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是程序的靈魂。一般的程序主要是由算法與數據結構組成。算法解法變幻無窮,學習曲線陡,解題沒有固定的模式,這些也是算法的魅力所在。在此總結一下算法的經常使用技巧。算法
1. 巧用數組下標數組
數組的下標是一個隱含的頗有用的數組,特別是在統計一些數字或者判斷一些整型數是否出現過的時候。例如,給你一串字母,讓你判斷這些字母出現的次數時,就能夠把這些字母映射做爲下標,在遍歷的時候,若是字母a遍歷到,則arr[a]就能夠加1了,即 arr[a]++,獲得的數組值就是字母出現的次數;數據結構
經過這種巧用下標的方法,咱們不須要遍歷每一個字母去判斷,時間複雜度是O(n),以空間複雜度換取了時間複雜度。學習
例子: 優化
問題:給你n個無序的int整型數組arr,而且這些整數的取值範圍都在0-20之間,要你在 O(n) 的時間複雜度中把這 n 個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打印出來。spa
這道題,若是你是先把這 n 個數先排序,再打印,是不可能O(n)的時間打印出來的。可是數值範圍在 0-20。就能夠巧用數組下標。把對應的數值做爲數組下標,若是這個數出現過,則對應的數組加1。指針
代碼以下:code
public static void orderPrint(int arr[]) { int[] temp = new int[21]; //統計出現次數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temp[arr[i]]++; } //順序打印 for (int i = 0; i < 21; i++) { for (int j = 0; j < temp[i]; j++) { System.out.println(i); } } }
數組下標通常用於統計場景,其餘狀況也能夠考慮是否能夠巧用數組下標來優化。blog
2. 巧用取餘排序
有時候咱們在遍歷數組的時候,會進行越界判斷,若是下標差很少要越界了,咱們就把它置爲0從新遍歷。特別是在一些環形的數組中,例如用數組實現的隊列。每每會寫出這樣的代碼: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pos < N) { // 沒有越界,使用數組arr[pos] } else { pos = 0;//置爲0再使用數組 //使用arr[pos] } pos++; }
實際上咱們能夠經過取餘的方法來簡化代碼
for (int i = 0; i < N; i++) { //使用數組arr[pos] (剛開始的時候是pos < N) pos = (pos + 1) % N; }
3. 巧用雙指針
對於雙指針,在作關於單鏈表的題是特別有用,好比「判斷單鏈表是否有環」、「如何一次遍歷就找到鏈表中間位置節點」、「單鏈表中倒數第 k 個節點」等問題。對於這種問題,咱們就可使用雙指針了,會方便不少。我順便說下這三個問題怎麼用雙指針解決吧。
例如對於第一個問題
咱們就能夠設置一個慢指針和一個快指針來遍歷這個鏈表。慢指針一次移動一個節點,而快指針一次移動兩個節點,若是該鏈表沒有環,則快指針會先遍歷完這個表,若是有環,則快指針會在第二次遍歷時和慢指針相遇。
對於第二個問題
同樣是設置一個快指針和慢指針。慢的一次移動一個節點,而快的兩個。在遍歷鏈表的時候,當快指針遍歷完成時,慢指針恰好達到中點。
對於第三個問題
設置兩個指針,其中一個指針先移動k個節點。以後兩個指針以相同速度移動。當那個先移動的指針遍歷完成的時候,第二個指針正好處於倒數第k個節點。
你看,採用雙指針方便多了吧。因此之後在處理與鏈表相關的一些問題的時候,能夠考慮雙指針哦。
4. 巧用哈希表 哈希表最好的狀況下空間複雜度能夠下降到 O(1),最壞的狀況仍然了 O(N)
5. 巧用移位運算
有時候咱們在進行除數或乘數運算的時候,例如n / 2,n / 4, n / 8這些運算的時候,咱們就能夠用移位的方法來運算了,這樣會快不少。
例如:
n / 2 等價於 n >> 1
n / 4 等價於 n >> 2
n / 8 等價於 n >> 3。
還有一些 &(與)、|(或)的運算,也能夠加快運算的速度。例如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奇數,你可能會這樣作
if (n % 2 == 1) { //TODO }
不過咱們用與或運算的話會快不少。例如判斷是不是奇數,咱們就能夠把n和1相與了,若是結果爲1,則是奇數,不然就不會。即
if ((n & 1) == 1) { //TODO }
具體的一些運算技巧,還得須要多在實踐中嘗試着去使用,這樣用久後就會比較熟練。
6. 設置哨兵位
在鏈表的相關問題中,咱們常常會設置一個頭指針,並且這個頭指針是不存任何有效數據的,只是爲了操做方便,這個頭指針咱們就能夠稱之爲哨兵位了。
例如咱們要刪除頭第一個節點是時候,若是沒有設置一個哨兵位,那麼在操做上,它會與刪除第二個節點的操做有所不一樣。可是咱們設置了哨兵,那麼刪除第一個節點和刪除第二個節點那麼在操做上就同樣了,不用作額外的判斷。固然,插入節點的時候也同樣。
有時候咱們在操做數組的時候,也是能夠設置一個哨兵的,把arr[0]做爲哨兵。例如,要判斷兩個相鄰的元素是否相等時,設置了哨兵就不怕越界等問題了,能夠直接arr[i] == arr[i-1]?了。不用怕i = 0時出現越界。
具體的應用還有不少,例如插入排序,環形鏈表等。
6. 與遞歸有關的一些優化
(1).對於能夠遞歸的問題考慮狀態保存
當咱們使用遞歸來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容易產生重複去算同一個子問題,這個時候咱們要考慮狀態保存以防止重複計算。例如
問題:一隻青蛙一次能夠跳上1級臺階,也能夠跳上2級。求該青蛙跳上一個n級的臺階總共有多少種跳法?
這個問題用遞歸很好解決。假設 f(n) 表示n級臺階的總跳數法,則有
f(n) = f(n-1) + f(n - 2)
遞歸的結束條件是當0 <= n <= 2時, f(n) = n。所以咱們能夠很容易寫出遞歸的代碼
public int leap(int n) { if (n <= 2) { return n; } else { return leap(n - 1) + leap(n - 2); } }
不過對於可使用遞歸解決的問題,咱們必定要考慮是否有不少重複計算。顯然對於 f(n) = f(n-1) + f(n-2) 的遞歸,是有不少重複計算的。這個時候咱們要考慮狀態保存。例如用hashMap來進行保存,固然用一個數組也是能夠的,這個時候就像咱們上面說的巧用數組下標了。能夠當arr[n] = 0時,表示n還沒計算過,當arr[n] != 0時,表示f(n)已經計算過,這時就能夠把計算過的值直接返回回去了。所以咱們考慮用狀態保存的作法代碼以下:
//數組的大小根據具體狀況來,因爲int數組元素的的默認值是0,所以不用初始化 int[] arr = new int[1000]; public int leap(int n) { if (n <= 2) { return n; } else { if (arr[n] != 0) { return arr[n];//已經計算過,直接返回 } else { arr[n] = leap(n - 1) + leap(n - 2); return arr[n]; } } }
這樣,能夠極大着提升算法的效率。也有人把這種狀態保存稱之爲備忘錄法。
(2).考慮自底向上
對於遞歸的問題,咱們通常都是從上往下遞歸的,直到遞歸到最底,再一層一層着把值返回。
不過,有時候當n比較大的時候,例如當 n = 10000時,那麼必需要往下遞歸10000層直到 n <=2 纔將結果慢慢返回,若是n太大的話,可能棧空間會不夠用。
對於這種狀況,其實咱們是能夠考慮自底向上的作法的。例如我知道
f(1) = 1;
f(2) = 2;
那麼咱們就能夠推出 f(3) = f(2) + f(1) = 3。從而能夠推出f(4),f(5)等直到f(n)。所以,咱們能夠考慮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來作。
代碼以下:
public int leap(int n) { if (n <= 2) return n; int f1 = 1; int f2 = 2; int sum = 0; for (int i = 3; i <= n; i++) { sum = f1 + f2; f1 = f2; f2 = sum; } return sum; }
咱們也把這種自底向上的作法稱之爲遞推。
當在使用遞歸解決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如下兩個問題:
(1). 是否有狀態重複計算的,可不可使用備忘錄法來優化。
(2). 是否能夠採起遞推的方法來自底向上作,減小一味遞歸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