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發聲的基礎知識與訓練方法

    1、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
( 1 、 呼吸器官, 2、 發聲器官,3、共鳴器官,4、 咬字吐字器官)
聲音的造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做產生的生理現象,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造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咱們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一樣,於是歌唱發聲又是一個物理的聲學、音響學現象。而進行歌唱藝術實踐又是一個複雜豐富的心理活動過程,所以咱們的歌唱運動能夠說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體」的行爲。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所有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系統。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通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佈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肺中由兩個葉狀的海綿組織的風箱構成,它包含了許許多多裝氣的小氣泡);而後通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支氣管)將氣息聚集到兩面三刀個大氣管,最後造成一個氣管,再通過咽喉從口、鼻呼出。與呼吸系統相關的各肌肉羣,他們的運動也關係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咱們平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着使用所有的肺活量,但歌唱時的呼吸運動就不一樣了,吸氣動做很快,呼氣動做很慢。若是趕上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頓挫、抑揚變化,也全靠吸氣、呼氣肌肉羣的堅強和靈活的運動才能完成。
2、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並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很是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獲得調節的。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啓,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經過。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羣協助進行發聲運動。咱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羣的功能做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做用,當咱們吞嚥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經過時避免進入氣管,咱們每每有時不當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做不協調所致。第二個做用是歌唱的時候,會厭豎起,造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3、 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如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因爲音商的不一樣,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一樣的。通常來講,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鳴發揮做用了。若是咱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閃就能得到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語言器官)包括脣、舌、牙齒和上齶等。這些器官活動時的位置和不一樣的着力部位,造成了輔音和元音(即語言)。發聲歌唱時,咬字、吐字器官各組成部分的動做比平時說話要更加敏捷而誇張。敏捷是爲了使咬字準確清晰,誇張是爲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韻母通暢地引長髮揮。因此語言器官是咱們在吐字咬字時的物質基礎,也是咱們學習吐字咬字時出聲、引長和歸韻的重要器官。聲音是歌唱的基礎,要訓練好聲音進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參與發聲器官的構造和做用。歌唱運動的感受遠不如看得見、摸得着的如鋼琴、小提琴訓練那樣的肌體運動來得容易,這就要求咱們每一個歌唱者要有敏銳的自我感受,並在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反覆訓練,以造成條件反射去判定本身的聲音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聲器官運動的基本規律。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們的運動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學爲基礎,而這些器官的協調活動,則是在人體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體的運動都受到心理的指揮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願望及舞臺感受等等,很大一部分與心理的因素有關,有時候心理的制約因素甚至比發聲技術更重要地左右着咱們的訓練,咱們應該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當咱們在歌唱時,尤爲在臺上表演時,則需將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內容與情感上,以情帶聲,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體器官的位置及活動狀態上。
2、 歌唱的姿式
    有人說:「姿式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聲的源泉。」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式,沒有通過專業訓練的人每每不夠重視姿式,姿式的正確與否是直接關係到發聲時各個器官配合的協調姿式,姿式的正確了,發聲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做,而不正確的姿式,則每每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比如咱們的跑步運動員,賽跑時若是沒有正確的跑步姿式,就會直接影響跑步的速度同樣。
正確的歌唱姿式是:1身體天然直立,保持天然放鬆,這裏的放鬆毫不是鬆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2、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天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天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3、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着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4、面部,眼神要天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着唱歌。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鬆,切記緊咬牙關。6、還有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受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造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7、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做,但動做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做,多此一舉。坐唱的姿式與站立時的要求同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1/3的面積,兩腳稍分開,天然彎曲,不能蹺腿坐,也不能兩腿交叉疊起。
3、 歌唱的呼吸
    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纔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歌唱時的呼吸與平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是不大同樣的。在平常生活中,人們經過說話交流思想感情,由於通常距離較近時所需音量就較小,氣息較淺,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傳得很遠,並且咱們說話連續用嗓時間長了,嗓音就容易疲勞、嘶啞,這種說話的呼吸若用於唱歌就顯得不能勝任了。唱歌是爲了抒發情感,是要唱給別人聽的。歌唱時面對的每每是大庭廣衆,須將歌聲傳至每一個角落,於是要求聲音既要有必定的音量,又要有必定的力度變化,要有長時間歌唱的能力,並要求根據歌曲的須要,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輸送氣息,要作到這些,就不是簡單的事了。因此歌唱時的呼吸做爲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和方法,它是一項技術性問題,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呼吸運動包含着吸氣和吐氣兩個過程。
1、 吸氣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擡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倒是能夠動的,並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裏,保持住而後再緩緩將氣吐出。
2、 吐氣
唱歌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這點很重要, 就比如給自行車打足了氣,不能一會兒放鬆了,這裏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問題,要保持住氣息,就必須在唱的過程當中永遠保持吸氣的狀態,控制住氣息徐徐吐出,要節省用氣,均勻地吐氣,這就是所謂氣息的對抗。在呼和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受,整個身體表情都應該是積極放鬆的,緊張的部位就是橫膈膜、兩肋,兩肋就像是一隻充足的氣球同樣,咱們要讓聲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讓氣球往上浮起來,也就是說要把氣息拉住,不能讓它提上來,這就牽涉到一個氣息支點的問題。
3、 唱歌時要有氣息支持點
    支持點也就是聲音要有一個立足的地方,這個立足點也就是以橫膈膜及下肋兩側作支持點,當咱們咳嗽或笑的時候,能夠直接感受到它的支持做用。沒有通過呼吸訓練的人,經常唱歌時,臉紅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聲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等,都是與氣息支持點沒有保持住有關。反之,咱們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點的感受,那麼,當我閃歌唱發聲時,便會感到聲音彷彿落在咱們所控制的氣息上,也就是說聲音是由呼吸來支持了,這種聲音不但悅耳響亮,並且能強弱自如地作出各類變化來。
4、 不一樣的樂句用氣是不一樣的
    咱們在進行胸腹式呼吸時,呼吸氣勢的強弱、吐氣的方法要根據所唱歌曲(或樂句)的不一樣要求有所不一樣。下面咱們就介紹幾種不一樣的呼吸練習法。
1 ) 緩吸緩呼 這是咱們在訓練和歌唱時經常採用的方法。就是胸腔天然挺起,用口、鼻將氣息慢慢吸到肺葉下部,橫隔膜降低,兩肋肌肉向外擴張(也就是腰圍擴張),小腹向內微收。這種吸氣要求天然放鬆,平穩柔和地進行,就像咱們去聞花的芳香時的感受同樣,聞花的感受使咱們吸氣吸得深,就像作深呼吸運動同樣,但吸氣時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輕輕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而後慢慢呼氣。呼氣時,注意保持吸氣狀態,控制住兩肋和橫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氣息,使之平穩、均勻、持續、連貫地慢慢吐出。有一種感受能夠幫助咱們體會呼氣時下肋和橫隔膜的保持狀態:就是在緩吸後作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塵的動做,這裏須要長長地吹氣,也就是在作長音的呼氣練習,咱們常說:「長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蠟」,是一種吐氣的感受。
2 )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經過口、鼻迅速把氣息促而深刻地吸到肺葉下部,並將氣息保持住,而後,按照緩呼的要求而呼出。咱們在演唱實踐中常常要用到的,由於在歌曲的句與句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吸氣不通話你有很長的停頓時間,每每採用「偷氣」的辦法來吸入且要吸得不讓人發現,這就是急吸緩呼的做用。爲了培養呼吸的控制力,咱們能夠採起一些練習曲及歌曲中的某些樂句作帶詞的練習,效果較好。卡魯索說過,歌者可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對於呼吸器官的操縱和運用,是否創建了強固的基礎。
4、 歌唱的發聲
歌唱時的發聲和說話時的發聲是不徹底同樣的,說話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說話,都是不對的,這會沒有色彩,不是音樂化了的發聲。因此說說話的發聲是不能適應歌唱的的須要的,咱們必須講究發聲方法,幫助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鍊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
1、 喉頭和聲帶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總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所以,瞭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很是必要的。通常來講,歌唱時喉頭位置應該比平時說話時偏低一些(就像咱們深吸氣時的喉頭感受,由於吸氣時的喉位,比靜止時的喉位略低一點)有不少人把喉頭處於吸氣時的位置稱爲「水平位」。在歌唱時字與字、句與句的轉換中,喉頭要始終處於這一位置,而不該作離開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動,固然喉頭位置的穩定是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而不是僵死不動的穩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遠穩定在水面上的道理同樣,若把皮球比作喉頭,皮球浮在水面的狀態就好像喉頭穩定在吸氣位的狀態同樣。因此歌唱時的喉頭位置應始終處於低而自如的穩定位置和喉頭壁打開的狀態。
    2 、 打開喉嚨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天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那麼如何能幫助初學者「打開喉嚨」呢?
    1 )「打哈欠」的狀態 「打哈欠」狀態可讓口腔打開天然,放鬆,口蓋擡起,口腔內空間增加增大。因此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態確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態。在平時練習時,還能夠用閉嘴的「打哈欠」,閉口打哈欠的時候,裏邊的狀態也是開的、擡的,若是咱們在唱歌的時候都能保持這個狀態的話,那你的聲音就不會是「白」的、「扁」的了,你的聲音就會是「豎的」、「圓的」了。
    2 )用「微笑」狀態來打開喉嚨 咱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擡起來。「笑肌」擡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態可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使你得到高位置的聲音。「歌唱狀態就是裏邊的哈欠,外頭的微笑」,這話很精闢。
    3 、 良好的中聲區
    中聲區是唱歌的基礎,沒有良好的中聲區,就談不到其餘的一切。咱們應當重視中聲區的練習,多在中聲區下功夫,不要急於唱很高的音。練習時,咱們先從中聲區以中、小音量練習開始,通過至關一段時間的鞏固之後,再慢慢向較高一點或較低一點的音域發展,初學者必定要遵循由易而難的按部就班的原則,不然一開始就猛練高音,不但不會得到正確的高音,反而會毀壞聲帶。中聲區應該靠前,明亮,輕鬆流暢,不費力,這樣才能往上發展,爲演唱高音打開通路。中聲區的聲音不要強求音量,而是要天然自如,要求音色優美和聲音的靈活性。每一個聲部的重要音區都是中聲區。中聲區要作到吸氣深,呼吸力求天然,有彈性,積極向上,有支持點,喉頭穩定鬆馳,不論唱高、低不一樣的音,喉頭的感受都在一個位置上,聲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聲音從頭至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咱們常比喻說「聲音要像穿珍珠同樣,把每一個音穿在一條線上」等等,就是說聲音要連貫、統1、圓潤。
    4、 關於換聲區
    當你從低音往上唱時,唱到必定的地方,就會感到困難,容易卡殼,這就是到了換聲區了,這時,你必須運用某種方法才能繼續入上唱。歌唱者首先應基本掌握了換聲區的唱法,而後因人而異地做具體調整。有幾種方法你們能夠實踐一下:
    1 )「倒抽一口氣」的動做 就是歌者在唱到換聲的音時(發元音的同時),作一個倒抽一口氣的動做,好像「嚇一跳」的生理狀態,讓喉頭稍向下,向後退讓,以使口咽腔充分打開,同時將中聲區歌唱時向上齒齦背後發送的氣息,隨着音高逐漸向上挪動,嘴也隨着逐漸張開,此時聲音感受更向上,向更遠的前方發送。這時聲音就天然地進入了換聲區。
    2 )母音轉換手法 就是在唱到換聲區的時候提早讓聲音掩蓋一點,聲音暗一點,出氣量小一點,小舌頭擡起一點。在碰到換聲點時,有一點必須強調指出,就是你感到聲音唱上去困難時,甚至聲音感到要出現破音時,千萬不要變化發聲器官的形態,不要亂動,亂使勁,必定要堅持迎着聲音唱下去就能夠了。其實換聲點的老是就是一個「混聲」的問題,就是真假聲結合的問題。掩蓋一些的聲音就是有了假聲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須與真聲混合在一塊兒,聲音的銜接纔不會有痕跡,聲音纔不會虛和空。因此學會換聲點的過渡也就學會了假聲的唱法,而假聲位置對唱歌、解決聲音的統一是大有好處的。
    5 、 高音區的練習
    高音區經常在做品的高潮中出現,有着激發聽衆情緒、振奮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會給整個演唱增添光彩。所以,具備響亮的、金屬般的高音對歌唱者來講是很是寶貴的,在找到了天然聲區,打好了中聲區的基礎,又掌握了換聲區的技巧後就能夠進行高音的練習。唱高音時,兩顴骨要更積極開放,整個歌唱狀態要更加積極向上,興奮。隨着音高向上,下頜須要鬆弛地向下,向兩側向後拉;小舌頭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氣,使喉嚨更加打開,喉頭不可隨音高往上移動,而是相反,逐步降低,保持在吸氣的狀態,固然這個狀態必須有氣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訓練中的一個難點,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也已經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種方法都要因人而宜,採起適合本身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第一個就是支點提法:在唱歌的時候好像聲帶不長在喉嚨裏,而長在了胸口,唱每個字都不要離開這個支點,嘴放鬆唱,這樣把注意力往那兒一想,一會兒聲音就獲得平衡了。這種方法能夠解決好幾個問題:若是唱高音喉頭容易上提的話,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頭了,支點一低,喉頭也天然放鬆,下放,喉頭放下之後,喉嚨天然打開。還有聲帶都有長在胸口處,氣息固然就不能超過聲帶,那必定在胸口的下面,氣息也就往下沉了,穩定了。這基本是找到了正確的發聲方法。
    第二個反向提法是「喉下換字」的比喻。喉下換字的辦法,就是說通常唱高音時喉頭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換,或者「貼着肩膀換,在脖子根換」。這樣唱的時候,喉嚨最容易打開,並且聲音比較容易垂直,容易進入頭聲,容易找到高音的焦點位置。
    6 、 關閉唱法
    關閉唱法通常是指男聲在唱高音時,減小換聲區的困難而用的一種唱法。關閉不是把聲音關進去,而地要放出來。關閉要保持中聲區的基礎,關閉的目的就在於把中、高音區正確統一塊兒來,這能夠理解爲發聲器官工做上的變化,如喉嚨的打開,會厭往上豎起、咽的下部適當擴張等。關閉唱法通常是指在中聲區用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換聲區就開始用「u」,過多的「a」聲音發白、扁,過多的「o」聲音發暗,所以都必須在實踐中適當掌握。關閉唱法是訓練高音的技術有效的方法。
歌唱的發聲是歌唱發聲訓練製造樂器的重要方面:它須要喉頭穩定,喉嚨打開,聲音所有搭在氣息線上,沒有一個音脫離這個氣息的軌道,聲音均勻、連貫、有力度,氣息通暢無阻,聲區轉換時不露痕跡等等,可是歌唱是高級神經系統的活動,一我的在歌唱時的心理狀態,經常能影響其歌唱質量的好壞,所以,在唱歌時,不能只孤立地強調哪一部分肌肉的生理活動方面。好的聲音是整個發聲機能協調工做的結果。
    5、 歌唱的共鳴
    歌唱的聲音要有比較寬廣的音域,要有至關響亮的音量,要有表達歌曲感情的各類聲音色彩。這些除了要靠正確的氣息控制,正確的發聲方法以外,更要靠正確掌握人體對發聲的共鳴做用。共鳴可以造成的聲音質量變化,要比聲帶自身的發聲能量大得多。當某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響時,影響到周圍的其餘物體的振動,從而加強了原物體振動的聲響,造成了共鳴現象。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因爲氣息衝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同時引發了人體內其餘各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因爲共鳴時產生的泛音與聲帶發出的音組成複音,所以,它使聲音獲得了美化,達到宏亮、豐滿、悅耳、動聽的效果。人的聲帶是極短的振動體,它發出的聲音是微小的,全靠人體許多自然的共鳴腔體(如胸腔、咽腔、頭腔等)將它擴大,這些共鳴腔體能夠調節聲帶所發聲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變化,並能調整其高度。
    1、 人體的共鳴腔體
    前面咱們已經講過人的共鳴腔體能夠分紅不可調節的共鳴腔: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等,能夠調節的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這部分是重要的共鳴腔體,可調節共鳴,上聯頭腔,下聯胸腔,是個聯絡站。歌唱發聲時,應隨着音的升高或下降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通常來講,高音的共鳴區是分佈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佈在胸腔。但這樣的分佈並非說能夠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全部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造成「總體共鳴」。總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2、 共鳴的運用
    在歌唱發聲時,應用混合共鳴的方法,掌握好共鳴在各聲區裏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必定的平衡,使聲音得到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增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爲主體,摻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樣才能在換聲區發聲時,不發生明顯的痕跡。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1、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3、 歌唱共鳴的方法
    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遵循漸進的原則,從中間往兩頭髮展,即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不能急於求成。下面咱們簡單介紹一下得到歌唱各類共鳴的方法。
    1 )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很是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天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下齶天然放下稍後拉,上齶有上提的感受。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着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齶前部集中反射而引發振動,這個硬齶前部咱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繫,且可減小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做用。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脣、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天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擡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纔會得到良好的共鳴效果。
    2 )頭腔共鳴
    咱們經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爲頭聲。頭腔共鳴是咱們聲音中最具備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爲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是因爲聲音的頻率引發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的震動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得到頭腔共鳴必須先具備鼻腔共鳴、口腔共鳴,不然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齶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齶放下,軟齶和小舌頭儘可能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着上齶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引發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富,富有光彩。固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創建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3 )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經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經常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實際上在咱們每一個聲部的全部聲區,都須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得到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狀態,下齶天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睦管附近引發更多的振動,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農會引發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必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度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把濃重的喉音誤認爲是胸腔共鳴。
     4、 共鳴練習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說的「哼鳴」來練習
    「哼鳴」時,如閉口打哈欠狀態,雙脣微微閉住,口腔內越空越好,鼻、咽腔打開,把氣息的通道留得越寬越好,而後讓氣息順利通過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進入頭農會的蝶竇處,蝶竇處的感受就是咱們前額的眉心處。感受到聲音向前向上,體會到眉心在震動,從而發出較明亮集中的「哼鳴」聲音。這個發出「哼鳴」的眉心處就是咱們要找的頭腔共鳴。
    爲了使三個共鳴腔體有機地結合起來,造成歌唱共鳴的總體性,在訓練時,還能夠選擇三個有連帶關係的母音組進行練習。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空間比較大,聲音較能通暢地進入各個共鳴腔體。
    6、 歌唱的咬字吐字
    聲樂是一門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語言是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纔有可能產生,語言直接、準確地傳遞着情感和思想感覺,這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與之相比的。所以歌唱語言的準確掌握運用,是歌唱技術的重要訓練課程。
    1、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
     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頭(聲母)而言,即把字頭的聲母,按必定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予以咬準。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韻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韻母,按照不一樣的口形予以引長吐準,並收清字尾。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通常規律是:
    1 )字頭要唱得短、輕、準
漢字的發音,大可能是以輔音開頭的,字頭就是指發音的開頭部分,即咱們常說的「五音」:脣、舌、牙、齒、喉。
脣音:bpmf
舌音:dtnl
牙音:jqx
齒音:zcszhchshr
喉音:gkh
這五大類的發音時,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脣音字用力部位在脣上,上下嘴脣噴口應有力清晰。舌音着力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齒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齒間,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咱們應充分運用「咬」字的技巧,來增強歌曲的感染力。
    2 )引長字腹
     字腹(韻母)是字在歌唱發音中的引長部分,它佔時值較長,歌唱時響度最大,是字的主體部分,與發聲的關係最密切,它須要引長,也可以引長。它對歌唱的好壞起着關鍵性的做用,引長部分按照字腹中不一樣的韻母的口形要求,分爲「齊,開,撮,合」四類,咱們稱「四呼」。
開口呼:aoe發音時要求口腔打開。
齊齒呼:ī或以ī爲開頭的韻母,發音時口呈扁平形,氣息經過上下齒之間的空隙流出,用力在齒。
撮口呼:ü或以ü爲開頭的韻母,發音時上下脣微向前,用力在脣。
合口呼:u能夠u爲開頭的韻母,發音時上下脣收攏呈圓形。
「四呼」在引長字腹時運用,口形決不能隨曲調的變化而變化,應始終保持不變。歌唱中聲音是否圓潤、連貫主要取決於吐字發音的準確、連貫與流暢。
    3 )字尾收音要分明
     字尾是指字的結尾部分。在歌唱發聲中,凡有字尾的字,都應把尾音收住,纔算唱完整這個字,不然只算唱了半個字。單韻母的字是沒有字尾的,不須要收音,只要元音發音完整不走形。複韻母的字,應很好地注意收音。如:
aieiuaiuei的韻尾時,應收i音。嘴角微向兩邊咧開。
aoouiaoiou的韻尾時,應收u音,雙脣應向前微撮。
n爲字尾的音時,軟齶降低,舌尖抵上齒齦,阻住口腔通路,放氣流穿鼻而過,收向前的n音。
ng爲字尾的音時,軟齶降低,舌根上升貼住軟齶,阻住口腔通路,使氣流穿鼻而過。
字尾收音時,要收得天然,要收得短、準、輕。且收尾的部位要準確,響度要適中,時值要作到收音即停。國我國的語言文字繁多,變化萬千,收尾的部位也各不同。在我國的傳統演唱中,將漢語語音的韻尾概括爲十三個韻腳,也就是咱們常在詩歌中遇到的押韻的意思,咱們稱它爲「十三轍」。
    2、 關於「十三轍」
    1 )發花轍:凡收aiaua的字均屬之,如沙,下,馬等。屬元音結尾,收韻時口形不變。
    2) 梭波轍:凡收ouoe的字均屬之,如波,歌,多等。
    3 )乜斜轍:凡收ie,üe,的字均屬之,如疊,葉,野等。
    4 )「一七」轍:凡收i,ü的字均屬之,如喜,月,雪等。
    5 )姑蘇轍:凡收u的字均屬之,如哭,古,谷等。
    6 )懷來轍:凡收aiuai的字均屬之,如開,槐,怪等。
    7 )灰堆轍:凡收aiuai的字均屬之,如內,醉等。
    8 )遙條轍:凡收aoiao的字均屬之,如高,肖等。
    9 )油術轍:凡收ouiu的字均屬之,如酒,手,後等。
    10 )言前轍:凡收anianuan的字均屬之,如南,關,邊等。
     11 )人辰轍:凡收eninuenun的字均屬之,如分,賓,軍等。
     12 )江陽轍:凡收angianguang的字均屬之。
    13 )中東轍:凡收enginguengongiong的字均屬之,如爭,表,紅等。
    3、 關於聲調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聲調是一個音節或字在單獨發音時它的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漢語語言中的四個聲調在咬字、吐字中,雖然按三部分結構規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的聲調不對,唱出來的字仍然容易令人誤解。若是咱們把四聲搭配得當,就造成了聲調的對比,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有長有短,朗讀起來好聽,唱起來易於上口,這就強調了詩詞的節奏美、旋律美。
    總之,歌唱的語言離不開字音的聲、韻、調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結合規律,演唱時辯證地處理每一個部分之間的關係,還要根據歌曲情感的須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完整地表現出每一個字來,才稱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還有一點要強調的,就是咬字吐字重要的是要研究語言如何表現感情,通常來講,唱輕快的歌曲,咬字吐字應特別輕快、敏捷、靈活;唱雄壯的進行曲時,咬字應結實有力;唱抒情曲調時,咬字應優美柔和;唱慢速度的歌曲時,咬字吐字應圓滑,相連,從而達到「以情帶字,字裏傳情」的目的。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