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功能足夠強大的時候,它就能夠成爲了一個應用,當它再強大一點的時候,它就能夠做爲一個系統了。web
前些日子在每日一問看到這個問題:若是有一款pc瀏覽器能超越chrome,那你以爲這是一款怎樣的產品;這個題目若是改成將來的瀏覽器會怎麼發展更有意思一點,由於chrome也能夠隨着發展更新。chrome
首先想到的即是小程序瀏覽器或者說是應用瀏覽器,集成了衆多功能或者說是應用的瀏覽器,能夠知足用戶的大部分需求,就像chrome的衆多插件同樣。編程
瀏覽器之父蒂姆·博納斯·李是第一個使用超文原本分享資訊的人,而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簡稱爲3W)也是他在1990年創造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94年的時候他創辦了非盈利性組織萬維網聯盟(W3C),在那個時候,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人用網頁瀏覽器處理龐大電話本;這個時候瀏覽器只是個功能。小程序
隨後瀏覽器加入了跟用戶互動,容許用戶瀏覽別人寫的網站以及圖像功能,這個時候的瀏覽器已經有應用的影子了;NCSA(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的Mosaic瀏覽器(已中止開發)更是使互聯網和瀏覽器獲得了迅速發展,而且能夠在MAC和Windows下運行。windows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1994年,Mosaic的負責人馬克·安德森從NCSA離職和克拉克一塊兒創立了網景通信公司,讀過吳軍老師的《浪潮之巔》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個公司,而在書中吳軍老師也詳細講了這場的戰爭的始末。瀏覽器
在同年10月,網景發佈了網景導航者Netscpe,也就是「網景瀏覽器」,如今的許多專業名詞和功能都源自與它--cookie、網頁框架和JS等都是在這款瀏覽器中被定義的。服務器
網景瀏覽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賣出了幾百萬份,以致於僅成立一年的網景在1995年就上市了;同時比爾·蓋茨也在同事演示網景瀏覽器以後意識後瀏覽器的重要性。微信
匆忙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爲Internet Explorer;而且和windows捆綁免費提供給用戶,與最開始的IE相比,網景瀏覽器功能上還有所優點,可是到了IE4.0的時候,網景便毫無優點可言,因此網景的失敗是必然的。cookie
可是這也就爲微軟反壟斷官司埋下了伏筆,在法庭上,蓋茨狡辯說了句:「 IE 不是一個單獨的軟件,而是 Windows 的一個功能。」app
但這個時候的瀏覽器已是一個應用了,一個用於連通用戶和互聯網的應用了,再也不是一個用於處理電話本的功能了。
微軟之因此得以控制整個微機行業,在於它控制了人們使用計算機時沒法繞過的接口-操做系統。如今,網景控制了人們通向互聯網的接口,這意味着若是微軟不能將它奪回來,未來在互聯網上就會受制於人。
——《浪潮之巔》
雖然在反壟斷官司中微軟最終敗訴,可是網景沒有等到裁決結果就支撐不住了。可是這件事爲後來者提供瞭如何擊敗微軟或者如何避免這種流氓競爭的思路。
在被收購的前幾個月,網景公佈了源代碼,成立了Mozilla(自由軟件社羣),來試圖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可是並無成功,98年底網景被美國在線收購。
可是Mozilla的這羣人開發出更穩定、更多功能的新一代互聯網應用包,在02年時上線,咱們能夠看做是Mozilla1.0,這是在瀏覽器歷史上是里程碑的存在,Mozilla後來更名爲Firebird,最後在04年的時候更名爲Firefox,也就是咱們都很熟悉的火狐瀏覽器。
而火狐瀏覽器的出現也正式拉開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的序幕了,此次戰爭真要算的話我以爲是在12年chrome成爲全球老大結束的,這一次的參戰方較多:IE、Firefox、Safari、Chrome。
(1)IE
在03年的時候,微軟由於大勢已定的緣由宣佈再也不出新的IE,可是在05年初的時候就改變了計劃推出了IE7,至於如今的IE我只能用被拋棄來形容,微軟扶持的是edge,但形式也不容樂觀;致使這種狀況的緣由也是微軟自大,在大勢已定的狀況下不思進取,而且不去及時處理和網景瀏覽器戰爭留下的問題。
(2)Firefox
能夠說火狐是讓微軟改變計劃的重要因素,在04年火狐瀏覽器登臺以後,因爲優越的性能和優良的頁面編程工具吸引了大批開發這,隨後經過開發者普及自來水給普通用戶;雖然如今火狐瀏覽器不及Chrome,可是因爲有着大量好用的插件,依舊佔據必定份額。
(3)Safari
03年6月的時候蘋果推出了safari的測試版,使用了本身的瀏覽器引擎webkit,chrome也是使用的這個瀏覽器引擎,總體而言,Safari並無掀起多少水花,可是蘋果在本身手機和電腦中都自帶了safari瀏覽器,因此也佔據了必定的市場。
(4)Chrome
能夠說是後起之秀了,在08年的時候google發佈了chrome瀏覽器,而且google在本身首頁上也推薦用戶下載chrome瀏覽器;Google是一家創新性很足的公司,而且取長補短,擁抱變化。
單從性能上,chrome遠超其餘幾位,而在插件上,也不輸火狐;而且整個頁面簡潔,對開發者也至關友好,開源chromium項目也給chrome帶來了生命力,也加速了瀏覽器的發展進程,因此chrome成爲了龍頭老大也是必然的。
固然除去這些瀏覽器還有些其餘的,好比Opera,是一個特別靈巧的瀏覽器,在96年就發佈了,可是市場佔有率並不高。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中,單純靠吸引用戶已經行不通了,而是須要靠整個瀏覽器的生態軟件或者插件,已經在慢慢向着系統靠近了。
在整個瀏覽器的發展歷史中,最有優點的本應該是網景瀏覽器和IE,可是網景卻在與微軟的戰爭中迷失了本身,或者說沒有找到一種合理應對的方法,在與微軟的鬥爭中,網景一味的增長新的功能,而且支持JAVA這種新的技術,擁抱變化是一種好事,可是這些過程中卻致使了整個瀏覽器的性能降低。
除此以外,網景本能夠發展成一個門戶網站,成爲像雅虎或者google這樣偉大的公司,可是最後卻被美國在線收購。
隨後的IE則能夠說是徹底浪費取得的勝利,沒有跟隨時代的發展,也沒有去改進整個IE的體驗。
最後的贏家Chrome就是一直在擁抱變化而且保證自身的性能,最好的例子就是chromium項目,一個開源實驗場,會嘗試許多新鮮的東西,而後等這些新的技術穩定後再加入到chrome當中,因此我並不認爲未來有什麼瀏覽器能夠取代chrome,而是chrome會引導一個新的潮流。
從功能相對而言,瀏覽器是從單一功能發展到應用的,以及接下來說起的Chrome OS系統。
這個項目是Google在09年提出來的,在11年正式上線,以下圖所示,實際上整個Chrome OS系統基本上能夠看做是一個chrome瀏覽器,Google也提出了一個「網上即平臺」的觀點,讓用戶可使用互聯網使用瀏覽器解決大部分的需求。
而Google所推出的上網本Chromebook搭載這個系統的性能只能算是通常,能夠支持看視頻等基本功能,大部分性能都是由服務器來決定的,也就是說用戶在「雲端」工做。
可是這款上網本銷量並很差,有着「一流理念、二流配置、三流價格」的稱號,由於一旦沒法聯網基本就跟破銅爛鐵通常了,臺式機遊戲本靠着性能還能打打單機遊戲,也能辦公寫文檔。
無疑Chromebook是失敗的,那個時候PC時代的帷幕已經在慢慢落下,而Chromebook性能沒法與筆記本相提並論,在便攜性上也不如ipad,在移動端也並不佔優點。
可是並不意味這Chrome OS是失敗的, 就像我以前提到過的小程序瀏覽器或者應用瀏覽器同樣,這會是每一個瀏覽器都想作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瀏覽器已經能夠看成一個系統了。
QQ、瀏覽器、支付寶
當時是14-15年期間,移動支付並不算流行,我也還沒從QQ轉到微信,那段時間是移動市場高速發展的時期;這是對於個人整個大背景,QQ或者微信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必備的,這個不提。
其實第三個我當時以爲哪一個都行,由於我用移動支付那段時候很少,可是支付寶在咱們學校給了諸多優惠,買東西能夠剩許多錢,而且在慢慢使用網購,因此第三個使用了支付寶。
可是瀏覽器和QQ同樣是我必備的,若是瀏覽器可使用QQ的話,我可能就不會選擇QQ而是用另外一個來代替了。
由於有了瀏覽器就能夠完成諸多app能夠完成的工做,淘寶也好、博客也好、微博也好,均可以在瀏覽器上完成操做。只是在體驗方面須要優化,而且還要用戶本身搜會比較麻煩。
移動端瀏覽器方面,我如今用的是夸克瀏覽器,除去簡潔好用外,還有許多「插件」也就是H5頁面供我選擇。
固然由於移動市場足夠發達,點擊這些H5都會跳向下載頁面或者APP,可是能夠選擇不跳的狀況下也能夠將就着使用,惟一差的地方在於體驗。
這個時候,微信提出了「應用號」,最開始的是百度也嘗試作過,失敗了,可是微信卻作了出來,也就是如今的小程序。
咱們能夠這樣看:假設把小程序單獨拿出來作一個App,再加一個搜索功能,是否是能夠意味這是一個小程序瀏覽器呢,基於微信系統下的小程序瀏覽器,而全部的小程序則是在小程序系統下遵循着規則。
PC端的瀏覽器也何嘗不能夠套用這種想法,現今爲止,我看過了許多網頁能夠直接操做ps和word等辦公設計軟件,拿UZER.ME這個網站來舉例,能夠在Chrome上使用火狐瀏覽器,也可使用PS和AI等adobe軟件,只是速度方面暫時沒法與軟件相比,可是技術都是在進步,「雲計算」也發展的愈來愈好,之後咱們的工做可能是在雲上進行也不是不可能。
而遊戲方面也曾經有過閃客帝國這種優秀網頁遊戲,以及4399這個許多人都聽過的網頁小遊戲。(想了解這兩家恩怨的能夠去搜下)
剛提到微信系統,國外對於微信有過一個評價是Super-App,這是尚未小程序以前就有的評價,的確,若是不是由於公司之間的競爭問題,一個微信已經能夠知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了,況且如今有了小程序呢,看視頻看直播等均可以在微信上作到了。這麼說來微信已經能夠看做一個系統了吧~
因此我認爲將來瀏覽器會忘應用瀏覽器這個方向發展,我這樣想的緣由之一是Chrome OS在我看來依舊是超級棒的理念,若是不是碰上10年iphone4這種劃時代的產品,Chrome OS的出鏡或許不會那麼尷尬。
另外就是許多人微信支付寶臃腫,我並不一樣意這種見解,微信也好,支付寶也好,正在作小程序的各大廠商也好,只要保證App的主要支線功能,其他的功能能夠便利大部分用戶即是能夠加的,微信支付和微信九宮格即是這個道理。
而支付寶的功能更多,許多人可能都沒接觸過,可是不意味着之後不會接觸,得分階段,學生期間充電費話費使用支付寶買東西,工做期間用的地方則會大得多。
說到底,仍是性能問題,打開App變慢了,功能本身還用不上;可是這些都是會發展和變化,人工智能在快速發展,雲計算也在快速發展,摩爾定律也終結了。將來的App集成在一個App裏,性能也提高上去,而你也用的上,微信的小程序好像就能夠這樣算吧。
最後仍是前面提到的話,即便有第三次瀏覽器戰爭,嚮應用瀏覽器轉變的戰爭,只要Google依舊保持這種創新性,保持這種擁抱變化的態度,chrome依舊會是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