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python
在寫完《程序猿崛起》以後,腦子裏面有不少以前模糊的想法和頭緒都漸漸在清晰,彷彿一點一點地串聯起來,或許有一天我能夠把他們組合在一塊兒成爲一個成熟的說法,甚至是一套靠譜的理論。
git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關於咱們所身處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猜測和所作的實踐。程序員
從一條朋友圈提及,互聯網時代的自我評價github
這兩我的都是個人大學同窗,他們的評論按理說是應該回應一下的。然而我並無,沒有迴應是由於沒有必要。我所要尋找的是,看得懂我文章的人,或者是喜歡我文章的人。在受到這種質疑的時候,我很難在不是當面解釋的狀況下用一兩句話說清楚。若是要我專門寫一篇或者多篇文章來進一步闡述,我寫起來很累,他們讀起來也會很累。何況就算我真的寫了,他們也耐心讀了,到最後又能怎樣呢?面試
有人以爲我寫得很差,個人迴應就是不迴應。編程
人生苦短,用來解釋的時間哪怕一分鐘都是一種浪費。但請不要對我產生誤解,認爲我是一個聽不進去別人話的人。別人的評論其實能夠分爲兩種,一種是我的的偏好,另外一種纔是意見和建議。小程序
有人曾經說過個人文筆很差,我不覺得然。我不認爲大白話有什麼很差,簡單直接的敘述才符合我程序員的身份嘛。我不認爲只有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行文才是惟一正確的寫做方式,既然我不是錯的,那我就會一直按照本身的想法寫下去。一萬個食客,就有一萬種口味。正所謂衆口難調,我歷來就不會想投任何人的所好,只是作我本身,也只有作本身才能作得最好。服務器
我只管寫,你只管看,不喜歡就取消關注。這句話可能說得比較硬,可是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微信
我會聽,並且是會認真思考並改進的,是帶有普及意義的意見和建議。假設有人說我錯別字太多了,很是影響閱讀的質量。聽到這樣的意見,我就會想盡辦法減小、甚至消滅文章裏面的錯別字,由於錯別字是不認真的表現,不是什麼值得爲人稱道的個性。或許過幾天,會有人對我說,你成天寫同一個方面的東西,沒有變化,只有僵化。這時候,我就會想一想本身最近寫的幾篇文章是否是沒有新的觀點和想法,考慮是否是應該轉變一下思路。架構
最前面兩篇博客(編輯推薦和最多推薦)都是個人!截止到寫文章的此時此刻,第一篇博客的閱讀量是2862,評論數是39,推薦數是11;第二篇博客的閱讀量3315,評論數是26,推薦數是26.博客園粉絲數從163增加到182,我的微信公衆帳號華工小y的關注數也增長了12個。
我看書,我思考,我認真寫做,就是爲了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傳遞出更多更好的觀念和想法。而這些對個人承認和關注,就是最大最好的鼓勵和動力。
我所認爲的互聯網時代自我評價新的參考標準應該是這樣的:儘量地作好本身,不要管那些多餘的雜音和刺耳的噪音,而後找到那些喜歡你的人。
人品+做品,互聯網時代的新名片
在大多數狀況下,咱們用來評價一我的所經過的維度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單位,還有一個就是他所在單位的職位。
08年,全世界都知道了奧巴馬。他成爲了美國總統,單位是美國聯邦政府,職位是總統。部門經理、技術總監、CEO、董事長,這些頭銜彷彿都具備不言自明的魔力,成爲了精英們最好的名片。咱們或許不知道他們到底作過了什麼,有哪些能力和成就,可是依然會以爲他們是出衆的。用一句膚淺的話說就是,「他們能坐到這個位子上,確定不簡單,怎麼可能沒本事?」
咱們都知道大詩人李白,讓咱們記住他的不是曾經任過的唐朝某個芝麻小官職,而是《靜夜思》、《將進酒》這樣的傳世之做。高中生寫做文都知道用司馬遷,讓咱們今天還在念叨他的絕對不是由於他受過宮刑,而是他寫出了《史記》。讓世界記住你,並不必定要經過前面所說的「單位+職業」,不必定非要加入到一個赫赫有名的大組織裏面苦熬多年升到某個位置纔算功德圓滿,經過你的做品也能夠。
有人跟我說: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天賦,能夠寫出這樣才華橫溢的做品,你所說的不就對普通人沒有意義了麼?
因爲各類條件的限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可以獲得傳播的各類各樣的做品只能最少數的那一部分。可是如今,哪怕你作出來的東西多麼得簡陋,均可以上傳到網上讓別人看到。做品不必定是文章或者文學著做,有多是畫的一副漫畫,也有多是錄下的一首清唱歌曲,還有多是作得一件手工工藝品,形式能夠很是的多樣化。
我在小學五年級和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都曾經試過給報紙投稿,理所固然地石沉大海。到了今天,咱們徹底不須要像之前那樣,受限於繁多的規矩和束縛,按照別人所制定的要求進行寫做。咱們就是本身的編輯和出版商,咱們就能夠爲所欲爲地決定本身所發佈的內容,而互聯網就能夠幫助咱們找到喜歡這些做品的人。
在網上,你能夠作一個寫yy小說的人,也能夠作一個看yy小說的人。你能夠作一個畫邪惡漫畫的人,也能夠作一個看邪惡漫畫的人。互聯網的發明和普及,使得創做變得自由,也讓更多的受衆找到合本身口味的做品。
做爲程序員,咱們的做品多是咱們在github建立的代碼庫,也多是在博客園、CSDN上寫的博客,還能夠是錄製的Java基礎教學視頻。以前的公司招聘員工都是用經過少數的幾回面試、筆試,根據薄薄的兩頁簡從來判斷一我的是否值得錄用,或者應該給出多少薪水的offer。而如今就已經開始悄然發生了轉變,在網上所搜索到應聘者的做品已經成爲了判斷一個技術人員水平的重要參數。
有人可能會說,辛辛苦苦寫的東西或者創做出來的做品放在網上,別人垂手可得就能夠看到,而且轉載或傳播到任意的每個角落,本身根本難以、甚至不可能控制。
別這麼老土了!版權的問題根本沒必要糾結,咱們應該轉變本身的思路,別人「盜版」就「盜版」吧,轉載得越多,就能讓越多的人知道你。欣賞或者是使用你做品的人會成爲一個小圈子,而在這個小圈子裏面,你就會享有你應有的名聲。你將會成爲一個「很會寫故事的人」,一個「很會製做我的網站的人」,一個「很會管理大型網站服務器的人」,當這個小圈子裏面的人須要有一個新的故事,須要製做一個我的網站,須要找一我的給他們一個大型網站的服務器作諮詢,你將會是他們的第一選擇,就有跟你進行合做和交易的可能性。
咱們所須要作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成爲咱們本身。按照本身的喜愛和天賦,作本身最擅長的事情,利用互聯網發出咱們的聲音,讓世界知道咱們,知道咱們的技能和才華,(若有須要)最後的創建鏈接、進行合做和交易將會是多麼得順其天然。
DIY,互聯網時代的流行新文化
今天,我當了一回雷鋒。
昨晚,一個y友跟我聯繫說想要上次提到過的python程序(回覆「編程」查看文章),說媽媽不想讓他剛上高一的弟弟一回到家玩電腦,一玩就是大半天。約好了今天九點半教他怎麼操做,其實很簡單,也就是安裝python環境,而後把必須的文件放在相應的位置。作完以後,一成天都以爲很高興,高興本身的小做品可以被人須要,被人使用。
有工做經驗的人都知道:工做中,尤爲是剛開始的時候,接觸到的任務內容都是很是單一的,很容易讓人以爲無聊,覆蓋面太窄。一個在華爲工做的同窗昨晚跟我聊天的時候就提到,他如今就是在維護一個老系統,不管是架構仍是邏輯代碼都已經很是成熟了,所能作的工做只是修修補補。因此業餘的時候,尚未認命的碼農們都會想着自學一些新內容。
這樣的自發學習效果每每都不理想。在學校裏,若是咱們很差好學(起碼考試前要惡補)就容易掛科丟學分,甚至會嚴重到影響畢業。在公司裏,若是咱們很差好乾活,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就會捱上司的批評,KPI績效什麼的都會很差看。但是到了自學,就會沒有相應的監督、反饋機制。一旦三分鐘熱度降溫,咱們就很容易鬆懈、放棄,不能作到鍥而不捨地深挖學習。
每一個人在作事過程當中都須要激勵,咱們也同樣。我對python興趣,因此就到網上搜索資料寫成一個二三十行代碼的小程序,實現一個簡單的限制累計時間關機功能。在自家電腦上安裝使用,給仍是剛上初中的弟弟上一個「緊箍咒」,媽媽對他說:媽媽年紀大了,你哥哥如今畢業工做長大了,就讓他來幫我管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眼淚差點就掉了下來)這是第一次激勵。
我還把整個過程寫成了博客,發到了博客園。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四位數的點閱率和編輯推薦,讓我感受到本身寫的東西是有人想要看的,是可以給人以小小的幫助和啓發的。這是第二次激勵。而今天的學雷鋒、作好事,就是第三次激勵。
這些激勵給予了我不少的動力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不管是繼續學着玩好python,仍是摸索如何利用本身所學的知識和擅長之處作成一些事情。
在今天,不管咱們想學什麼,想學的方向有多麼地偏門,基本上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海量的資源。這些資源,是每個網友一點一點地上傳到互聯網上匯聚而成的,而咱們都在享受這些資源所帶來的好處。這就是互聯網的資源共享精神。然而,並非全部的需求都可以經過瀏覽網頁和下載資料就能夠獲得知足。例如找我幫忙的那個y友,他沒有編程的基礎,也沒有時間精力去入門,看完個人博客不大可能實現他所想要實現的功能。
有人可能會說是他蠢,不知道微軟的win7已經有內置的家長控制功能。我熟悉了一下這個功能,他只能實現限定某段時間是否能夠登陸,並不能知足我提出的累計用時限制(詳細細節請看我在博客園相應的評論回覆)。世界這麼大,人這麼多,需求是無窮無盡的,哪怕是Microsoft這樣的世界級公司都沒辦法作到面面俱到。
隨着互聯網的進一步深度普及,DIY文化將會大行其道。
大公司、大組織所擅長的是高產量和高技術,知足大衆的某些共同需求,例如手機、電腦等。可是他們很難知足數以億計、千差萬別的需求,由於成本和獲益的比例關係,也不可能去知足。有人抱怨說如今IT人創業根本沒有機會,不可能去跟那些大組織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那樣的巨頭競爭,剛有點轉機就會被抄襲跟風,被他們以龐大的人力和財力砸死。那你就不要作那些容易被替代的事情啊,如今微信如日中天,你非要說本身要開發一個手機app去跟微信競爭,這不是找死麼?
咱們能夠不作產品,而是作服務。
例如,我今天就不是幫人安裝一個本身寫的程序麼?他還跟我提出了需求變動,說他並非想限制他弟弟玩電腦的具體時間,只是想要讓電腦每半個小時關一次機,起到提醒的做用。我根據他的新需求,把代碼稍加改變,就可以實現新的功能。假若愈來愈多的人熱衷於在網上幫助別人DIY作一些小東西,逐漸成爲一種潮流,最終將會演變成爲一種更進一步的資源共享——人力資源共享。
有人說,這樣對咱們本身有什麼好處呢?咱們想要的是掙錢養家餬口,或者是創業致富成就事業走向人生巔峯,你在這裏給咱們扯什麼DIY文化、潮流什麼的管啥用?
在這裏留一個懸念,等個人想法成熟了再寫出來跟你們分享。
你覺得我在作夢,其實我已走在路上
若是有看過我這幾天的文章,你確定會以爲我已經瘋了。一個年輕人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居然誇誇其談,講起互聯網、潮流、時代更迭之類的話題。其實我有一直在告訴本身:警醒着,不要迷失在宏大的敘事裏。
我也一直在告訴本身,要腳踏實地,好好把本身所說過的事情都作成了,而後告訴全部的人:「你看,我沒有在吹牛。」
在博客園《程序猿崛起》的下面有人這麼評論道:寫的頗有激情,但缺少可行性。
他不知道,我已經開始在作我所說過的那些事情。
寫做。我一直在努力維持着小y的穩定更新,而且從以前的常常性轉載文章+偶爾原創到最近的只發本身寫的東西。看書、思考、寫做,向小夥伴們傳遞個人想法,讓大家知道我人品如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經過這樣不間斷的練習,提高本身的文字表達能力。
小做品。在業餘的時間裏,我常常會玩一些跟工做沒什麼關係的東西,例如前幾天的python。諸如此類的小做品,就是在嘗試找出我所說的DIY潮流的需求,而且用簡單、有效的手段實現出來,藉此練習、提高本身挖需求和實現idea的能力。經過這兩樣東西向互聯網展現本身,把人品和做品做爲本身的名片,而不是單位+職位。
技術博客。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博客園這裏連續寫了一個月的學習筆記,最終順利拿到幾個offer而且跟如今就任的公司簽約。前幾天,我還寫了一篇《一個新人如何學習在大型系統中添加新功能和Debug》做爲三個月以來的工做總結。在逐漸適應正式工做以後,我計劃結合平常工做與業餘學習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技術博客,與網友們共同分享經驗和交流心得。
在公司「上學」。在公司的前兩個月,天天上班的內容就是接受培訓和作課後練習,沒有爲公司創造半點效益。公司里人際關係簡單、輕鬆、和諧,正式工做以後通常都能準時五點半下班,業餘時間充足,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作我喜歡作的事情。我經常會跟本身說,如今就像是在另一所大學唸書,不用交學費,包吃住,還給發獎學金的那種。這麼好的機會上哪裏找呢?在這裏,我能夠學到如何跟同事相處,接觸到企業級的開發,在飛向更廣闊的天空以前學會作人作事。
我是一個草根,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結婚買房買車,不會也不肯接受家裏哪怕一分錢的資助,要靠本身。我是一個平凡人,智商沒有180,畢業的學校不是清華也不是北大,沒有驚豔的才華,也沒有使人讚歎的天賦。我是一個普通人,沒有過人的自制力和情商,上班會想要開小差,跟人相處會鬧怪脾氣,絲毫看不出有成爲偉大人物的特質。
然而,我並不焦慮。我正在一點一點地思考,思考本身應該怎樣去活着,活得更好。我也正在一點一點地去實踐,實踐那些我寫出來喊出去的想法,證實給全部關注個人人看「這些都是能夠作到的」。
有人覺得我在作夢,其實我已走在路上。
(轉載請註明來源,歡迎關注個人我的微信公衆帳號「華工小y」)