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揭開京東將來盈利迷局


近期劉強東在內部培訓時口出豪言,「賺取千億利潤才叫賺錢,一年三四十個億也能叫賺錢?」由此引起業界熱議,也有一些人質疑「京東還在燒錢和虧損,就喊出要盈利千億。是吹牛」。前端

一鯊想說的是,假設你深刻分析一下京東的成長之路以及劉強東的將來謀劃,你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質疑都沒法站得住腳。京東將來盈利千億也並非僅僅是夢想。後端

京東的虧損源自重模式微信

事實上對京東的質疑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並非新奇話題,主要質疑點是京東不斷燒錢。而且「虧損節奏停不下來」。這樣的論調之前在2012和2013年達到頂峯。那時候「京東資金鍊斷裂」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一次比一次像真的。網絡

但是京東終究沒有資金鍊斷裂,反而還上市成功,而且坐擁超過400億美圓的市值,這一切都是爲何呢?雲計算

這些質疑的人們,大家從根上就錯了,大家拿傳統互聯網公司的邏輯去分析京東,無怪乎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和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輕模式」不一樣,京東從一開始就走出一種不同的「重模式」之路。這樣的模式就是重金投入,把控全程消費鏈條的每一個環節。打造超出用戶預期的用戶體驗。而後靠用戶體驗去贏取用戶從而得到市場。spa

京東走上重模式之路,兩個外部緣由起到了重要推進做用。blog

其一是中國的客觀市場環境,在中國作電商不像美國那樣具備成熟的社會物流,在2004年的時候支付環境也還剛剛是萌芽。而且中小商家魚龍混雜、假貨很是難杜絕。假設要實現用戶體驗。在依賴外部力量無效的狀況下,僅僅有本身上,京東本身作物流、本身作貨到付款,作自營都是這樣。遊戲

其二是競爭環境,京東剛開始作電商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不論是剛開始作3C遇到的新蛋,仍是後來作家電遇到的蘇寧、國美,仍是作全品類遇到的阿里淘寶、天貓都是這樣。在這種狀況下,尤爲面對阿里淘寶、天貓這種巨無霸時,僅僅有抓住對方的軟肋,打正品格貨、更快送貨纔有後來居上的可能。ci

然而,京東選擇重模式,就等於選擇了一條傻大黑粗的路。這條路又髒、又累、又苦,關鍵是投入還特別大。以物流爲例。要投資構建一個覆蓋全國的倉儲、快遞網絡,需要上百億的重金,等於本身去承擔了社會的成本。反觀阿里巴巴的輕模式,本身僅僅要搭臺。而進貨、運營、快遞、售後等所有環節都由商家來完畢,真的是四兩撥千斤,儘管規模可以高速擴張,但也形成了品質及服務等參差不齊的難題。資源

所以,京東「虧損節奏停不下來」的本質緣由仍是因爲其爲了塑造用戶體驗,需要不斷的進行投入。現在儘管京東已經初步構建了全國的物流網絡和技術系統,但是爲了適應其高速增加。這樣的投入還需要持續,這決定了其將來一段時間會依舊虧損。

換句話說,京東的虧損不是因爲成本上升。而是還需要持續投入的緣由。好比,京東在2012年和2013年的運營費率分別爲13.13%和10.71%,相比蘇寧在2013年的14.96%、噹噹在2013年的20.8%等已經具備較強優點。

講到這裏,一鯊需要糾正一下你們對京東Q1虧損加大的誤解。京東Q1淨虧損爲37.95億元,達到近兩年之最,只是這個虧損不是因爲業務。招股書顯示,京東2014年第一季度計入一筆36.70億元。約合6.06億美圓股權支出,這筆股權主要是京東董事會授予給劉強東。

京東將來盈利的奧祕依舊在重模式

一鯊以爲,京東現在儘管虧損,將來一段時間依舊虧損。不等於將來不會盈利,這一切也是源於其重模式。

京東的重模式。即投入巨資去實現用戶體驗的過程當中,造成了「前端」和「後端」兩大致系,這些纔是京東將來盈利的祕密。

京東經過高投入,首先構建起一套電商基礎設施來,這些後端體系包含物流網絡、技術系統、售後體系等,這些基礎設施專門爲電商的目的構建,京東本身使用外全然可以將剩餘能力開放給其它公司使用,從而爲京東創造巨大的利潤。好比。京東的快遞可以開放給其它公司,這已經在作,我查到一個數據,去年的時候,京東快遞每日承接的外部包裹量已經超過10萬單。

還有,京東的技術系統也可以對外開放。這也是亞馬遜盈利的祕密所在,亞馬遜的雲計算AWS(Amazon Web Services)現在收入可觀,去年爲亞馬遜帶來的收入高達35億美圓,同比增幅高達60.8%,遠高於亞馬遜零售上25%左右的增速。京東在雲計算上儘管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其在今年的發展已經明顯提速,我查了一下,京東推出電商雲、智能雲等等各類舉措不斷,顯然是奔着開放獲取營收去的。

京東經過高投入得到一套後端體系以外,更重要的是藉助更好的用戶體驗,得到了龐大的用戶資源和供應商資源。這纔是京東獲取利潤的金礦。京東已經有上億的用戶。這些用戶除了在京東買東西以外。所帶來的流量將爲京東推出其它業務帶來可能。京東金融推出基金等理財業務。京東推出遊戲業務等等都是但願向這些用戶銷售不少其它的東西獲取利潤。

在供應商資源方面,更是直接的盈利來源。

因爲京東以自營爲主,因此和供應商的關係相比阿里巴巴來講更深、對京東的依賴性更強。京東可以向供應商提供包含金融、銷售、營銷、廣告等各類服務,來得到收入。一鯊查到,在2012年京東的廣告收入就近2億元,預計現在每一年的廣告收入應該已經翻了幾番。還有。京東推出的針對供應商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據報道在剛上線一個月的時間就放貸超10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些收入的成本極低。利潤極高,因爲成本都是被京東電商業務背去了。

總而言之,京東將來的盈利來源,絕對不是靠現在的電商業務來掙錢(這樣的狀況下,僅僅要電商業務打平就是勝利),而是藉助重模式打造的前端(用戶和供應商資源)和後端基礎設施(物流、技術、售後等)尋租。來得到豐厚的利潤。

劉強東近期提出了一個甘蔗理論。簡單來講,就是企業作的環節越多。得到利潤越多。劉強東堅信,本身作物流、自營、售後等等。付出這麼多,總歸是會得到回報的。這就像是付出總會有收穫。多勞多得同樣。

最難啃的骨頭最盈利

除了這些,咱們再看看京東今年的戰略,就更加能瞭解劉強東的將來謀劃。

京東在去年末宣佈今年的戰略有五個:渠道下沉、O2O、技術、金融和國際化。

這裏面隱藏着京東將來更大的野心,這些謀劃相比京東的重模式更加難啃,但是也最具備得到大量盈利的可能。

在技術上。京東主要應該指的是移動,經過和騰訊合做得到了微信和手機QQ的入口。一鯊在以前的文章中之前屢次分析。這等因而要將移動社交平臺變成購物平臺。探索移動社交購物的可能。

因爲移動社交時代,購物場景變得碎片化。變得日益口碑化,藉助京東的重模式造成的用戶體驗口碑,京東有可能在微信、手機QQ這種移動社交平臺實現購物的二次引爆。

渠道下沉和國際化則是市場區域的擴張,經過渠道下沉。京東謀劃的是從一二線市場向三四線乃至更低級別地區的擴張;經過國際化,京東則謀劃的是從中國市場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擴張。這方面的難度更加大,光看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就看得出來,只是,假設設想一下,京東國際化一旦成功。那將是無窮的利潤來源。

O2O更是這樣。劉強東在以前的中歐工商學院演講時,專門提到了O2O,經過與便利店等合做,實現對柴米油鹽這些生活品的高速送貨。看似簡單,實際上意義重大。一方面將高速佔據這些具備更強粘性和更高購買頻次的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將會大大減小本身的物流成本。盈利天然不用說。

這些儘管都是探索。也都有失敗的可能。但即便僅僅有一個、二個領域成功的話,也將爲京東帶來大量的利潤。

依照劉強東的倒三角理論,成本、效率是惟一決定京東的指標。一方面壓縮公司成本提升效率,在這方面,劉強東貌似很自信,在以前的演講中不斷將本身的運營費率和競爭對手去比較。一方面藉助重模式積累的前端、後端資源探索盈利模式。消費者金融、供應鏈金融、快遞開放、技術開放、廣告、移動社交電商、O2O等等,無一不是利潤來源,將來京東得到千億的盈利並非僅僅是夢想。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