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分析 JDK 源代碼研究 Hash 存儲機制

HashMap 和 HashSet 是 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 的兩個重要成員,其中 HashMap 是 Map 接口的經常使用實現類,HashSet 是 Set 接口的經常使用實現類。雖然 HashMap 和 HashSet 實現的接口規範不一樣,但它們底層的 Hash 存儲機制徹底同樣,甚至 HashSet 自己就採用 HashMap 來實現的。java

經過 HashMap、HashSet 的源代碼分析其 Hash 存儲機制

集合和引用

就像引用類型的數組同樣,當咱們把 Java 對象放入數組之時,並非真正的把 Java 對象放入數組中,只是把對象的引用放入數組中,每一個數組元素都是一個引用變量。程序員

實際上,HashSet 和 HashMap 之間有不少類似之處,對於 HashSet 而言,系統採用 Hash 算法決定集合元素的存儲位置,這樣能夠保證能快速存、取集合元素;對於 HashMap 而言,系統 key-value 當成一個總體進行處理,系統老是根據 Hash 算法來計算 key-value 的存儲位置,這樣能夠保證能快速存、取 Map 的 key-value 對。算法

在介紹集合存儲以前須要指出一點:雖然集合號稱存儲的是 Java 對象,但實際上並不會真正將 Java 對象放入 Set 集合中,只是在 Set 集合中保留這些對象的引用而言。也就是說:Java 集合其實是多個引用變量所組成的集合,這些引用變量指向實際的 Java 對象。編程

回頁首數組

HashMap 的存儲實現

當程序試圖將多個 key-value 放入 HashMap 中時,以以下代碼片斷爲例:性能

 HashMap<String , Double> map = new HashMap<String , Double>(); 
 map.put("語文" , 80.0); 
 map.put("數學" , 89.0); 
 map.put("英語" , 78.2);

HashMap 採用一種所謂的「Hash 算法」來決定每一個元素的存儲位置。學習

當程序執行 map.put("語文" , 80.0); 時,系統將調用"語文"的 hashCode() 方法獲得其 hashCode 值——每一個 Java 對象都有 hashCode() 方法,均可經過該方法得到它的 hashCode 值。獲得這個對象的 hashCode 值以後,系統會根據該 hashCode 值來決定該元素的存儲位置。測試

咱們能夠看 HashMap 類的 put(K key , V value) 方法的源代碼:this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若是 key 爲 null,調用 putForNullKey 方法進行處理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根據 key 的 keyCode 計算 Hash 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搜索指定 hash 值在對應 table 中的索引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若是 i 索引處的 Entry 不爲 null,經過循環不斷遍歷 e 元素的下一個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找到指定 key 與須要放入的 key 相等(hash 值相同
		 // 經過 equals 比較放回 tr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若是 i 索引處的 Entry 爲 null,代表此處尚未 Entry 
	 modCount++; 
	 // 將 key、value 添加到 i 索引處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JDK 源碼

在 JDK 安裝目錄下能夠找到一個 src.zip 壓縮文件,該文件裏包含了 Java 基礎類庫的全部源文件。只要讀者有學習興趣,隨時能夠打開這份壓縮文件來閱讀 Java 類庫的源代碼,這對提升讀者的編程能力是很是有幫助的。須要指出的是:src.zip 中包含的源代碼並無包含像上文中的中文註釋,這些註釋是筆者本身添加進去的。spa

上面程序中用到了一個重要的內部接口:Map.Entry,每一個 Map.Entry 其實就是一個 key-value 對。從上面程序中能夠看出:當系統決定存儲 HashMap 中的 key-value 對時,徹底沒有考慮 Entry 中的 value,僅僅只是根據 key 來計算並決定每一個 Entry 的存儲位置。這也說明了前面的結論:咱們徹底能夠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當成 key 的附屬,當系統決定了 key 的存儲位置以後,value 隨之保存在那裏便可。

上面方法提供了一個根據 hashCode() 返回值來計算 Hash 碼的方法:hash(),這個方法是一個純粹的數學計算,其方法以下:

static int hash(int h) 
{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對於任意給定的對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麼程序調用 hash(int h) 方法所計算獲得的 Hash 碼值老是相同的。接下來程序會調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來計算該對象應該保存在 table 數組的哪一個索引處。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碼以下: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這個方法很是巧妙,它老是經過 h &(table.length -1) 來獲得該對象的保存位置——而 HashMap 底層數組的長度老是 2 的 n 次方,這一點可參看後面關於 HashMap 構造器的介紹。

當 length 老是 2 的倍數時,h & (length-1)將是一個很是巧妙的設計:假設 h=5,length=16, 那麼 h & length - 1 將獲得 5;若是 h=6,length=16, 那麼 h & length - 1 將獲得 6 ……若是 h=15,length=16, 那麼 h & length - 1 將獲得 15;可是當 h=16 時 , length=16 時,那麼 h & length - 1 將獲得 0 了;當 h=17 時 , length=16 時,那麼 h & length - 1 將獲得 1 了……這樣保證計算獲得的索引值老是位於 table 數組的索引以內。

根據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碼能夠看出,當程序試圖將一個 key-value 對放入 HashMap 中時,程序首先根據該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決定該 Entry 的存儲位置:若是兩個 Entry 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們的存儲位置相同。若是這兩個 Entry 的 key 經過 equals 比較返回 true,新添加 Entry 的 value 將覆蓋集合中原有 Entry 的 value,但 key 不會覆蓋。若是這兩個 Entry 的 key 經過 equals 比較返回 false,新添加的 Entry 將與集合中原有 Entry 造成 Entry 鏈,並且新添加的 Entry 位於 Entry 鏈的頭部——具體說明繼續看 addEntry() 方法的說明。

當向 HashMap 中添加 key-value 對,由其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決定該 key-value 對(就是 Entry 對象)的存儲位置。當兩個 Entry 對象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時,將由 key 經過 eqauls() 比較值決定是採用覆蓋行爲(返回 true),仍是產生 Entry 鏈(返回 false)。

上面程序中還調用了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代碼,其中 addEntry 是 HashMap 提供的一個包訪問權限的方法,該方法僅用於添加一個 key-value 對。下面是該方法的代碼: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獲取指定 bucketIndex 索引處的 Entry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 ①
    // 將新建立的 Entry 放入 bucketIndex 索引處,並讓新的 Entry 指向原來的 Entry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 若是 Map 中的 key-value 對的數量超過了極限
    if (size++ >= threshold) 
        // 把 table 對象的長度擴充到 2 倍。
        resize(2 * table.length); 	 // ②
}

上面方法的代碼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一個很是優雅的設計:系統老是將新添加的 Entry 對象放入 table 數組的 bucketIndex 索引處——若是 bucketIndex 索引處已經有了一個 Entry 對象,那新添加的 Entry 對象指向原有的 Entry 對象(產生一個 Entry 鏈),若是 bucketIndex 索引處沒有 Entry 對象,也就是上面程序①號代碼的 e 變量是 null,也就是新放入的 Entry 對象指向 null,也就是沒有產生 Entry 鏈。

回頁首

Hash 算法的性能選項

根據上面代碼能夠看出,在同一個 bucket 存儲 Entry 鏈的狀況下,新放入的 Entry 老是位於 bucket 中,而最先放入該 bucket 中的 Entry 則位於這個 Entry 鏈的最末端。

上面程序中還有這樣兩個變量:

  • size:該變量保存了該 HashMap 中所包含的 key-value 對的數量。

  • threshold:該變量包含了 HashMap 能容納的 key-value 對的極限,它的值等於 HashMap 的容量乘以負載因子(load factor)。

從上面程序中②號代碼能夠看出,當 size++ >= threshold 時,HashMap 會自動調用 resize 方法擴充 HashMap 的容量。每擴充一次,HashMap 的容量就增大一倍。

上面程序中使用的 table 其實就是一個普通數組,每一個數組都有一個固定的長度,這個數組的長度就是 HashMap 的容量。HashMap 包含以下幾個構造器:

  • HashMap():構建一個初始容量爲 16,負載因子爲 0.75 的 HashMap。

  •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構建一個初始容量爲 initialCapacity,負載因子爲 0.75 的 HashMap。

  •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以指定初始容量、指定的負載因子建立一個 HashMap。

當建立一個 HashMap 時,系統會自動建立一個 table 數組來保存 HashMap 中的 Entry,下面是 HashMap 中一個構造器的代碼:

 // 以指定初始化容量、負載因子建立 HashMap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初始容量不能爲負數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若是初始容量大於最大容量,讓出示容量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負載因子必須大於 0 的數值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loadFactor); 
	 // 計算出大於 initialCapacity 的最小的 2 的 n 次方值。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設置容量極限等於容量 * 負載因子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 初始化 table 數組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 ①
	 init(); 
 }

上面代碼中粗體字代碼包含了一個簡潔的代碼實現:找出大於 initialCapacity 的、最小的 2 的 n 次方值,並將其做爲 HashMap 的實際容量(由 capacity 變量保存)。例如給定 initialCapacity 爲 10,那麼該 HashMap 的實際容量就是 16。

initialCapacity 與 HashTable 的容量

建立 HashMap 時指定的 initialCapacity 並不等於 HashMap 的實際容量,一般來講,HashMap 的實際容量總比 initialCapacity 大一些,除非咱們指定的 initialCapacity 參數值剛好是 2 的 n 次方。固然,掌握了 HashMap 容量分配的知識以後,應該在建立 HashMap 時將 initialCapacity 參數值指定爲 2 的 n 次方,這樣能夠減小系統的計算開銷。

程序①號代碼處能夠看到:table 的實質就是一個數組,一個長度爲 capacity 的數組。

對於 HashMap 及其子類而言,它們採用 Hash 算法來決定集合中元素的存儲位置。當系統開始初始化 HashMap 時,系統會建立一個長度爲 capacity 的 Entry 數組,這個數組裏能夠存儲元素的位置被稱爲「桶(bucket)」,每一個 bucket 都有其指定索引,系統能夠根據其索引快速訪問該 bucket 裏存儲的元素。

不管什麼時候,HashMap 的每一個「桶」只存儲一個元素(也就是一個 Entry),因爲 Entry 對象能夠包含一個引用變量(就是 Entry 構造器的的最後一個參數)用於指向下一個 Entry,所以可能出現的狀況是:HashMap 的 bucket 中只有一個 Entry,但這個 Entry 指向另外一個 Entry ——這就造成了一個 Entry 鏈。如圖 1 所示:

圖 1. HashMap 的存儲示意

圖 1. HashMap 的存儲示意

回頁首

HashMap 的讀取實現

當 HashMap 的每一個 bucket 裏存儲的 Entry 只是單個 Entry ——也就是沒有經過指針產生 Entry 鏈時,此時的 HashMap 具備最好的性能:當程序經過 key 取出對應 value 時,系統只要先計算出該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在根據該 hashCode 返回值找出該 key 在 table 數組中的索引,而後取出該索引處的 Entry,最後返回該 key 對應的 value 便可。看 HashMap 類的 get(K key) 方法代碼: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 若是 key 是 null,調用 getForNullKey 取出對應的 value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 根據該 key 的 hashCode 值計算它的 hash 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直接取出 table 數組中指定索引處的值,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 搜索該 Entry 鏈的下一個 Entr 
		 e = e.next) 		 // ①
	 { 
		 Object k; 
		 // 若是該 Entry 的 key 與被搜索 key 相同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從上面代碼中能夠看出,若是 HashMap 的每一個 bucket 裏只有一個 Entry 時,HashMap 能夠根據索引、快速地取出該 bucket 裏的 Entry;在發生「Hash 衝突」的狀況下,單個 bucket 裏存儲的不是一個 Entry,而是一個 Entry 鏈,系統只能必須按順序遍歷每一個 Entry,直到找到想搜索的 Entry 爲止——若是剛好要搜索的 Entry 位於該 Entry 鏈的最末端(該 Entry 是最先放入該 bucket 中),那系統必須循環到最後才能找到該元素。

概括起來簡單地說,HashMap 在底層將 key-value 當成一個總體進行處理,這個總體就是一個 Entry 對象。HashMap 底層採用一個 Entry[] 數組來保存全部的 key-value 對,當須要存儲一個 Entry 對象時,會根據 Hash 算法來決定其存儲位置;當須要取出一個 Entry 時,也會根據 Hash 算法找到其存儲位置,直接取出該 Entry。因而可知:HashMap 之因此能快速存、取它所包含的 Entry,徹底相似於現實生活中母親從小教咱們的:不一樣的東西要放在不一樣的位置,須要時才能快速找到它。

當建立 HashMap 時,有一個默認的負載因子(load factor),其默認值爲 0.75,這是時間和空間成本上一種折衷:增大負載因子能夠減小 Hash 表(就是那個 Entry 數組)所佔用的內存空間,但會增長查詢數據的時間開銷,而查詢是最頻繁的的操做(HashMap 的 get() 與 put() 方法都要用到查詢);減少負載因子會提升數據查詢的性能,但會增長 Hash 表所佔用的內存空間。

掌握了上面知識以後,咱們能夠在建立 HashMap 時根據實際須要適當地調整 load factor 的值;若是程序比較關心空間開銷、內存比較緊張,能夠適當地增長負載因子;若是程序比較關心時間開銷,內存比較寬裕則能夠適當的減小負載因子。一般狀況下,程序員無需改變負載因子的值。

若是開始就知道 HashMap 會保存多個 key-value 對,能夠在建立時就使用較大的初始化容量,若是 HashMap 中 Entry 的數量一直不會超過極限容量(capacity * load factor),HashMap 就無需調用 resize() 方法從新分配 table 數組,從而保證較好的性能。固然,開始就將初始容量設置過高可能會浪費空間(系統須要建立一個長度爲 capacity 的 Entry 數組),所以建立 HashMap 時初始化容量設置也須要當心對待。

回頁首

HashSet 的實現

對於 HashSet 而言,它是基於 HashMap 實現的,HashSet 底層採用 HashMap 來保存全部元素,所以 HashSet 的實現比較簡單,查看 HashSet 的源代碼,能夠看到以下代碼:

 public class HashSet<E> 
	 extends AbstractSet<E> 
	 implements Set<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使用 HashMap 的 key 保存 HashSet 中全部元素
	 private transient HashMap<E,Object> map; 
	 // 定義一個虛擬的 Object 對象做爲 HashMap 的 value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 
	 // 初始化 HashSet,底層會初始化一個 HashMap 
	 public HashSet() 
	 { 
		 map = new HashMap<E,Object>(); 
	 } 
	 // 以指定的 initialCapacity、loadFactor 建立 HashSet 
	 // 其實就是以相應的參數建立 HashMap 
	 public HashSet(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map = new HashMap<E,Object>(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 
	 public HashSet(int initialCapacity) 
	 { 
		 map = new HashMap<E,Object>(initialCapacity); 
	 } 
	 HashSet(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boolean dummy) 
	 { 
		 map = new LinkedHashMap<E,Object>(initialCapacity 
			 , loadFactor); 
	 } 
	 // 調用 map 的 keySet 來返回全部的 key 
	 public Iterator<E> iterator() 
	 { 
		 return map.keySet().iterator(); 
	 } 
	 // 調用 HashMap 的 size() 方法返回 Entry 的數量,就獲得該 Set 裏元素的個數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map.size(); 
	 } 
	 // 調用 HashMap 的 isEmpty() 判斷該 HashSet 是否爲空,
	 // 當 HashMap 爲空時,對應的 HashSet 也爲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map.isEmpty(); 
	 } 
	 // 調用 HashMap 的 containsKey 判斷是否包含指定 key 
	 //HashSet 的全部元素就是經過 HashMap 的 key 來保存的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map.containsKey(o); 
	 } 
	 // 將指定元素放入 HashSet 中,也就是將該元素做爲 key 放入 HashMap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map.put(e, PRESENT) == null; 
	 } 
	 // 調用 HashMap 的 remove 方法刪除指定 Entry,也就刪除了 HashSet 中對應的元素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return map.remove(o)==PRESENT; 
	 } 
	 // 調用 Map 的 clear 方法清空全部 Entry,也就清空了 HashSet 中全部元素
	 public void clear() 
	 { 
		 map.clear(); 
	 } 
	 ... 
 }

由上面源程序能夠看出,HashSet 的實現其實很是簡單,它只是封裝了一個 HashMap 對象來存儲全部的集合元素,全部放入 HashSet 中的集合元素實際上由 HashMap 的 key 來保存,而 HashMap 的 value 則存儲了一個 PRESENT,它是一個靜態的 Object 對象。

HashSet 的絕大部分方法都是經過調用 HashMap 的方法來實現的,所以 HashSet 和 HashMap 兩個集合在實現本質上是相同的。

HashMap 的 put 與 HashSet 的 add

因爲 HashSet 的 add() 方法添加集合元素時實際上轉變爲調用 HashMap 的 put() 方法來添加 key-value 對,當新放入 HashMap 的 Entry 中 key 與集合中原有 Entry 的 key 相同(hashCode() 返回值相等,經過 equals 比較也返回 true),新添加的 Entry 的 value 將覆蓋原來 Entry 的 value,但 key 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若是向 HashSet 中添加一個已經存在的元素,新添加的集合元素(底層由 HashMap 的 key 保存)不會覆蓋已有的集合元素。

掌握上面理論知識以後,接下來看一個示例程序,測試一下本身是否真正掌握了 HashMap 和 HashSet 集合的功能。

 class Name
{
    private String first; 
    private String last; 
    
    public Name(String first, String last) 
    { 
        this.first = first; 
        this.last = last; 
    }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 
            return true; 
        } 
        
	if (o.getClass() == Name.class) 
        { 
            Name n = (Name)o; 
            return n.first.equals(first) 
                && n.last.equals(last); 
        } 
        return false; 
    } 
}

public class HashSe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t<Name> s = new HashSet<Name>();
        s.add(new Name("abc", "123"));
        System.out.println(
            s.contains(new Name("abc", "123")));
    }
}

上面程序中向 HashSet 裏添加了一個 new Name("abc", "123") 對象以後,當即經過程序判斷該 HashSet 是否包含一個 new Name("abc", "123") 對象。粗看上去,很容易覺得該程序會輸出 true。

實際運行上面程序將看到程序輸出 false,這是由於 HashSet 判斷兩個對象相等的標準除了要求經過 equals() 方法比較返回 true 以外,還要求兩個對象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等。而上面程序沒有重寫 Name 類的 hashCode() 方法,兩個 Name 對象的 hashCode() 返回值並不相同,所以 HashSet 會把它們當成 2 個對象處理,所以程序返回 false。

因而可知,當咱們試圖把某個類的對象當成 HashMap 的 key,或試圖將這個類的對象放入 HashSet 中保存時,重寫該類的 equals(Object obj) 方法和 hashCode() 方法很重要,並且這兩個方法的返回值必須保持一致:當該類的兩個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時,它們經過 equals() 方法比較也應該返回 true。一般來講,全部參與計算 hashCode() 返回值的關鍵屬性,都應該用於做爲 equals() 比較的標準。

hashCode() 和 equals()

關於如何正確地重寫某個類的 hashCode() 方法和 equals() 方法,請參考瘋狂 Java 體系的《瘋狂 Java 講義》一書中相關內容。

以下程序就正確重寫了 Name 類的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程序以下:

class Name 
{ 
    private String first;
    private String last;
    public Name(String first, String last)
    { 
        this.first = first; 
        this.last = last; 
    } 
    // 根據 first 判斷兩個 Name 是否相等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 
            return true; 
        } 
        if (o.getClass() == Name.class) 
        { 
            Name n = (Name)o; 
            return n.first.equals(first); 
        } 
        return false; 
    } 
	 
    // 根據 first 計算 Name 對象的 hashCode() 返回值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first.hashCod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first=" + first + ", last=" + last + "]"; 
    } 
 } 
 
 public class HashSet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Set<Name> set = new HashSet<Name>(); 
        set.add(new Name("abc" , "123")); 
        set.add(new Name("abc" , "456")); 
        System.out.println(set); 
    } 
}

上面程序中提供了一個 Name 類,該 Name 類重寫了 equals() 和 toString() 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是根據 Name 類的 first 實例變量來判斷的,當兩個 Name 對象的 first 實例變量相等時,這兩個 Name 對象的 hashCode() 返回值也相同,經過 equals() 比較也會返回 true。

程序主方法先將第一個 Name 對象添加到 HashSet 中,該 Name 對象的 first 實例變量值爲"abc",接着程序再次試圖將一個 first 爲"abc"的 Name 對象添加到 HashSet 中,很明顯,此時無法將新的 Name 對象添加到該 HashSet 中,由於此處試圖添加的 Name 對象的 first 也是" abc",HashSet 會判斷此處新增的 Name 對象與原有的 Name 對象相同,所以沒法添加進入,程序在①號代碼處輸出 set 集合時將看到該集合裏只包含一個 Name 對象,就是第一個、last 爲"123"的 Name 對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