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學生數學建模A題:爐溫曲線

前言

比賽完第一天就開始着手寫這篇文章,思惟可能有點侷限性,若是有更好的思路和想法能夠評論出來,一塊兒討論學習。c++

完整全部的題目下載(無需積分):2020數學建模賽題函數

題目整理:

同時已經對該題目給出以下的分析和整理學習

  • 黃色表明:題目已給出的條件
  • 紫色表明:須要注意考慮的點
  • 藍色表明:須要解決的問題

題目圖片

題目分析

做爲工科生,尤爲是專業就是學習這方面,一看題目就能快速理解回焊爐的總體工做流程,並着手開始思考分析題目的問題和其中涉及的難點。優化

關於熱傳遞的三種基本方式:
  1. 熱傳導(傅里葉熱傳導方程)
    方程式
    spa

  2. 熱對流(牛頓冷卻公式)
    熱對流公式
    .net

  3. 熱輻射
    熱輻射公式
    3d

參考自:[SMT再流焊溫度場的建模與仿真_黃丙元]

PCB板基本材料特性

PCB板基本參數

參考自:[PCB板熱特性分析與研究_鄧志勇]

問題一

思路一:

此時根據 [基於Ansys_Icepak的板級迴流焊接建模與仿真_姚煥] 論文給出的假設:
熱傳遞的省略
此時假設研究對象爲全熱風迴流焊爐,只考慮熱對流和熱輻射兩種,忽略熱傳遞的計算,也就是不考慮中間的5cm間隔之間的熱傳導

code

關鍵點:根據附件和溫區溫度,反推求出每一個溫區的對流傳熱係數(hc)對象

  1. 先使用附件中的溫度時間變化曲線爲條件,使用:各溫區熱能 = 各溫區熱對流 + 各溫區熱輻射
    公式
    blog

    列出公式反推出每一個溫區的傳熱係數(hc)

  2. 此時各溫區的hc已知,利用 Q = 各溫區熱對流 + 各溫區熱輻射 計算得出1-5小溫區、6小溫區、7小溫區、8-9小溫區的熱量;

能量計算

  1. 各溫區能量對各溫區的時間進行微分,求出當t->0時,熱量的大小;
    微分

  2. 此時根據第一時刻溫度25℃,以t=0.5進行積分,算出0.5s吸取的熱量,轉換爲溫度;
    積分

  3. 寫一個遞歸函數,以第一時刻25℃爲邊界起始條件,不斷進行遞歸,便可求出後面每隔0.5s的溫度值;

  4. 將全部對應的時間和溫度值使用MATLAB放入一個二維矩陣,而後經過curve fitting擬合出來最終的方程式;

  5. 根據將要求的對應溫區的中點時間計算得出;
    時間計算

  6. 時間帶入擬合出來的方程便可獲得每一個對應中點的溫度值;
    能量計算

  7. 將時間和擬合方程式用plot便可畫出爐溫曲線;

此時作出的曲線不出意外應該是直線那種,不過由於斜率不一樣,致使變化,但不平滑。


思路二:

即考慮每一個小溫區間的5cm間隔

  1. 此時只須要在思路一的基礎上使用熱傳導方程;
  2. 由於能量老是由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方向流動
  3. 使用熱傳導方程算出下一個小溫區向前一個小溫區的熱量即爲5cm間隔的熱量;
  4. 把5cm這段時間內的熱量根據前一個溫區的末尾溫度爲起始邊界條件,便可算出5cm間隔內每隔0.5s的溫度值;


問題二

  1. 根據第一問得出的各溫區傳熱係數、題目的製程界限題目中的溫度,還有過爐速度的調節範圍爲65~100,列出相應的約束條件
  2. MIN過爐速度爲目標函數,創建相應的單目標最優化數學模型,使用LINGO求得最優過爐速度;

問題三

思路一:

假設:

  • 爐溫曲線超過217℃到峯值溫度所覆蓋的面積:A

針對此問題,能夠很明確知道這一問是多目標多優化的模型問題,個人想法以下:

  1. 使用控制變量法來求解;
  2. 一樣使用第二問的一些約束條件爲基準;
  3. 先使用附錄和題目1、二問的各溫區溫度求平均作爲該題設定的初始化溫度;
  4. 控制溫度先不變,而後使用二分法對回爐速度進行一個合理範圍的劃分和得出
  5. 關鍵點:此時以覆蓋面積A MIN最小爲目標函數,反推求出每一個溫區的設定範圍;
  6. 此時由於回爐速度、各區間溫度都在很小的範圍內,計算量大大減少;
  7. 而後使用三重循環迭代,求出面積最小時的回爐速度、各溫區的溫度
思路二:

無腦暴力破解法

此方法計算量大,消耗時間,並不推薦。

此方法簡單,在回爐速度、各溫區溫度限定範圍內,以覆蓋面積A MIN最小爲目標函數,一直跑的試,直到跑完後,比較得出相應最小面積下的的各溫區溫度和最佳鍋爐速度。


問題四

此問題,想法很少,但能夠分享下:

  1. 假設出 t=開始高於217℃的瞬時的時間t1=開始低於217℃的瞬時的時間
  2. 能夠知道:溫度上升時的導數和降低時的導數相等即爲曲線對稱
  3. 因此從兩端tt1向中間(t+t1)/2的時間走,進行求導比較
  4. 此時應該能夠繼續使用問題3的思路一進行求解了。

此問題,說是問題3的優化,也有那麼點感受,但又沒什麼想法,反正蠻難受的。

參考文獻

1. 表面貼裝工藝生產線上迴流焊曲線的優化與控制_高金剛
2. SMT溫度場的數學模型_黃丙元
3. SMT再流焊溫度場的建模與仿真_黃丙元
4. PCB板熱特性分析與研究_鄧志勇
5. XX線路板表面貼裝焊接工藝研究_張疏影
6. 基於Ansys_Icepak的板級迴流焊接建模與仿真_姚煥
7. 牛頓冷卻定律及其實際應用_郭文傳
8. 基於加熱機理分析的迴流焊過程仿真建模與有限元分析_宋巍
9. 多層印刷電路板組件結構的熱_力分析_吳許傑
10.印製電路製程過程當中互連區域的熱力學仿真研究_曾亮

結束

多多少少寫了一下午,大致提供一下個人想法和作題的思路,具體的代碼論文也就不放了,菜雞文章,同時後期有什麼也會一直修改文章,但願你們多多評論思考呀!!! 若是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糾正,秉着學習的態度,你們一塊兒思考解決。☺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