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集羣爆發,汽車工業不斷對這些新科技兼容幷蓄,融合創新,傳統汽車的定義正在被打破,以往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正在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新四化」轉變。而新能源+互聯網被視做將來汽車發展趨勢。那麼新能源和互聯網的結合,可以給咱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程序員
咱們但願探討,互聯網汽車究竟改變了什麼 —— 其實,在線的並不單單是汽車,更重要是零部件之間本來的孤島會以怎樣的形式被打破、創建起怎樣的銜接,用戶的出行體驗會得到怎樣的系統規劃及重構,服務響應體系的秩序如何創建,電動汽車和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對於傳統供應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這些都會是咱們會深刻探討的話題。微信
本次活動咱們採起部分邀請及報名審覈制,定向邀請了小鵬汽車、上汽、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等相關行業的朋友一塊兒進行探討與交流,但願集結更多汽車領域的關注者們一塊兒來探討互聯網汽車及智能汽車的發展及技術。app
時間:9月16日 週日 14:00-17:30ide
地點:上海市徐彙區桂林路 406 號(近9號線)華鑫 GDG 孵化器測試
報名方式: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報名需審覈)大數據
日程概覽:雲計算
-
簽到交流環節:14:00 - 14:30人工智能
-
Session 1:14:30 - 15:00
Waymo - Google的自動駕駛實踐:GDG SH
-
Session 2:15:10 - 15:50
智能出行的產品與體驗設計:小鵬汽車 - 劉毅林
-
圓桌討論:16:00 - 17:30
Waymo - Google的自動駕駛實踐
Time:14:30 - 15:00
分享方:GDG Shanghai
谷歌在 2009 年開始啓動自動駕駛汽車計劃,2016 年將項目獨立出來,成立了 Waymo。接近 10 年的經驗,令 Waymo 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遙遙領先。除此以外,Waymo在加州中部有一個祕密的測試基地,在鳳凰城都會區的道路上也部署了測試車。2017 年 4 月,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上線了一項名爲「Early Rider」的自動駕駛的試運營項目,在鳳凰城市區的居民能夠申請參加。Waymo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天天行駛超過24000英里(約39640千米),很是接近地球的周長(40075千米),對於不少公司來講,這個數字已是可望不可即了。在訂下 2 萬輛 I-Pace 和 62000 輛 Pacifica 後,相信已經沒有人會否定,Waymo 在自動駕駛中第一的地位了。而穩健的推動策略,也讓 Waymo 一點一點將自動駕駛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2018 年 7 月,Waymo 落地自貿區,雖然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但已經昭示着硅谷的自動駕駛和互聯網汽車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上又邁進了一步。
Session 2
智能出行的產品與體驗設計
Time:15:10 - 15:50
分享方:小鵬汽車 - 劉毅林
17 年設計,12 年產品和體驗相關經驗。現任小鵬汽車上海分公司產品副總經理。
曾任職於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共同投資的斑馬智行,帶領 50 人的用戶體驗團隊,從零打造新出行下的車用操做系統,橫跨儀表、HMI 中控、手機應用、雲端體驗。創造了榮威 RX五、名爵 ZS、Marvel X 等明星車型的核心體驗,以體驗助力上汽乘用車實現年銷量的幾何式暴增。
創新諮詢公司 ARK DESIGN 的前創意合夥人,曾任職於設計諮詢公司 frog 青蛙設計,領導一支包含設計師、策略分析師和技術員在內的精英團隊幫助來自各行各業的世界頂級公司創造富有影響力的產品、服務和體驗併成功將其商業化,服務過騰訊、華爲、OPPO、攜程以及諸多知名跨國企業在中國區分公司。
UPA, IXDA, 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會,深圳工業設計周,北京工業設計周等大型行業交流活動的受邀分享嘉賓,也在清華大學主持主題演講與工做坊,撰寫的文章曾被《Computer Arts》、《中歐商業評論》、《程序員》、《第一財經週刊》收錄。參與撰寫的《 China Insight 》一書更被華爾街日報等國外媒體普遍報道。
Session 3
Round Table Discussion
Time:16:00 - 17:00
圓桌討論,根據現場觀衆的提問收集,與嘉賓一塊兒互動交流。
咱們但願你們拋出更多互聯網汽車領域碰到的實際問題,經過頭腦風暴 + 圓桌討論的形式,互動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或者發展趨勢。
本次活動免費,但咱們要求參與者對討論話題有所準備,請認真填寫報名頁面中的問題哦。
本次活動爲研討會的互動形式,但願你可以主動且積極的表達本身的見解。
本次活動報名須要審覈,以方便真正感興趣的人聚在一塊兒,審覈結果會經過報名平臺發送。
據說最懂互聯網的人都會關注上海谷歌開發者社區!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GDG(GDG_Shanghai)。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