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2)

chapter4 擴大的收入決定理論函數

本章主要講IS-LM模型。本章依然研究收入水平的決定及其變更,只不過由前一章的產品市場範圍擴大到了貨幣市場範圍,將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結合起來,分析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spa

4.1 貨幣3d

貨幣出現後,經濟變量能夠分爲名義變量和實際變量,用產品表示的變量爲實際變量,用貨幣表示的變量爲名義變量。貨幣的職能:流通、支付、儲藏。貨幣供給量(存量),能夠劃分爲:blog

(1)M0:流通中的現金;資源

(2)M1(狹義貨幣)=M0+活期存款;產品

(3)M2(廣義貨幣)=M1+按期存款。io

貨幣供給量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所以在一個模型中貨幣供給量是一個外生變量,央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手段有:(1)法定存款準備金;(2)再貼現利率;(3)公開市場操做(經常使用手段)。效率

貨幣乘數(將基礎貨幣放大的倍數)基礎

因爲貨幣供給是外生變量,獨立於利率,所以MS爲豎直一條線(橫軸M,縱軸r)。變量

貨幣數量論是從長期看流通中所需貨幣的理論:MV=PY, Y是產出(多少產品),PY表示用來交易的所有產出。長期來看,貨幣就是爲了知足交易須要。

流通中的實際貨幣需求爲M/P;名義貨幣需求爲 M。

通常名義的除以價格就獲得了實際的:好比你每個月收入5000元(名義值),用牛肉來衡量你的實際收入,牛肉價格爲50每斤,那你的實際收入就是100斤牛肉。

MV=PY,若V,Y是常數,獲得一切物價現象都是貨幣現象!不少人認爲改變貨幣供給量,不改變實際變量,只會帶來價格的上升,即改變名義變量。

貨幣需求理論的微觀視角:鮑莫爾-託賓平方根。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他根據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出發,三個動機:交易L一、預防、投機L2。

(1)交易性需求主要取決於收入水平,L1=k*Y

(2)投機需求取決於利率,L2= -h*r,前提假設如今投機的產品只有債券,根據低買高賣原則,r大,債券便宜,你們都去買債券,對貨幣需求小(不想持有錢,想持有債券);r小,債券貴,不肯意買債券(債券收益率也很低),仍是持有錢比較好。

利率不能無限小,當降低到r1,此時人們投機的貨幣需求很大。流動性陷阱,利率很低不能再低了,多大的流動性都會被人們吸取。

貨幣需求方程L=L1+L2=ky-hr 。均衡利率:貨幣需求L=貨幣供給M

     

將貨幣需求曲線簡化爲直線,看看需求,供給變化帶來的均衡利率的變化。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MS-->利率-->消費投資-->支出AE-->收入水平Y

貨幣政策反衰退是無效的:經濟衰退的特色是實際利率很低,上述L平坦的那段,根據流動性陷阱,央行增長貨幣供給,都會被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吸取,壓根不會改變利率!

4.2 LM模型

L爲貨幣需求,M爲貨幣供給。推導以下,  以後考慮價格因素,令M=M/P。

     

從貨幣市場上看,收入與利率正方向變化!利率很低,流動性陷阱大,投機需求大,用於交易的貨幣需求小,而交易貨幣需求與收入是正相關的,利率高,交易需求增長,收入增長。

LM曲線推導:上述均衡y的公式能夠獲得以下LM曲線,水平區間與流動性陷阱有關。

     

LM的斜率爲 k/h, 利率很高時,投機需求小,交易需求大。

LM分爲三個區間:凱恩斯、中間範圍、古典區間。

存在流動性陷阱時,投機需求無窮大,h無窮大, 斜率k/h趨於0;利率很高時,投機需求很小,h很小,斜率很大。

利率變化是在曲線上點的變化,LM曲線移動是利率之外的因素引發的,根據y的表達式,貨幣供給M,價格P都會改變曲線。M增長,P下降,LM右移。除此以外,貨幣的流通速度上升,也是M增長,LM右移。

4.3 IS模型(產品市場均衡下利率與收入的關係)

產品市場的均衡:收入=支出。

收入Y=C+S, 支出AE=C+I。 在產品市場,市場均衡有C+S=C+I, 獲得S=I。

獲得y表達式, 即IS方程

IS方程的含義:當產品市場均衡時,均衡收入y如利率呈反方向變化。

解釋: 產品市場中,利率高,投資需求小(企業借不起錢),消費支出小,總支出小,支出決定收入,則收入小。

IS曲線的斜率 -(1-b)/e。 改變IS曲線的因素:家庭自主性消費Ca, 自主性投資Ia增長,曲線右移。

4.4 宏觀經濟均衡和IS-LM模型

產品市場的均衡必需要有貨幣市場的均衡爲前提,產品市場均衡有

須要知道表達式中的每一個變量,其中利率r 是貨幣市場決定的。

貨幣市場的均衡必需要有產品市場的均衡爲前提,貨幣市場均衡中

其中y是在產品市場中決定的。鏈接兩個市場的紐帶是利率。

兩個市場同時均衡時,能夠求出解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改變(經濟波動)--外生變量變化。

產品市場,IS改變--財政政策,財政擴張,IS右移 ;

貨幣市場,LM改變--貨幣政策,貨幣擴張,LM右移。

4.5 IS-LM模型的應用--分析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效果

1.財政政策:稅收,購買支出G,轉移支付Tr,政府補貼。

(1)經濟在凱恩斯區間運行, IS曲線很陡峭,由於利率很低,投資對利率徹底不敏感,貨幣政策使得LM移動,沒有任何用;若是擴張財政政策,IS右移,收入增長的幅度與財政支出的增長同樣,利率不會提升。因此擴張的財政政策徹底有效。

(2)古典區間,IS很平坦,由於利率很高,投資會利率很敏感,擴張的財政政策,IS上升,Y幾乎不變,沒用,這是由於政府的支出有擠出效應,利率很高,不肯意持有用來投機的貨幣,其餘的貨幣已經所有拿去買債券了,手上只有知足交易的貨幣,沒有投機的貨幣,所有以債券形式持有,如今增長政府購買支出,須要發行債券來籌錢啊,我要買政府的債券就必須放棄我原來持有的私人債券,政府把私人擠走了。

(3)中間區間,IS右移,Y增長,雖然增長的幅度不是很大,利率是增長,說明財政政策部分有效。

財政政策乘數的大小, 聯繫IS,LM方程(變一下AE=C+I+G,消去r),對G求導獲得:

財政政策必定要考慮政府的擠出效應:政府購買增長--總需求增長--價格上升--貨幣供給減小--利率上升--私人投資被擠掉。

2.貨幣政策

仍是看LM的三個區間,分狀況討論

(1)凱恩斯區間:LM右移不改變Y,反衰退無效。

(2)古典區間:LM右移使得利率降低,Y增長,擴張的貨幣政策徹底有效。

(3)中間區間:LM右移,利率降低,Y增長,可是幅度不大,貨幣政策部分有效。

 貨幣政策乘數:

貨幣政策的侷限性:短時間性,時滯、貨幣流通速度。

本章總結: (1)利率在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做用是相反的;(2)收入來自生產,必定要發展實體經濟,同時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意義重大;(3)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不一樣經濟條件下效果不同。

chapter5 通常的收入決定模型

本章仍然研究收入水平的決定及其波動,前面兩章已經有了產品市場、貨幣市場,本章將範圍擴大到了要素市場,簡單的用勞動市場來代替要素市場,研究當這三個市場下的均衡收入。

5.1 總需求AD

總需求AD的構成 AD=C+I+G+NX(外國的需求)。總需求曲線是AD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

Q:縱軸是價格,橫軸是收入Y,不是叫總需求AE,如何理解?

不一樣的價格水平下,對收入的需求有多大?當價格高,對收入的需求低(收入相對低了);價格低,對收入的需求高(難理解!)。這個理解與r與投機需求L2相似,r大,喜歡債券,對貨幣需求小,r小,喜歡錢,對貨幣需求大。這裏相似,價格高,我喜歡商品,對收入需求小;價格低,我討厭商品,喜歡收入。

另外一種解釋,每個價格水平決定的需求水平,對應一個收入水平。

Q:如何推導AD曲線?

在LM函數中引入價格,y=m/(k*p)+h/k*r,可見y與p的關係相反。

Q:AD曲線向下傾斜,如何解釋?

價格變化的三種效應

(1)利率效應:價格降低,實際貨幣供給M/P增長,在貨幣需求不變下,利率r 降低,消費投資增長,AD增長。

(2)價格的實際餘額效應:貨幣的名義餘額M,實際餘額M/P,購買力與價格相關,價格降低,實際餘額上升,消費增長,AD增長。

(3)價格的稅收效應:稅收是針對名義收入的,價格越高,工資也上升了,稅多了,實際收入可能不變。

總需求曲線的移動由非價格因素引發,看AD的表達式,包括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支出、淨出口改變。除了公式中反應的,還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好比減稅,可支配收入增長,AD右移;貨幣供給增長,r降低,投資增長,消費增長,AD增長。

5.2 總供給AS

AS反應了在一個價格水平下,經濟體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AS的推導以下

N表示勞動力,K表示資本,z表示技術水平,假設K、z是常數,那麼Y只與N有關,N與w/p(實際工資)有關,w是名義工資,能夠是彈性的,也能夠是剛性的。在w不變下,獲得

上述推導就把價格P與供給Y聯繫一塊兒了。

經濟學家對總需求AD沒有什麼分歧,可是對總供給AS有不一樣的理論,有如下三種:

(1)古典AS:也叫做長期總供給LAS,潛在總供給,充分就業總供給等。

假設勞動市場是競爭的,工資是彈性的,工資會隨着勞動的供求關係進行調整。

不管價格p怎麼變,名義工資w會隨之調整,勞動市場提供的勞動力N是不變的,Y=F(N),產出Y也是不變的。

注意:勞動力N的平衡:縱軸爲實際工資w/p,橫軸爲勞動力N, 供給NS(來自家庭)向上傾斜,需求ND(來自企業)向下傾斜。若是P變化,W隨之變化,永遠在平衡點。

LAS是豎直一條,影響LAS移動的因素:技術提升,資本K增長,可用天然資源增長,LAS右移。

(2)通常凱恩斯AS

前提條件:工資剛性(粘性)、人們的貨幣幻覺(人們會阻止名義工資的降低,可是沒辦法應對實際工資的降低)。

AS的推導,w是給定的(工資剛性),p降低,實際工資提升,廠商對勞動的需求ND降低,Y減少。p 與Y正方向變更。AS曲線向上傾斜,這是短時間總供給去曲線,SAS。

(3)極端凱恩斯 

 

5.3 AD-AS模型

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 AS=AD

這個均衡點是三條曲線的交點,長短時間都是同樣的,爲啥?

若是三條線不交於一個點,會怎麼樣?短時間沒有達到潛在產出Y,或者經濟過熱。

1. 均衡變化--總需求的衝擊

*價格彈性

價格剛性:價格不隨着供需而變化。價格剛性的緣由:(1)壟斷;(2)工資剛性(要素剛,商品價格也高);(3)信息不對稱;(4)政府價格管制;(5)菜單成本(改變價格,餐廳要變菜單,成本高,商家就不改菜單了)。

(1)總需求降低

    

 *價格彈性---左圖中, AD1降低變到AD2(出口減小、消費需求挫敗等),Y1是充分就業的,產出減小到Y2,失業率高,工資變低,企業成本低,供給AS增長,變到AS2,又調整到了Y1充分就業狀態。(古典學派)

 *價格剛性--右圖中,AD1降到AD2,價格沒有隨之調整,那麼產出仍爲Y1,可是需求只有Y2,需求不足生產過剩,失業率上升。如何解決?政府增長購買支出,將AD2回到AD1。

(2)總需求上升

價格彈性下,AD1變到AD2(政府增長支出),Y1變到Y2,此時超過了充分就業產出,失業率低,工廠工資成本高,那麼產出小SAS1左移大SAS2,調整回Y1水平。最終Y沒變,物價卻漲了不少,說明財政政策在短時間有效,可是最終這個效應消失,只剩下了物價上漲(通脹)。

 2.均衡變化--總供給的衝擊

    

(1)總供給降低

稅收增長,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等因素,供給減小AS1左移到AS2,產出降低,就業少,物價漲了,滯漲現象。如何解決?若是左移AD,價格控制住了,失業率更加嚴重,右移AD,產出達到了,可是物價更高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AS2 調整回到AS1(技術進步)。

(2)總供給上升

技術進步,工資降低,減稅,大豐收等因素,AS1右移到AS2,收入降低,產出增長。

chapter6 失業與通脹

失業反應了勞動市場緊張程度,更反應了經濟體資源的利用程度。通脹衡量價格水平。菲利普斯曲線反應通脹與失業率的關係。

6.1 失業

1. 失業的定義

 Un表示天然失業率。離職率表示就業人口中失去工做的佔比,就任率表示失業人口中獲得工做的佔比。E表示就業人口,U表示失業人口。N=E+U。我國當前的天然失業率在4%左右。

  

2. 失業的緣由

(1)週期性:因爲總需求不足引發的失業;

(2)結構性:因爲勞動市場不徹底,工資剛性引發的失業;

 

若是實際的剛性工資大於均衡工資,那麼勞動供給增長,可是勞動需求減小,出現失業。

工資粘性的緣由:壟斷-工會;合同工資;效率工資;最低工資法;局內人-局外人理論。

效率工資指的是公司支付高於均衡的工資。緣由在於工資影響健康,有錢了工人吃的好。同時能夠增長激勵以提升工人努力程度,減小了工人流動,減小工人的逆向選擇。

最低工資每每高於市場的均衡工資,使得失業率增長。

局內人-局外人:已經在公司工做的--尚未工做的,局內人的工做效率更高,而局外人都沒有經驗,局外人要進入企業就要支付更低的工資水平,等你熟練了再付高工資,企業盤算着局外人可以得到局內人的培訓,可是局內人每每拒絕傳授,還鼓動局外人提升工資,這樣就把局外人排斥再外了,失業率增長。

(3)摩擦性:工人尋求工做須要時間。

摩擦性失業的緣由:企業與工人的不匹配;勞動市場信息不對稱;部門轉移(需求在不一樣行業、部門、地區之間的變化),好比有些落後部門被淘汰,新的部門須要更多勞動力進入;企業對工人的不認同。

3. 失業的影響

(1)對家庭:下降家庭收入;下降家庭資本存量,由於失業影響健康;增長沮喪感。

(2)對經濟:損失產出,有效勞動投入降低;增長經濟運行的成本(失業救濟增長),增長財政負擔(轉移支付增長);影響社會信心,加劇不景氣。

(3)對社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6.2 通脹

1. 定義:在必定時期內,總體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或者貨幣價值持續降低。

注意:不是某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而是總體的。可是不少物品的價格上升會傳遞,好比大米。

通脹是持續的過程,不是短時間或者間斷的一個物價上升現象。我國通常用CPI來衡量通脹程度。

2. 通脹的緣由

(1)需求拉動型:AD右移引發均衡點的P上升,好比擴張的財政政策;

(2)成本推進型 : AS左移,均衡點的P上升,好比工資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石油),農做物欠收。

(3)結構性差別:針對同一個產品,不一樣企業的生產效率不一樣,可是工資的工資是相似的。好比一個行業中有三個等份額的企業,產出率分別爲5%,0%,10%,那麼社會總產出率爲5%,可是工資都是像10%的企業看齊的,所以社會的工資水平增長爲10%,可是產出只有5%,致使通脹5%。

(4)輸入性通脹:外國的通脹傳遞到本國,「一價定律」,經濟開放下同一個物品在不一樣國家價格應該同樣,p1=p2*r, r是匯率,若是r不變,外國p2的變化就會引起本國p1的變化。

3. 通脹的影響

(1)未預期通脹的影響

對政府與私人的影響不一樣,若是政府有赤字,赤字是靠印鈔來彌補的,人們持有的錢購買力降低,M/P降低,對政府是有利的,對百姓不利。對富人和窮人的影響也不一樣,對窮人不利,窮人通常只有現金,沒有什麼實物資產(房子、金銀等),現金就會貶值。對債權人不利,有利於債務人。

未預期的通脹是AD曲線的右移,雖然價格上升了,可是產出也增長了,有必定的產出增長效應。

(2)預期通脹的影響

人們知道總需求增長後產品價格會上升,會要求提升工資收入,從而企業家的成本上升,SAS左移,致使價格更高了,預期的通脹沒有產出效應,還推動了通脹

預期通脹的成本:(1)鞋底成本,人們不想持有成本,會屢次跑銀行;(2)菜單成本,改變價目表,有成本(3)稅收扭曲,稅率會提升,下降人們的收入,可是稅收是滯後的,致使以後的實際稅收也貶值了,赤字依舊會持續,稅率又加碼,惡性循環。

6.3 菲利普斯曲線

不一樣經濟學派對失業與通脹的關係 有很大分歧。

菲利普斯曲線的原始形式

u是失業率,若是失業率增長,工資就降低。失業率低,勞動市場緊張,工資就上升。

 菲利普斯曲線的修正形式,將w變爲w/p=pi, pi+1表示下一期的通脹率。

若是你預期了明天通脹,那麼今天你們就要去購買,就會產生通脹,你們的預期會變成現實。

1. 沒有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曲線

失業率小於天然失業率,有通脹會上升;失業率大於天然失業率,通脹會降低,爲負(通脹緊縮)。

通脹與失業在短時間存在替代關係。

2. 有靜態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3. 有適應性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能夠根據預期調整本身的行爲。

經濟最初在天然失業率Un運行,若是政府搞財政貨幣擴張,失業率降低到u1,那麼有通脹pi1。

人們認爲通脹pi1將會持續,那麼要求漲工資,企業爲了降成本會裁人,在pi1下又到了原來的失業率Un,獲得了新的菲利普斯曲線,政府以爲很鬱悶,失業率又回來了,又要搞擴張政策,失業降到了u2,通脹變爲pi2, 人們調整預期pi2會持續,又要漲工資。。這個循環一直下去,惡化的菲利普斯曲線。

上述三種都是短時間菲利普斯曲線。

 

圖形

政策含義:失業率與通脹的替代關係,若是如今通脹很高,能夠提升失業率來抑制通脹;若是如今失業率很高,能夠以通脹爲代價下降失業率。假設政府的失業率、通脹目標是(u0,pi0),那麼上述藍色段都是符合條件的,不須要調控,若是到了紅色下面一段,政府要擴大總需求,下降失業率。政府在短時間能夠經過總需求來調控失業率與通脹。

二者的犧牲率:1/b。

4.  有理性預期(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豎線

 

不管發生什麼通脹都在預料之中,預期的通脹就是實際的通脹,那麼u=un,失業率始終等於天然失業率,政府若是這時候再調控總需求,失業率不會改變,只會改變通脹率,擴展的政策只會致使價格上升,對失業率沒有影響,政策無效。

這與以前的總供求模型相似,短時間擴大總需求對增長產出Y是有用的,可是長期是沒用的。其實菲利普斯曲線與它們關係密切,先看短時間菲利普斯曲線和短時間總供給曲線。

開始在Yf,P0位置,此時爲充分就業,對應了天然失業率un, 政府認爲天然失業率過高,AD右移AD1,價格上升到P1,對應了下降的失業率u1和通脹水平pi1, 繼續下去,造成了菲利普斯曲線,能夠看到短時間的菲利普斯曲線的點就是SAS上的點。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也相似,LAS是豎線,推算過來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仍是豎線。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