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個年頭的工做經歷是我人生中巨大的財富,從設備生產幹起;到一線的設備安裝、調試等實施;到軟件開發,以及帶領團體和項目的實施;再到如今的工業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工做。有技術方面的精進,包括本身開源的做品;也有售前、市場等商務方面的接觸和敏感度;同時也在不斷觀察小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從佔領市場先機再到逐步走向下坡路的整個過程。在這期間,在關注工業領域新變化的同時,也在思考將來的發展趨勢。
剛參加工做的時候,工業現場的人員要親自去抄寫儀表上顯示的數據信息,簡稱:人工抄表;隨着調製解調技術的發展,有些企業抓住了技術的變革,利用該技術把儀表的數據經過線路傳輸到電腦端實時顯示,儘管傳輸速率很低,當時電腦的操做系統是剛剛要流行起來的Win98,固然有些企業的軟件還運行在DOS環境下;隨後互聯網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工業現場也開始應用網線和光纖,造成局域網。在這波浪潮中,抓住電腦端發展的企業基本都生存了下來,還只停留在賣設備的企業逐漸被歷史淘汰,有些已然變成殭屍企業。
4年前幹過「E服務」的平臺建設,當時「物聯網」、「大數據」、「雲平臺」等概念尚未流行起來。那麼咱們爲何要幹相似雲的「E服務」?緣由很簡單,你是賣設備的企業,只擁有設備資源;你不只是賣設備的,仍是電腦端的軟件企業,那麼你不只能整合本身家的設備,還有整合其餘企業設備資源的能力;這些年IT技術的極速發展,而且慢慢突破邊界傳導,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是在不斷的整合資源,咱們又具有了大規模物聯、大規模存儲、大規模並行計算等能力,因此從電腦端向雲端發展也是必然的趨勢,相比設備向電腦端鏈接過分須要更長的時間。
咱們暫且把這種雲端平臺叫「大數據」,它自己是一個概念,至關於一個瓶子,裝什麼酒由你本身決定。不過說實在的,如今「大數據」這個詞有些氾濫,或者已經叫」爛「了,從一開始別人說出」大數據「的新奇感受,到如今的木然。即正常,又不正常:正常的是融入了咱們的生活,不正常的是否是全部」大數據「都落地可實施,而且每一個人的理解千差萬別。如今你們對」大數據「的理解,有的側重物聯網、有的側重存儲、有的側重計算、有的側重模式或商業......等等,如今明顯有一種趨勢是概念教條化,而細分行業之間的狀況差別很大,而就概念討論的泛化交流,實際形成了相互理解的巨大差別。
無論怎麼說,」大數據「須要體系化建設,而不是僅僅聚焦某一點,物聯整合資源的能力、大規模存儲的能力、數據計算分析的能力、商業模式的問題等等。我認爲決定」大數據「建設是否可以成功有四要素質:1.思惟模式是否轉變,企業的高層到底層的員工是否授受了這種思惟,決定了嘗試定新鮮事物的執行力;客戶的是否接受了這種思惟,決定了未來咱們的市場潛力有多大,這是一個時刻在變化的量。2.是否可以解決現實痛點,這是作一切事情的核心問題,所謂的」大數據「平臺可以給用戶解決什麼實際問題、帶來哪些實際利益。3.是否落地可實施,主要涉及到公司的人員團體能力,在一個公司出現新鮮的事物,若是把它視做生產力的發展,那麼一定會影響生產關係的改變,也就是公司的人員組織結構的改變,以適應新事物的發展。4.是否可以實現增值,決定了是否可以在原有產品體系下實現提高和突破,而且實現最終的營利。
有了」大數據「平臺咱們就高枕無憂了嗎?這取決於兩方面:1.技術體系和業務的突破,可否成爲某個行業或領域的專家。2.新技術的發展對於這種模式的衝擊,這是一種必然,可是短期內沒有這個預期。
最近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閉幕,也將引領將來5-10年的發展趨勢。中國這1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新的契機,要麼苟且生存,要麼實現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