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開始寫這篇的時候就有一種感受。。那就是,這篇文章確定像是雞湯文!然而這也只是還沒寫出來的時候的一種感受,至於寫出來什麼樣,寫出來才知道~學習
PS:這一篇的下一篇也已經想好了,仍是同一個系列的思考。這類的思考最近一直都在腦子裏,也指導我作了許多的決定。get
做爲一個接受了將近20年教育的人,咱們或多或少都據說過、也參加過一些關於過程和結果哪一個更重要的討論。雖然這些討論大都沒有結果,但咱們每一個人在作事情的時候也都會把其中一方做爲本身的作事原則,去影響咱們平常的一些選擇。好比:不少考前在圖書館狂補考試要點的同窗、想方設法拿到一個畢業證的同窗、爲了一個Offer的得失開心難過許久的同窗,固然還有,用盡一切手段想要獲得某個漂亮女生的同窗。他們都默默的選擇告終果更重要。一樣的還有許多人默默的選擇了過程更重要,好比:不問結果的捐款者,不理會在城市中被放生的麻雀生存問題的放生者。分享
不論選擇哪個做爲本身處事、思考的角度,都會發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想方設法拿到的畢業證不比別人的畢業證好看,也不帶來一份格外精彩的工做;失去一個offer也沒影響屬於本身的offer到本身手裏;獲得一個漂亮女生也沒影響之後的吵架;捐款也可能被人中飽私囊。一切都和當初想的不太同樣,能走出貧困的教育、能改變幸福的婚姻無一例外的和開始的樣子不一樣。電視劇裏也是這樣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快樂的在一塊兒的結尾編織着童話。生活
過程和結果沒什麼兩樣,都是時間裏的過程.——沃.滋基碩德時間
我曾經期待經過在學生組織中的歷練,鍛鍊本身的能力,以期待一個好工做。直到大三上任發現本身的能力沒有發生質的變化,變化的僅僅是一個頭銜、一份職責。這讓我放下了這份期待,知道了努力在組織中工做只是獲得了學生工做中的承認,而這份承認和一份社會工做徹底是兩個事情。思考
我曾經期待經過高考取得一份好的成績,按家人說的,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做,討個好老婆。可是到報考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分數是一回事,但什麼是一所好大學呢?更況且上大學之後,高考的成績再也沒有了意義。這就是咱們無數考生的路,奮鬥了12年,拿到的高考成績如此重要的結果。就這樣徹底沒用了。。不管是過程重要強調咱們學到了多少知識(忘了),或者是結果重要強調咱們獲得了多少分數(過去了),都是沒用的。有用的是咱們在爭論着學到的知識重要仍是高考分數重要的途中選擇並走上了這條上高中上大學的路。co
在路上,過程與結果是同樣的過去. ——沃.滋基碩德工作
分析過去的時候很容易感覺這種過程與結果的一致性,但分析將來的時候總讓人看的不那麼清楚。總讓人以爲比較迷茫。想起高中的時候和同窗扯犢子的時候總願意說的兩句話「而後呢?」「那又能怎麼樣?」想一想竟然仍是一種不錯的分析方式。只不過對於如今的我可能會在後面加上一句「真的能麼?怎麼作?」這些想法能讓咱們在作決定的時候想的更清楚些,不至於在作了決定之後事情演變許久之後才發現事情並非這樣的。。圖書
思考這個事情的緣由是14年年初的時候,那時候我決定了考研,同時也給本身找了足夠的理由以及豐富的思想支撐,用來堅決本身的想法。後來在學弟學妹諮詢我是否應該去考研的時候我恰好把那些想法寫了出來。那是我第一次開始想這個問題。那時候我把研究生入學考試當作一個門,過了這個門,我有時間、精力能夠把本身想學的要學的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中學到。我開始意識到這種觀點不一樣於把研究生入學考試和研究生生活捆綁在一塊兒的想法(那種以爲考上研,拿了證就有好工做的態度)。tar
後來是關於期末考試、課堂教學、知識學習三個概念的劃分。發現這三個概念說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教學是知識學習的輔助、期末考試是對教學或者知識學習的一種檢驗(這裏的一個或者致使了考試中老師的態度、學生態度的模糊,這種模糊又讓許多同窗誤會了什麼叫學習)。以後再來辨析一下不少不少年來困擾的一些問題:
複習不必定能過,我爲何要複習?
答:複習是對知識的複習,對知識的複習鞏固了知識的學習。考試僅是一個衡量標準,複習和考試都具備偏向性的時候,不免像寬闊大道上兩輛擦肩而過的車,不是說誰在正確的軌道上。只是沒有get√到那個點。反過來講,複習若是隻是爲了get√ 到那個碰撞點,那麼和算命的區別並不大。掌握的技能也不是課程技能,只是猜想方向的技能。
學了老師講的又不必定用獲得,我爲何要學?
答:老師講的就是不必定有用,沒用的徹底能夠不學。可是,你要肯定他講的就是沒用的。然而論證他講的東西沒用是要消耗時間和精力的,須要各類知識、實際做爲佐證,這樣才能說出他是真的沒用。而這個過程,也偏偏是你學習的過程。若是沒有這樣的過程,抱怨也僅僅是抱怨。
課上的知識都落後了,爲何要學?
答:參見上一條。另外,若能意識到,並把意識到的東西分享給一塊兒學習的人或者老師,也許是個不錯的結果呢。
爲何本科工做很差找,而後去讀研,讀研工做還很差找?
答:本科,僅僅是一個學歷。不涉及態度、不徹底涉及能力、不徹底涉及知識水平。招人的時候看的是什麼呢?沒用的仍是有用的?公司從利潤角度看確定須要的是能爲公司帶來利潤的人。因此究竟該在意本身的學歷,仍是其餘的,不言自明瞭
因爲想通了這些問題,有一個不太好的結果,那就是我發現我並不太想進行期末複習了。由於複習的時候我仍是在惺惺念念我本身接觸的那些知識看到哪裏了,我要作的小東西還差多少了。後來乾脆就放下了要「複習」的那些東西,決定考前用我搞得定的時間去完成那些內容就行了,他們不值得浪費個人太長時間。
再後來我意識到了這種區別是一個目標、實際、選擇等糾纏不清的一件事,因而就有了這樣一篇關於過程和結果的討論。
我實際上是最早寫的這一部分,想的是把它看成正文,後來發現這樣的結構太鬆散太不知所云,不如放到結尾。若是我有幸把我要闡述的想法說的清的話,也許也能讓這一段不清楚的文字有個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