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及筆記

進來苦於讀書太過於慢並且效率低下,須要充充電。網絡

就出版年份來講,《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這本第二版纔是1972年出版,所以對我這種依賴網絡獲取信息的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確是比較老的了。 
 
>>以2:8原則讀這本老書 
正如書名指出,該書關注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書籍而不是如何針對如何獲取、管理我的知識方面的。畢竟,1972年尚未神奇的互聯網,沒有當下更加更加變化莫測、複雜的社會環境。 
 
而這,正是上面標題中指出「以2:8原則讀這本老書」的理由所在。我的認爲該書的精華在於書的第一篇,例如「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如何作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還有最後一章「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對於其餘篇章,都是基於做者在那個年代閱讀那些經典(例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太多了,雖然這些如今也是經典,只不過像我這一類人平時幾乎不會去接觸這些書籍。所以當本書以上面這些經典讀原本做爲例子講授一些閱讀方法、技巧時,不免讓人以爲晦澀、連貫不起來,甚至我還認爲毫無必要去細讀這些內容,只要快速瀏覽提取出其中的關鍵觀點就能夠了。 
 
除了年代問題以外,做者多以美國當時的教育環境爲對象進行一些評論也是容易讓咱們犯暈乎。 
 
但我認爲書中的很多觀點不僅僅實用於閱讀書籍,對於時下網絡資訊氾濫的狀況也可以起到必定的指導做用。也即那些我認爲是精華章節中的觀點。 
 
>>閱讀的態度:主動 
找來這本書想認真讀,正是由於忽然強烈感到本身對於找書、讀書有點盲目、分不清主次,就像書中所說的「被動閱讀」。對於這一點,書中開篇就有一個我認爲最重要的觀點:主動閱讀。 
書中說:任何學習都不該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該該死氣沉沉。 
 
閱讀時越是帶着本身應有的積極、主動態度,以及儘可能讓本身閱讀得更加有活力,纔可以更有所得,閱讀的效果纔會更顯著。這是我必須儘快學會的一點,不然花費了很多盯着書本的時間卻總感受收效甚微,這是最打擊讀者積極性的事情,也容易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閱讀的2個目的 
閱讀前首先必須認清咱們閱讀的目的:增加理解力(Understanding),而不是簡單地得到資訊(Information)。 
 
對於後者,在當前網絡資訊氾濫的情況下,過多的資訊如同多少的資訊同樣阻礙咱們理解力的增加,由於媒體、網絡等的確產生了壓倒性的過多資訊了。而這些信息恰好是通過巧妙包裝的,所以吸取這一類信息並不能很好地增進咱們的理解力。 
 
對於理解力,書中說「知識(Knowledge)不等同於理解(Understanding)」。只有常常閱讀那些超越咱們自身理解範圍的書籍,才能在不斷堅持的努力閱讀下,幫助咱們「從粗淺的瞭解推動到更深刻的體會,此時就像自個人破繭而出。」 
「自個人破繭而出」,很精彩的比喻,不過不知我什麼時候可以感覺到此種痛快? 
 
>>閱讀的內容 
分爲眼下讀得懂的與必需要讀懂的。 
這與上面閱讀的2個目的能夠說是相對應的,咱們總說過輕易能得到的事物容易被輕視,相對來講會更珍視得之不易的事物,我想在這裏也是同樣的。不過對於那些如今不懂卻又必須讀懂的要求是:讀者必須把本身對書中內容的不理解程度克服到必定成都以內,不然也就是打擊積極性了。 
 
>>閱讀的4個層次 
首先要明白「有些書能夠淺嘗輒止,有些書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要咀嚼與消化。」——培根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關注每一個詞句的含義,這是小學時代就必須掌握的。可是對於外文閱讀(例如英語原著)則有時另一回事了。 
讀到這裏,我驚訝原來我一直以來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一詞一句地慢慢讀,生怕一旦跳過會遺漏了什麼重要內容,耗費的時間過長。這也是我迫切找到本書想提升本身的閱讀速度與質量的緣由。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經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 
要點: 
不要被書中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沒必要要每詞每句都讀得透徹,重要的是在最少時間內掌握書的重點、主題框架等,再以此來判斷一本書是不是本身想要閱讀的書籍。 
挑書的步驟: 
一、閱讀書名、副標題、序,總結主題並歸類 
二、細讀目錄頁,歸納性地理解書中內容的基本架構 
三、檢閱索引,能夠評估書中的主要涉及點,再細讀重要詞目的內容獲取第一感覺 
四、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的連續段落讀下去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帶着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可能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這階段須要的是經過專一來追尋深刻的理解。 
 
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又稱比較閱讀(comparative reading),經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本身的理解。 
大概這個是寫論文、著書等較嚴格、嚴肅的狀況下才會用到。 
 
>>作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應提出的4個問題: 
一、該書總體上談些什麼? 
二、書中具體講了什麼,怎樣講的? 
三、書中的內容有道理嗎?是部分有理仍是所有有理有據? 
四、書中內容跟我有什麼關係? 
 
>>主要觀點: 
一、讀書時提出問題並嘗試本身從書中找答案來回答問題的習慣能使咱們成爲更好的讀者。 
二、用本身的話來闡述文中主要觀點是肯定本身是否真正理解書中主旨的最佳方法,不然就是在與做者進行一些文字上的交易罷了。 
三、應該在那些讓你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停下來慢慢讀,而不是在那些你感興趣的地方停下來。 
四、當面對的是難讀的書時,先從頭至尾讀完一遍,而且在這途中不在不懂的地方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架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