯網內容的產生方式:本身生產內容、用戶生成內容、獲取外部現成內容。
本身生產內容——產品上的內容是運營人員參與制造併發布的。
用戶生成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搭建一個平臺,讓用戶在這個平臺上生產、傳播、接收內容。給優質內容肯定一個固定的標準,運營人員按這個標準生成早起的主流內容,激勵用戶執行內容標準生成新的內容。
獲取外部現成內容——經過技術手段直接抓取外部內容,而後再過濾、篩選、處理和展現。如何與別人取得雙贏,在獲取別人內容的同時,是否可以爲別人帶去足夠多的利益。
用戶運營的主要工做就是經過一系列運營手段,誘發用戶去作所要求的行爲,讓用戶爲產品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產品的商業目標。包括三大商業目標:擴大使用用戶數、提高用戶活躍度、增長營收。
擴大使用用戶數:一方面擴大入口,將更多目標用戶轉化爲產品的使用用戶;另外一方面縮緊出口,下降用戶的流失率。
開拓渠道——搜索引擎優化(SEO,創造更多原創內容+構建反向連接+優化網頁關鍵詞和標題等),購買付費廣告,渠道合做,軟文推廣,社會化網絡推廣。
成功實施病毒營銷的條件:營銷信息必須有較高的傳播價值(給人們帶來樂趣或利益的信息),必須很是容易傳播,可以直接產生指望的推廣結果;準確選擇易感染該「病毒」的人羣,挑選合適的渠道投放「病毒」。
提高轉化率——目標用戶要注意到咱們的營銷信息,而後用戶對咱們的產品產生興趣,最後採起行動使用咱們的產品,成爲使用用戶。
下降流失率——用戶關係維繫,採用雙向溝通策略與用戶進行互動,與用戶創建起一種持久的親密關係。
產品人員要把功能作簡單,運營人員要把內容作飽滿。
第6章 互聯網產品戰略
戰略的目的不在於贏得幾場局部戰爭,也不在於戰勝幾個競爭對手,而是要獲取長期的競爭優點。
分析生態系統的總體格局,找出潛在威脅,構築壁壘使對手沒法一舉攻破,搶佔領地,找出對手最薄弱的環節,集中優點兵力進攻,擴大勢力範圍。
對所處的生態系統的控制能力,體如今對生態系統內用戶渠道的控制能力。
1. 打造開放平臺。圍繞平臺構築起一個生態系統,那麼這個平臺就能夠成爲這個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受益者。第三方提供的內容和服務讓平臺更有吸引力,平臺也能夠要求從第三方那裏分取利潤,還能夠代替第三方提供相關的內容或服務。
2. 搶佔咽喉要地。在每一個生態系統中,這種可以幫助咱們獲取有利位置的戰略要地都是很是稀缺的。
3. 借雞生蛋。經過爲普遍的上游渠道創造價值來與之創建合做關係,而後藉助這些渠道實現推廣本身產品的目的。這種策略好處在於,本身不用掌控強大的渠道,就能夠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產品推廣效果。
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講,最多見的難以被複制的核心價值來源於產品功能和產品內容。一是產品功能所採用的技術很是先進或複雜,競爭對手沒法掌握,二是產品內容自己是稀缺的,你有別人就沒有,或者內容靠不少時間和用戶積累起來,沒法在短期生成。
第7章 互聯網產品團隊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PM):
分析產品的用戶需求,規劃要開發的產品功能,推進功能的實現。
設計師(Designer):分爲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前端開發工程師、用戶研究工程師。
交互設計師:深刻理解目標用戶,根據用戶使用習慣,進行界面設計(界面佈局、內容展現)和交互設計(用戶操做行爲相關),確保產品具備更好的可用性。
視覺設計師:對產品原型進行藝術加工,在總體上爲產品建立統一且易識別的獨特視覺風格。
前端開發工程師:與交互工程師、視覺設計師協做,根據視覺DEMO,採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術來完成頁面開發。
用戶研究工程師:綜合運用用戶訪談、情景實驗、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目標用戶的用戶特徵、行爲習慣、認知心理,以及對產品的態度和使用習慣,幫助產品經理創建產品的用戶模型,發現新的用戶需求,爲規劃和設計工做提供改進意見。
開發工程師:用技術手段開發產品功能,有時也被稱爲後端開發工程師,主要是負責產品用戶和管理後臺的開發,包括Java、PHP等技術。
測試工程師:負責發佈前的檢測,發現bug並報告開發人員修復,主要包括功能測試、自動化測試和新測試。
運維工程師:對產品運行的軟硬件環境進行維護,確保產品正常運行。
QA工程師:制定產品開發的流程、標準和規範,監督並指導產品開發工程被正確按質量的執行。
項目經理:對產品項目進行管理,制定新項目計劃,確保項目目標的達成。
有生命力的團隊有兩個特色:團隊是學習型團隊,團隊具備強大的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第8章 產品經理的工做職責
PM的工做職責包括:
1. 產品戰略規劃(風口、商業模式、戰略、發展路線)
2. 用戶需求分析(用戶調研、競爭對手分析、BRD撰寫)
3. 產品功能規劃(原型製做、PRD撰寫、需求管理)
4. 產品功能開發(資源、項目管理、開發、驗收、發佈)
5. 產品運營(數據、推廣、合做、路演)
第9章 用戶需求分析
獲取用戶需求:從各大社交網站、APP評論、用戶訪談、後臺系統收集需求與BUG提報
創建數據監控平臺獲取最真實的用戶操做狀況
用戶反饋 到 用戶需求,要還原用戶場景獲得深刻的真需求,過濾非目標用戶、非廣泛的、非產品定位上的需求
第10章 產品需求管理
用戶反饋:問題、需求、評價(無序)
用戶需求:對用戶深層須要的理解
產品需求:從用戶的需求出發,結合產品的策略,制定的要實現的產品功能
產品需求管理步驟:需求篩選(記錄反饋->合併->分類->價值評估->ROI分析->優先級肯定) ==> 產品設計開發併發布 ==> 發佈後對需求狀態進行跟蹤
價值評估:包括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前者包括什麼痛點、影響多少人、多高的頻率,後者就是給公司收入帶來的影響
ROI分析:投入產出比,人力成本有多少,投入到運營推廣活動上的投入有多少,最終的價值有多少
優先級肯定次序:用戶價值 > 商業價值 > 投入產出比是否高(ROI) > 緊急程度
第11章 流程圖製做
流程圖的必要性:PM&設計&開發&測試能窮舉全部的產品被用戶使用的業務場景,深入理解功能的價值和範圍
流程圖要說清楚:有哪些角色在用,從開始到完成有哪些步驟要完成,有哪些主要的判斷、有哪些輸入&輸出
產品需求列表 -> 流程圖 -> 產品原型 -> DEMO -> V1.0
第12章 產品原型製做
原型的必要性:
完善或替代PRD,更直觀的評估需求(用戶和商業價值、產品可用性、技術可行性),下降溝通理解成本。
原型比文字描述更容易讓用戶與開發理解產品將來的樣子與目標需求
第13章 商業需求文檔(BRD)撰寫
BRD的目的:商業價值描述,拿到作產品的資源(公司高層、外部資源)
BRD要講明白:用戶價值(爲何用你的產品)、商業價值(爲何要作這個產品),市場分析、目標市場、競爭對手、時機、規模、趨勢,產品功能、原型、實施計劃、願景,成本、ROI分析,風險及應對措施
第14章 產品需求文檔(PRD)撰寫
PRD跟SRS(需求規格說明書)很像,都是指導開發進行實現工做的文檔。
PRD應該包括:背景、價值、整體功能、業務場景、用戶界面、功能描述、後臺功能、非功能描述、數據監控。
第15章 項目管理的主要步驟
關鍵路徑法:找到項目完成的必須路徑,而後進行優化找出最佳計劃;優化方式有向非關鍵路徑要資源、任務並行、加班、提高效率等。
項目計劃內容包括:項目管理部分(團隊建設、溝通計劃、啓動會、日/周例會、項目階段彙報/報告)和產品交付部分(需求、設計、開發、測試、發佈)。
項目執行要注意:團隊成員要常常反饋進度(推薦每日站會)、項目經理要按期回顧(推薦周例會),管理項目風險,控制產品交付質量
第16章 如何提高項目管理效率
項目範圍:控制需求變動(來自產品經理、高層、業務方),進入開發階段後就要鎖定需求,若是必須變動則嚴格執行需求變動流程(須要高層評審)
溝通機制:每日站會+每週例會,每人都大膽發言表達觀點/分享經驗,制定溝通計劃並嚴格執行溝通機制
團隊建設:項目經理要一馬當先、積極勇敢、平等互信、有擔當不爭功
風險管理:發生前要識別、量化風險,並給出應對措施;發生時要下降風險對項目的不利影響,並監控應對措施的執行
項目總結:對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進行總結反思,並分享給其餘團隊
第17章 結構化發散思惟
用MindManager或便籤紙+白板來進行思惟練習:
肯定一個具體的主題 ==>思考、想象、記錄點子 ==> 彙總、分類(相互獨立、徹底窮盡) ==> 再思考、再分類,直到窮舉全部方向 ==> 最終進行概括,去掉無價值的,肯定優先級
第18章 產品創新能力
不斷積累讓用戶感動的大量的微創新,以量變造成質變
創新的條件:長時間專一的思考 + 合適的激發環境誘導 => 靈感的噴發;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主動且長期有意識的進行思考鍛鍊,包容全部看起來不靠譜的點子,充分利用外界的刺激
創新經常使用方法:加減法、替代法、組合法、逆向法
第19章 高效溝通技巧
高效溝通:合適的方式、內容簡明扼要、內容主次分明、用對方的語言、積極反饋以確保聽懂對方的意思
消除分歧:態度真誠+不插話+有反應+要重複對對方話的理解,調整心態+包容不一樣觀點+不全盤否認對方+討論要在同一個維度+樹立專業的形象
第20章 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指標:UV PV 新用戶註冊數及在總數的佔比 用戶平均頁面停留時間 跳出率 用戶流失率
數據對比:與本身過去的數據對比、與同期競品同一指標的對比
數據做用:瞭解情況、預測趨勢、發現問題、評估工做、對比方案(A/B Test)、瞭解用戶喜歡和行爲習慣
分析步驟:肯定目標 -> 收集數據 -> 分析/整理數據 -> 結論 &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