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IT人員的核心價值

    本文轉自企業管理雜誌, 文/呂 宏。安全

    近年來,企業對IT人員的定位、職能、價值質疑聲不斷,他們究竟是企業發展的「潛力股」仍是「垃圾股」?網絡

    有些企業認爲,信息化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存在的實施風險卻很大,企業的信息化之路還得靠本身的力量,才能作到安全、有效、可控;另外一些企業則認爲,信息化是個花錢的事,也不是本身企業的核心業務,同樣是花錢,就不必養那麼多IT專業人員,如今社會分工細化,外包給專業公司就能夠了。現代企業還須要IT人員嗎?若是回答是確定的,那麼企業IT人員對於企業來講其核心價值又是什麼呢?架構

1、企業IT人員尷尬的現狀運維

1. 尷尬的組織架構
    在國內不少企業沒有獨立信息部門的現象仍是比較廣泛的,通常做爲一種職能放在總經理辦公室或科技裝備部門下面,更有甚者,放在財務部下。也有一些企業有獨立的信息部門,但在企業運營中沒有發言權,由於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部門,加之一部分領導對信息化工做的通常規律不甚瞭解,使部門變得「逆來順受」,部門邊緣化趨勢明顯。還有部分信息化領導,缺少專業背景,沒法有效管控企業信息化工做。
2. 尷尬的職能定位
    企業中的IT人員,在企業中是電腦網絡方面的百科全書,應用軟件、通用軟件、硬件、網絡甚至打印,但凡是電腦問題,一律找你沒商量。淪爲IT採購員,裝機員,培訓員。大多數企業認爲這樣的職能定位,節約成本。企業沒有培訓只有索取,電腦知識的更新換代很快,自學成了惟一出路,由於還要對得起「IT人員」的稱謂。
3. 尷尬的薪酬結構
    薪酬問題是企業中的IT人員永遠的痛,與社會水平相比老是差口氣,而在企業中又面臨一枝獨秀成爲嫉妒的對象。信息化項目成功了是應該的,誰叫IT人員收入高呢,一旦失敗就成爲了替罪羊。企業中沒有合理、客觀的IT人員績效考覈機制,信息化項目對企業的貢獻成了一筆糊塗賬,企業IT人員價值無從體現。
4. 尷尬的外部環境
    IT行業的特色是標準化、規範化,因此也走在了「外包」服務的前沿,衆多IT外包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運維外包、採購外包、開發外包甚至IT人員外包紛至沓來,企業在如此外部環境下迷失了,若是用現有的IT人員成本,將IT業務外包給更專業的公司來作,豈不是又省事又省時?彷佛就在明天就能夠不要本身的IT人員了。ide

2、企業IT人員走入的誤區學習

◆ 誤區類型一:技術型
    兩耳不聞企業事一心只鑽技術事。
◆ 誤區類型二:轉行型
    毅然決然轉行作了銷售、商務、市場業務崗位,完全與IT決裂。
◆ 誤區類型三:保守型
    爲了保住崗位、保住收入,將系統密碼、應用程序源代碼、數據字典等核心技術資料一把抓。
◆ 誤區類型四:無謂型
    本着一顆滿足的心態,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誤區類型五:業務型
    業務爲王,抓住了業務就有了核心競爭力。
◆ 誤區類型六:兼職型
    經過兼職獲取必定的收益外,還保持了技術更新的速度,但本職工做顯然是要打折扣的。
◆ 誤區類型七:項目型
    許多IT人員選擇在甲方工做,就是看中正在實施的項目,賺足經驗,項目結束就走人。
◆ 誤區類型八:跳槽型
    借用原來甲方的工做經驗,跳槽到乙方,也有直接本身成立公司的。優化

3、企業IT人員應有的價值體現對象

    現代企業還須要IT人員嗎?回答是確定的。那麼IT人員對於企業來講其核心價值又是什麼呢?或者說IT人員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筆者認爲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新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價值
    發現新技術的應用價值,進而優化業務流程甚至創造新的贏利模式,是企業IT人員不可替代的最大核心價值。「科學技術是第一輩子產力」,筆者認爲還要突出「應用」兩個字,科學技術的「應用」纔是是第一輩子產力。
一方面企業IT人員熟悉信息技術及其發展趨勢,一方面較之通常管理人員各管一段,企業IT人員對企業實際業務的詳細流程和邏輯及企業發展階段瞭如指掌,正是鑽研這種「應用」價值的主力軍,企業IT人員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探索性,使其較之諮詢公司更具實效性和可操做性。信息化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適本身的纔是最好的,這個合適要綜合考慮,企業規模、企業發展階段、企業人員結構、企業戰略要求等。企業IT人員核心價值的體現,要求其不能只停留在支持用戶需求的配合角色,而是要向業務優化、業務創新的引領角色、企業標準化、規範化管理的推手角色過渡。開發

2. 對外包供應商的管控
(1) IT外包已經成爲不可爭辯的發展趨勢。it

    IT外包可以使企業更專一於主業,可以使企業減小對內部IT人員無限制無條件的依賴,可以使企業運做效率綜合效益得以提高。而IT外包所帶來的企業風險也隨之產生。企業信息化工做的主動權喪失?外包服務質量如何保證?企業外包成本如何控制?玫瑰雖然芬芳好看,但也要不被其葉下刺所傷纔好。IT外包就是這樣一個讓企業既愛又恨的事物,這就很是須要企業IT人員的存在,來管理掌控外包供應商。
    研究總結適合本身的IT服務達成管理標準。ITIL (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在國外已經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成功的應用案例,但在中國纔剛剛引入,目前業界培訓推廣的不少,但基於我國IT外包業的發展階段,甲乙雙方都在學習,目前尚未標準能夠遵循,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尤爲是對一些大中型企業尤其重要。企業IT人員做爲甲方,起着不可替代的做用,經過ITIL明確了IT外包雙方的職責、平常要作的工做內容等,建立了一個如何規範外包商的服務管理體系,讓對外包商進行量化考覈成爲可能,這樣企業 IT人員成爲了IT外包質量監控和服務考覈的角色。
 

(2) 對IT項目的審計。

    IT審計實質上是一種控制,經過科學的手段來確認外包IT項目的有效性、規範性、可靠性,從而發現問題,要求外包商及時解決持續改進,使得IT項目應用不偏離原有預期,最終使得項目應有的應用價值得以體現;協調公司內部各部門配合工做,使得IT項目按計劃節奏推動;使得IT項目具有較好的用戶體驗。企業IT人員這種價值體現,幫助企業解決了花了錢不解決問題、花了錢企業沒有提升的擔心。

(3) 把握主動權,規劃企業IT建設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